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较少,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市场行为,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和证券融资。在发展中自然演变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企业融资模式。
2.1.1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的演变过程
我们以美国为例来了解一下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的演变过程:
1.19世纪80年代以前是美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此阶段,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小,对固定资产的需求较少,大部分资本需求可直接由内部融资来满足,外部融资主要来源于商业信用,通过商业票据承兑等形式取得资金。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加上连年战争的需要,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商业银行———北美银行正式建立,从此,银行业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在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除了提供支付结算的基础功能,金融体系主要起到融通资金的作用。对这一阶段的美国而言,由于银行业处于起步时期,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债券和股票就成为资金短缺者筹资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连年的战争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1775~1782年的独立战争、1812~1815年的第二次英美战争、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美国政府则主要以债券筹资为主:联邦政府从1791年开始发行国债,1791年的发行规模为7546.3万美元,1880年已经增加为20.9亿美元。另外,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大批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的筑路公司、运输公司、采矿公司和银行,它们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满足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资金需要,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盛行推动了银行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美国银行贷款的融资机制尚不完善,再加上战争的影响,简单、直接、灵活的直接融资在资金融通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2.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间接融资的主导阶段
这时美国的银行得到了广泛普遍的发展。商业银行总数从1862年的1492家发展到了1914年的26696家。1883年美国的贷款资产总额为271.5亿美元,证券资产总额为266.7亿美元,到1907年贷款资产总额为384.3亿美元,证券资产总额为139.3亿美元,到大危机爆发前的1928年,贷款资产总额为287.6亿美元,证券资产总额为293.0亿美元。总体反映出,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得到增强以及随着证券市场的继续发展地位又相对下降的事实。
3.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美国进入了以证券市场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主导阶段
大危机过后,针对大危机使信贷活动过剩,金融资本肆虐给国民经济造成危害这一状况,美国联邦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宏观调控的法律。如限制经营业务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使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分离,实行分业管理。分业使商业银行专心于短期资本的借贷,而把长期资金的融通交给了证券市场和投资性金融机构;分业也促进了投资银行、经纪公司、共同基金、金融公司的诞生和成长,这样就形成了美国多层次的、发达的金融市场。同时联储还对银行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制,这些管制沿用到90年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美国经济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通货膨胀率较低,带动了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不仅证券发行量不断增加,而且交易量也有很大的增长。公司股票在1995年增长较快,1995年后股票发行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公司债券发行的增长速度。从1955~1965年,美国股票发行是负增长,1965年普通股票发行仅为1955年的70.8%,从1945~1965年公司债券增长1.83倍。
另外,这一阶段美国已经巩固了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对金融体系功能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融通资金,还延伸到了风险管理、兼并收购等领域。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求投入大量的风险资本,而股票市场既有退出机制,又便于处理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发行股票成为风险资金筹集的主要方式。在金融体系的融通资金功能方面,直接融资方式也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受到青睐。伴随着社会信用的不断健全,越来越多的信誉好的大公司不再依赖商业银行贷款,而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例如,信用高的企业可以用与银行借款差不多或更低的成本发行商业票据以获得短期资金,发行股票来筹集中长期资金。银行为了补充资本也可以发行债券和股票,再加上经济全球化、金融管制放松等影响,美国的直接融资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具体对比数据。
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美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日趋成熟,企业制度越来越完善,企业行为也更为理性化。企业的融资模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发展,逐步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融资模式。选择企业融资结构遵循的是所谓“啄食顺序理论”,即企业先依靠内部融资,然后再求助于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中,主要是以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企业一般优先选择发行债券融资,资金不足时再发行股票融资。这一融资方式反映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是内部积累占最重要地位,其次是债券,最后是新股发行。
2.1.2 美国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的基本特征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企业的融资模式有如下特征:
1.融资市场化
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企业无论是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还是从证券市场融资,基本上都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融通资金,但任何融资主体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都必须符合严格的资信条件。有些债券的发行还须相应的抵押。银行对借款者进行严格审查、筛选和评估,根据商业银行的贷款标准决定是否与客户签订借款协议,还要检查和监督贷款使用情况。只有资信状况良好、业绩好的公司才更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在融资中,政府的角色是监督,而且这种监督以法律为依据,不能直接干预资金的流向和规模。
2.直接融资占优势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反映一个国家对基本融资方式的选择,发达的资本市场使直接融资得以在美国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存量中,直接融资一直占有一定优势,20世纪70~90年代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上的比重在60%~70%,其中股票融资所占比重达到30%~40%,而间接融资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其中对工商业的放贷只占12%左右。
3.外部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融资比例日益扩大
从融资主体的情况看,以公司制形式存在的企业是美国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的方式从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是其外部融资的主要形式,其中企业债券又占资本市场的大部分。虽然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存量所占比重很大,但近20年来,公司发行的债券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股票,美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债券市场。1956~1982年美国企业内部积累资金占资金来源总额的61%,发行债券占23%,发行股票仅占2.7%。70年代高收益债券的出现推动了美国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到1982年公司债券余额已达3510亿美元,是1963年的3.5倍;1992年的余额为15570亿美元,是1983年的4.4倍;2001年美国公司债券发行余额超过商业银行贷款余额,接近上市公司股票市价总值,是股票发行额的16倍,占全部债券余额的30%,占当年美国GDP的36%。到2005年末,公司债券余额49899亿美元,美国债券市场余额已达25.33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股票市值21.22万亿美元的1.2倍。
4.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满足了不同类型融资主体的直接融资需求
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由于企业的发展阶段、规模、收益和风险特征的不同,要求形成多层次市场满足其不同的融资需求。一般而言,当中小企业因规模及发展的限制还不可能迈入高一层证券市场的门槛时,低一层证券市场则为它们的融资活动提供了渠道。同时,低一级市场对在该市场交易的企业还起着比较、选择和推荐的作用,只有那些经营业绩突出、市场表现不凡的企业方有可能被推荐到高一层的证券市场。因此,分层次的证券市场结构不仅适应了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要,而且保证了公司质量,从而奠定了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
美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证券市场分层体系:(1)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NASDAQ市场集中交易的是大型上市公司的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高,上市公司的规模大、业绩稳定,投资风险较低,这就使交易所成为大型企业的理想的融资场所;(2)在全国******所之下,还有区域性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区域性公司的证券,基本上没有上市功能,已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和NASDAQ市场的区域交易中心(通过市场间交易系统ITS进行);(3)再有是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大致一万余家小型公司的股票仅在各州发行,并且通过当地的经纪人进行柜台交易。据了解,这些公司都是根据《美国证券法》D条例中的发行注册豁免条款发行的股份,这些股份都是州内的小额发行公司股份;(4)此外还有各种场外交易,包括:第三市场、第四市场和全国证券商联合会自动报价系统,场外交易市场主要提供小额、标准化程度不高的股份的流通渠道。场外市场的上柜条件低于交易所,有的甚至不规定上柜条件,达不到交易所上市条件的企业的股份可以在这里转让。由于场外市场的上市标准低于交易所,上市费用也较低,因此成为中小企业、创业企业股份的流通场所。
分级的资本市场,有利于对融资过程中风险的分散与识别,并为中小型企业融资以及进一步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因此,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融资主体提供了方便,满足了不同规模主体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