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信花灯是河源市连平县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它犹如一朵古老的艺术奇葩,绽放在人杰地灵的忠信地域及其邻近地方,植根在客家人的心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忠信花灯的传统习俗也随之发扬光大。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连平县委、县政府注重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和推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全县范围内的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登记、挖掘、整理,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进行引导和推广,这对传承和保护县内的民间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2006年5月,忠信花灯以民间美术类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上灯习俗以民俗类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上送申报国家级项目。2010年5月,忠信花灯以民间美术类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忠信花灯传承的系列活动
为了弘扬忠信花灯艺术,打造连平县特色文化品牌,1998年12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办“广东·连平·忠信花灯节”的决定。同时成立了连平县“广东·连平·忠信花灯节”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连平县“广东·连平·忠信花灯节”活动工作方案》。
从1999年至今,连平县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忠信花灯节。每届除了邀请省、市新闻媒体对忠信花灯节活动和忠信花灯艺术进行系列报道宣传之外,还组织了忠信花灯展销会和忠信花灯学术研讨会,请来专家学者专题研究忠信花灯的传承与保护,探讨忠信花灯的创新发展之路。
2002年正月初九,忠信文化广场建设落成之初,连平县委、县政府与广东电视台卫星频道联合在新广场隆重举办题为“九连山下闹花灯”的第四届忠信花灯节,并特邀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彭丽媛和广东省歌舞剧院演员参加演出。这台节目经广东电视台卫星频道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对外播出后,大大提高了连平的知名度,弘扬了忠信花灯艺术。
2007年正月初九,在忠信文化广场举办了一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忠信花灯节。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组与连平县联合举办了这次节庆,十多位国家级著名歌星联袂演出。街道上花灯高挂,广场上彩球飘飘,人山人海,舞台上六盏橙红色的大花灯在绿树鲜花的映衬下显得特别光彩夺目。身穿各种服饰的代表队方阵,以及手拿各式道具的观众,犹如欢乐的海洋,把节目的气氛推向高潮。
花灯节还在油溪镇的茶壶耳村设了分会场,当地歌手以乡土特色的歌舞登台献艺,龙狮起舞,锣鼓喧天,万民同乐,人人齐欢。在文化广场右侧设有一条千米长的花灯街,街道两旁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流光溢彩,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街道上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随着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播放,忠信花灯走出了客家围龙屋的祠堂,走出了九连山脉,开始为全国人民所认识和了解,并最终将会被接受和喜爱。
2010年正月初九日,广东连平第八届忠信花灯节在忠信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一届别开生面的花灯节,没有邀请一个明星大腕,唱主角的是该县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开幕式上,来自该县十三个镇的乡风民俗依次在舞台上亮相。忠信镇的忠信花灯、油溪镇的客家娘酒、高莞镇的鲤鱼舞、大湖镇的彩龙、三角镇的泥鸡、绣缎镇的婚嫁习俗、元善镇的庙会、陂头镇的纸马舞、上坪镇的蜜桃、内莞镇的板凳舞、隆街镇的龙凤舞、溪山镇的春牛舞、田源镇的花船舞等,一一与观众见面。接着,这些民间艺术在忠信镇的主要街道上进行了艺术大巡游,使喜庆欢乐的气氛充盈每一个角落,拉开了第八届花灯节的序幕。
当天晚上的花灯展览亮灯仪式,忠信广场四周及一些主要街道展出的五百多盏花灯同时点亮。这些花灯造型各异、大小不一,形成几百个不同风格的亮点,点缀在第八届花灯节的主会场上,一直亮到正月十三。
从正月初十到十三,忠信广场都有节目演出和猜灯谜游园活动。正月初十上午是三角镇的《金鸡起舞》;下午是忠信镇的《花灯情韵》。正月十一上午是大湖镇的《民乐演奏》;下午是油溪镇的《八音龙舞》。正月十二上午是绣缎镇的《醒狮闹春》;下午是高莞镇的《鲤鱼歌舞》。正月十三的上午,花灯节进入高潮,各个镇定点举行民间上灯习俗的升灯仪式及千席大宴,观摩的人成百上千,络绎不绝。中午饮花灯酒时,人数最多的一个祠堂足足摆了三百多席,场面壮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2007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河源市委、市政府与连平县委、县政府在河源市文化广场联合举办了“河源2007元宵连平·忠信花灯展”。这次展览共展出了忠信花灯十三个品种的一千多盏花灯。
为了准备这次花灯展,连平县筹备组邀请忠信地区上百名花灯制作师傅角逐,让各人拿出自己制作的最满意的花灯来评选,最后从中选出手艺最好的二十五名师傅直接参与制作。从开始筹备到花灯展出,前后历时十个月,连平县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繁琐而又艰苦的准备工作。花灯展的准备工作犹如“十月怀胎”,相当不易。为了筹备花灯展,有关人员长期驻守在制作现场,认真挑选花灯品种,制定参展的花灯类型和规格,甚至具体到某个花灯用什么花种、搭配什么图案和颜色都要参与。在众人的认真努力下,这次展出的花灯所采用的图案总共有两三百种,花灯工艺精良,品种丰富,花样翻新,异彩纷呈。展出的花灯最大的高10米,最小的高80厘米,万紫千红,各具特色。
正月十四的晚上,花灯展仪式启动,同时河源市文化广场上还举行了文艺汇演和燃放烟花。在广场正门的中心上空吊起了一盏宽6米、高10米的大型走马灯,另外还有千余盏花灯绕广场两边悬挂。在灯光的映衬下,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的花灯犹如花的世界、灯的海洋。忠信花灯以其奇特的造型和丰富而强烈的色彩装饰效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次展览是河源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热闹的一次场景展览,三天的展出时间约有二十多万观众到场参观,每天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忠信花灯以其传统的艺术魅力,震撼了观众的心,也为忠信花灯走出连平增加了一份自信。
忠信花灯流传了六百多年,走出连平,如此壮观地进入城市展出,还是第一次。这次花灯进城,被称之为“借灯传情会友,以灯颂文扬德”。此次展出不仅增添了市区节日氛围,而且借灯意喻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同时,忠信花灯作为河源市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展出活动,可唤起社会各界对忠信花灯这一客家民间艺术的关爱,有利于对这一优秀传统的挖掘、保护和提升。
2004年和2005年的4月,连平县文化局都制作了大型花灯和花灯车参加河源市客家文化旅游节的巡游活动。
2004年11月,连平县文化馆排练的大型舞蹈《闹花灯》参加了河源市首届运动会开幕式的演出。
2007年元宵节,忠信花灯文化在珠江电视台《文化珠江》栏目播出。4月份,忠信花灯和上灯习俗在南方电视台《岭南风情画》栏目分两集播出。
2009年4月,连平县委、县政府在忠信镇召开忠信花灯研讨会,邀请了七位工艺、美术方面的专家参加会议。会上,对保护和传承忠信花灯工作,连平县领导要求做到“三保留一改进”:一是保留忠信花灯独特的结构特点,如灯盖、灯联、灯带、灯衣、灯裙等。二是保留忠信花灯的客家文化特点,要保留忠信花灯蕴涵客家人“尊老爱幼、崇文重教”的文化特点。三是保留河源特色,要保留忠信花灯独特的地方特色。四是改进花灯制作的材质和工艺流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借鉴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加强与大专院校和工艺设计制作单位的合作,积极改进花灯制作的材质和工艺流程,增加灯光效果,增强艺术特色,加快产业化进程,打响忠信花灯品牌。来自省内外的美术、工艺方面的专家对忠信花灯及上灯习俗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忠信花灯及上灯习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与建议。
在研讨会上,专家们建议加大对忠信花灯及上灯习俗的传承和保护的力度,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活动。连平县政府吸收了专家们的意见,实行采取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大对忠信花灯制作传承人和上灯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二是加快花灯的产业化进程,积极改进花灯制作的材质和工艺流程,丰富花灯的内涵。三是加大市场的推广力度和宣传力度,打响忠信花灯品牌。四是加快推进忠信花灯微型化制作的工作,开发花灯旅游产品和艺术品,积极扩展市场空间。五是建设忠信花灯博物馆,举办花灯艺术节。
忠信花灯的保护措施
“文化大革命”期间,忠信花灯艺术也受到冲击批判,其工艺传承遭到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忠信花灯得到恢复,但制作花灯的技艺师已越来越少。随着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尤其是那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后继乏人,以至于现在能独立制作花灯的技艺师只有三四十人。
为了加大对忠信花灯艺术和上灯习俗的保护力度,连平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连平县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忠信花灯和上灯习俗的五年保护计划。该计划由忠信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实施,由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检查、督促。近几年来,连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克服人手不足、资金短缺的困难,深入基层了解调研,搜集第一手资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忠信花灯的传承、保护、创新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几年连平县采取的主要保护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派出专业人员长期在忠信蹲点,深入了解忠信花灯与上灯习俗的有关情况,搜集资料。同时,他们还专门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骨干学习培训班,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部门的力量来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忠信花灯和上灯习俗进行系统、全面、专项的普查收集、记录、分类、编目,对其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传承谱系、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进行确认,建立系统的档案。
二是专门召集花灯制作人、传承人,以及上灯习俗礼仪、舞龙狮和客家锣鼓的传承人开座谈会,对各项传承人以及宗祠进行逐个调查和登记,建档保存。
三是对忠信花灯艺术专项普查的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出版有关忠信花灯艺术的书籍或文字、图片文集。
四是在忠信镇文化站建立忠信花灯展览馆,广泛收集忠信民间花灯艺术的古籍、图书以及实物,在展览馆展出。
五是设立了两个举行上灯习俗的祠堂,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维修,作为上灯习俗基地示范点。
一是加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编辑出版《忠信花灯和吊灯习俗》一书。
二是对忠信花灯和上灯习俗的所有传人实行保护,建立传承机制,全面传承、保护忠信花灯和上灯习俗。文化部门切实加强对忠信花灯和上灯习俗的传承人、司仪等人员的学习培训,使民间艺术和男婴诞生礼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是继续抓好忠信花灯系列活动,搞好一年一度的花灯节。
四是要求连平县专业艺术团和忠信民间艺术团深入挖掘、整理忠信花灯艺术素材,创作、排练出系列民间艺术节目,利用忠信花灯节活动,向游客和观众展演忠信地区的民间传统艺术。同时,把成熟的、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搬上省、市大型艺术汇演舞台。
五是依托民间工艺的传艺授徒和教育、科研机构,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人才培养,资助传承人习艺。
六是建立花灯博物馆和上灯习俗文化基地。连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向连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传承客家文化,开发司前古寨》的调研报告。报告设想在忠信司前古寨建立花灯博物馆,让忠信花灯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以及传统的祭祀礼仪等活动,在这里聚集,形成一个民俗文化遗产宝库,成为一年一度忠信花灯节的新亮点。同时,还可以把这里建成花灯文化产业基地,研究开发花灯文化和产品,既传承又创新,既挖掘文化内涵和展示文化特色,又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旅游,丰富忠信花灯节的活动内涵,使花灯节更加多姿多彩。另外,还可以在此建立一个“体验客家文化”的休闲娱乐中心,如进行客家香火龙表演、山歌对唱、哭嫁、品尝客家娘酒等一系列具有浓郁客家民俗风情的活动,让游客在情景互动式的旅游中,充分体验客家文化;让人们在“探千年古寨,赏忠信花灯”的过程中,受到客家文化的熏陶;使人们在“娱民俗风情,品客家风味”的休闲中,身心得到愉悦。争取把司前古寨建设成为粤北地区民俗风情游、客家文化游的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