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要怎样爱孩子才不会把孩子宠坏?”“如何拿捏‘爱’与‘宠’的分寸?”“我很爱孩子,可就是表达不出来,怎么办?”……我觉得这些问题很重要,可是有时候我口舌笨拙,很难在三言两语中解释清楚,心里也很着急。让我为您举些例子吧!
到过我家的人都知道,我家的空间并不大,但还是有一些特别为孩子设计的空间和设备,如:儿子的房间是可供翻滚的和式房间;此外,我家浴室有个毛巾架,我们在装潢屋子的时候,特别请工人在浴室加了一个矮一点的毛巾架。幼儿园的孩子也够得到的高度,让孩子可以很方便地拿取“属于自己的”毛巾,自己做盥洗的工作。
当然啰,从孩子读幼儿园开始,我就鼓励他们做好照顾自己的事,趁他们对每件事物都兴味盎然的时候,培养好习惯。只要他们完成了任何一个小部分,我都不吝于称赞他:“哇!你自己刷得好干净!”“你的毛巾挂得好整齐!”孩子总是洋洋自得、心满意足,觉得他是“被爱的”、“很好的”孩子。
很多父母不常称赞孩子,总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要称赞他?”我从来不这样想。或许是多年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经验,我会设身处地,用“同理心”来揣想孩子的感受,并尽可能地表达出来:“今天只有9益,又下着雨,出去倒垃圾真的好辛苦喔!”“我知道你在玩网络游戏,打断你、要你来帮我搬东西,真不好意思。”……诸如此类的对话,我经常挂在嘴边;孩子们知道我懂得欣赏、感激他们的付出,通常都会高高兴兴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家事或我要求的“额外帮忙”。
“同理心”(empathy)说起来好像有点专业,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假如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想事情,很快地你就会发现: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为孩子设计一个符合他年龄的生活空间,恐怕是让他过得更好的先决条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