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夜鸡鸣,唤起窗前明月;一觉睡醒,看破梦里当年。
“译文”
五更天将亮时,雄鸡啼鸣唤醒梦中人,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在窗外;一觉睡醒,顿悟种种往事,当年就像梦幻一般消失无踪影。
“赏析”
五更雄鸡啼鸣,明月还高挂在窗外,人从睡梦中醒来,看眼前情景,不觉思绪万端,梦中的欢欣与微笑,痛苦与悲伤,使人情思不断,心不可抑,想当年种种往事,爱恨交织,仿佛也与这梦境一般,都只是过眼云烟,了无痕迹。
在这睡梦醒来后曾经让人愁肠寸断,心绪不了的往事,原来不过是人生一梦,何必来较真,较真愁断肠,结果无非还是梦中人。
庄子云:人生如白驹过隙。当庄妻去世时,庄子竟鼓盆而歌为其回归大自然而吟唱。
哲人的结论难道不能使人有些启迪么?我辈何不提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摆脱梦境做一个宽心人。
“故事”
黄宗羲假死拒圣旨
黄宗羲在化安山隐居时,康熙皇帝好几次下圣旨召地去做官,都被他婉言回绝了。又过了几年,黄宗羲已经70岁了,康熙皇帝准备纂修明史,便又一次下旨要黄宗羲进京会主持史局。
当传圣旨的钦差大臣乘船来到余姚时,余姚知县一面安顿好钦差,一面派县史去化安山通知黄宗羲来余姚接旨。
县吏来到化安寺门口,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迎了出来。县史说:“烦你通报黄老先生,皇上圣旨已到余姚,县老爷要黄先生立即起程进城接旨。”
黄百家低头沉痛地说:“家父不幸病重,实在难以进城接旨。”
县史无奈,只好回衙门向知县复命,知县听罢汇报,心想:皇上两次降旨,都被他回绝了,这次恐怕还得请钦差到化安寺去开读圣旨,那样,黄宗羲是真病假病*肯不肯接旨,部有钦差在场,我也好为自己开脱。
知县主意一定,就去拜见钦差,将前情如实上报。钦差也没什么好办法催黄宗羲来接旨,就只好说等第二天亲自去化安山传旨。
再说黄宗羲听说朝廷迁传他去是要让他主持修纂明史,稍稍有所心动。但他坚决不想做清朝的臣子,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并将儿子黄百家叫来,吩咐他依计而行。
等饮差大臣坐着轿于前护后拥地来到化安山县脚下时,不见黄宗羲出来迎接,一只有黄百家一人在路边恭候。黄百家见到钦差大臣,就上前禀报说:“先父今日凌晨不幸去世了,这里有他的遗嘱。”
钦差大臣接过一看,见上面写着:明史未修,宿愿未遂,日后清廷开修史局,可着门下万李野和小儿百家前往。
钦差大臣也搞不清黄宗羲是真死还是假死,觉得反正有万季野和黄百家可以代替,对皇上已可交差,也就只好作罢,回京交旨去了。
黄不羲又一次巧妙地回绝了圣旨,平日依旧手撑雨伞、脚踏麻片,意思是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踏清朝的地。他一直活到85岁时才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