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越高失落感越强,作为职场人士,我们不妨把年终奖当成一个“传奇”,在利益分配上,作为资方的公司永远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就像是一次不对等的拳击比赛,明知是取胜无望,还要硬着头皮充英雄,结果自然是被对方彻底K。O而告终。
时近年关,那天是公司春节放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人力资源部早在一星期前就通知了各部门的在职人员。下午下班前,老板嘱咐司机小陈今天稍微晚一些回家,快过年了,小陈就等老板说这句话呢。
下班铃响后,办公室人员走出自己的工作室,今天是最后一个工作日,平时难得准时下班,今天总算是正点回家了。行政大楼在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显得格外的静寂,整个大楼只剩下司机小陈一个人了,“留守”中的小陈猜测着老板今年会给他多少红包,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小陈说不出是兴奋还是紧张。他不停地在行政大楼的一楼大厅内走来走去,等着总经理的召见。
小陈来这儿快满一年了,当时过来应聘司机岗位时,老板明确表态:做得好,年终奖金会重点考虑的。小陈回溯自己近一年来的工作,觉得自己任劳任怨、问心无愧,人家迟到早退,他调了个头,早上六点左右起床就送老板儿子去学校,下午下班后,别人早就回家了,可他还要送公司的管理人员集体回家,老板犒劳他的奖金应该不会少吧……悦耳动听的手机音乐响了起来,小陈赶紧接起电话,没错,是老板的声音,“小陈,现在到我办公室一趟!”小陈应声直奔老板的办公室,推开门走进去后轻轻地把门带上,老板示意小陈在他办公桌对面的客椅上坐下,简单的寒暄后,老板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红包,递到小陈面前,“今年开车辛苦了,明年再接再厉吧!”
小陈起身接过红包,连说谢谢后向老板告辞,走到走廊尽头,小陈打开红包,他把里面的百元钞抖捏成一个扇形,确认有20张“毛爷爷”。小陈对这个结果有点失望,他认为,自己近一年来的付出不值这个数。踌躇片刻后,小陈又返回老板的办公室,老板正在专注地玩“开心农场”的游戏。
见小陈进来,老板用迷惑不解的眼光审视着他,说:“小陈,今天没有什么接送任务了,你还是早点回家吧。”岂料,接下来的情景让老板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老板,我还有点事想跟你说,是这样的,当初我进来的时候说好工资连同年终奖不少于这个数。”顿了顿,小陈伸出三个手指头,即最终不少于3000元/月。老板坐在宽大的转椅上,面无表情地仰望着天花板,少顷,他打电话给老板娘,让她带2000元现金过来……小陈的奖金维权,在老板的内心留下了芥蒂。
春节过后,公司根据老板指示,又招了一位专职司机。原先忙得团团转连上洗手间都要快步前进的小陈一下子清闲了,公司接送客户等平时属于小陈的业务也被剥夺了,老板与小陈之间的用车互动明显减少了,小陈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公司的在职储备人员。
在工作日,小陈在公司内东转转西逛逛地打发时间,老板时不时地在楼上的窗口处眺望到小陈的身影,老板从此更不待见小陈了。
终于,劳资双方的冲突在小陈一次出车的回程途中彻底点燃……纠结的二次奖金,听起来有点奇葩,作为职场中人,很难定夺孰是孰非,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年终奖始终是职场人士锲而不舍地追逐的目标。
年终奖不属于工资的组成部分。拖欠工资的新闻报道是时有耳闻,可还没有听说过欠年终奖的。我以为,年终奖是个“香饽饽”,但是这个“香饽饽”其实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有不确定的变数。老板在与下面的人谈年终奖时,态度往往是模棱两可的,既不把话说死,又不放弃口头承诺,老板的年终奖辞令好比是元宵节灯谜中的谜面,一语双关、话外有话。
因为年终奖而闹别扭的事件还不止小陈一人,装配车间的小卢就因为过年老板没有按惯例给他包红包而耿耿于怀,以至于不辞而别,在春节后再也没看到他的身影。老家在贵州的小卢原先是车间的工艺员,前后算一算也做了快五年了,前几次,老板都会在小卢回家前赏一个“喜气洋洋”的红包。
俗话说:“人熟礼不熟,礼多人不怪。”虽然对小卢而言,每次千把块的红包也算不上是惊喜,但对在异乡打拼的他来说,多少也是心理安慰及老板对自己一年付出的肯定。习惯于“准点”拿红包的小卢来说,现在空手而返,心理上的落差是件痛苦的事情,以前每每返乡,老爸老妈问起红包之事时,小卢总是给予肯定的回答,而现在,他只能编织一个善意的谎言搪塞父母的“关注”。其实,在每家公司里,因为年终奖而“心掀波澜”的“小卢们”确实不在少数。
我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年终奖好比是挂在拉磨驴子前面的两根胡萝卜,看得见但够不着,志在必得的心理驱使驴子伸长脖子不停地转圈追逐……拿不到传说中的年终奖,有的人选择了离开;有的人还在继续等待和观望;但更多的人抱着不在年终奖这棵树上死磕的理念,有则喜,没有则淡如水。
年终奖只不过是一项“另类福利”,职场中人何必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