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HR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与其竭泽而渔,倒不如放水养鱼。刺头员工也是特定背景下的“混血变种”,如果引导得法,就会出现一着棋活,全盘皆活的联动效应,而把刺头员工放到管理者的位置上,是一个险中求胜的妙招。
每个公司都有难缠之人,当然,难缠之人也并非都是“阳奉阴违的小人”。有的难缠之人刚直过度,事事较真,爱钻牛角尖;有的难缠之人时不时地煽风点火,人为制造工作矛盾。难缠之人让车间管理者和HR苦不堪言,就差求爷爷告奶奶了,面对这些“烫手山芋”,我的理念是与其迎头痛击,不如凿渠引水以“疏浚”开道。
我曾经碰到过两个“活宝”,一个是站起来像铁塔的阿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意见领袖”。每天上班开工前,必定要把不入他法眼的管理人员骂个狗血淋头。另一位叫阿加,喜欢恶作剧,骨子里以幸灾乐祸为能事。
两人在技能上都是一把好手,甚至是到了少了他们真不行的地步,这也是生产部及HR迟迟不祭起“杀威棒”的原因。如何整治眼前这两道有伤大雅的“风景”,是摆在HR及高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颇令人头痛的问题。如何“解码”?为这对“活宝”,公司相关管理层已经开了不下三次“专题会议”。有人建议解除劳动关系,但在目前熟练工人手紧张的情况下行不通;有人提议让他们休长假,这也不现实,长假再长也不能让他们一年休到头吧;有人建议让他们俩单独组建一个车间,这当然更不行,这岂不成了另类的“流放”。
思前想后,我提议,既然他们不服管,对管理人员不买账,就干脆在他们的头上安一顶官帽,让他们尝尝管理他人的滋味,说不定,他们做了管理者以后,个性上的劣势可能转化为管人理事的优势。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法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算是统一了思想和立场。散会前,我嘱咐与会者,在正式谈话前,大家对此决议暂时保密,对他们突然袭击,效果可能会更好。
于是,这件事由我牵头,组织生产部相关人员做好配合工作。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管理混乱,我选了周末快下班的日子,反正隔天就是月度厂休日了,再折腾也不会在会议室引起风浪。我比较了一下,决定从阿勇身上先找突破口,因为阿加向来对阿勇言听计从,摆平阿勇后估计事情会好办些。
谈话需要有一个见证人,于是我向常务副总汇报,希望他能与我做一下铐脚(即合作的意思)。否则,你一个人找他谈话,他出了会议室大门翻脸不认账,那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谈话那天,我先安排车间负责人告诉阿勇,阿勇警惕地反问道:“办公楼谈话?有什么事情?”车间负责人称:“是好事,去了就知道了。”可阿勇不依不饶地连续问了几个为什么,车间负责人也很聪明,他急中生智脱口而出:“是老板叫你去一趟,现在你该没意见了吧?”听说是老板的旨意,阿勇不敢怠慢。
怕阿勇中途变卦,车间负责人全程陪同,从车间到办公楼会议室不到100米的距离,阿勇走走停停,在和车间负责人并行时一改以往凶神恶煞的模样,和对方套近乎,想从中获取此番谈话的大概内容,可是车间负责人一问三摇头。
渐行渐近,老板办公室门开着,而隔壁房间就是本次谈话的会议室,阿勇想老板办公室的门开着,车间负责人也没骗他,便提出先在隔壁会议室坐坐,车间负责人也趁势给阿勇台阶下:“阿勇,谈话地点是在会议室,老板现在在陪客人,等会儿会过来的。”于是,阿勇心神不定地踱进了会议室,阿勇进来后,我马上示意车间负责人带上门回避,以免引起阿勇无端的猜疑。
谈话开始了,阿勇一看平时不轻易出马的常务副总也来了,隐约感觉今天的谈话有“戏”,至于这出戏唱的是红脸还是黒脸,现在也不好轻易判定。我赶紧招呼阿勇坐下,并且在他面前放了一瓶农夫山泉。一番寒暄后,谈话开始切入正题:“这么多年来,阿勇你也是勤勤恳恳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你的技术,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我率先开了腔,阿勇坐在背椅上面无表情,时而托腮,时而抬头仰望天花板,看得出,他的内心比我们纠结多了。
我继续道:“鉴于现在车间技术管理方面力量薄弱,公司考虑把你晋升为组长,专门管理你这道工序的12个人,平时的劳动纪律包括工艺安排都由你全权负责,如果有困难,车间负责人会随时帮助你的。”“如果我接受,工资怎么算?”阿勇对这个车间工艺组长的位置显然是动了心。“我们会按照目前公司确定的工艺组长的薪酬基数考虑,你不需要担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工艺员组长是一个行政和技术兼顾的管理岗位,待遇肯定比你现在多。但话说回来,待遇上去了,工作压力也肯定比现在大,工作中得罪人的事情也在所难免。”一直在会议室静观其变的常务副总给阿勇定了基调。阿勇当场表示可以试试,如果吃不消了,他要随时撂担子。就这样,意见领袖阿勇被顺利“招安”。
紧接着,我们如法炮制,解决了阿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