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齿龙拉丁文的含义是“长着能啃咬的牙齿的恐龙”。1856年被发掘并命名。化石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中国。刚开始古生物学家认为它是一种蜥蜴,后来又把它当作一种头脑呆笨的恐龙,而把它的骨骼组合起来后才发现,它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恐龙。
伤齿龙的外观
伤齿龙身长2~3.5米,体重50公斤。与其它肉食性恐龙相比,伤齿龙的眼睛要比它们大很多,这表明它的视力很好,并且能适应黑暗的生活环境,这无疑加大了它的生存空间。伤齿龙的每个前肢上有3个功能指,指端是弯曲的利爪,它那呈半月形的腕骨,可以做出抓握的动作。其后肢十分细长,使它一步迈出的距离相当大。伤齿龙还有一个非常硬挺的尾巴。
伤齿龙的生活习性
伤齿龙以一些小型的植食性恐龙为食。它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尤其是群体出击时,在几只伤齿龙的集体围攻下,可以使中型的植食性恐龙毙命。它最佳的猎食时间可能是在黄昏。
伤齿龙选择水边的沙土地作为产蛋的地点,它们先用爪子在地上刨出一个坑,然后蹲坐下来使身体处于直立或半直立状态,把蛋产入蛋坑内松软的沙土中。而后伤齿龙会把一个个竖立起来的蛋用沙土小心掩埋。因为伤齿龙蛋的蛋壳很薄,用沙土这样一埋,既可防止蛋壳破碎,又方便后期幼雏破壳而出。
聪明的伤齿龙
就脑容量与体形的比例来看,伤齿龙的脑袋是恐龙中最大的,而且它的感知器官比较发达,因而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恐龙。据推测,伤齿龙的智商高达5.3,而聪明的鸵鸟也不过是0.7,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这表明伤齿龙可能比现生的任何爬行动物都要聪明。同时,从伤齿龙将自己产下的蛋用竖放的形式加以保护来看,其智商可能比人们想像的还要高。另外,有趣的是加拿大古动物学家戴尔罗素曾提出一个观点,如果6500万年前没有那场恐龙灭绝的灾难,伤齿龙很有可能进化成为代替人类的一种动物——“恐龙人”,成为地球的主宰。这就是曾经风行一时的“恐人学说”。
相关背景
伤齿龙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从发现到现在一直给古生物学家造成非常大的困惑。起初,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它是鸟臀目唯一一种肉食性恐龙,但后来又认为它可能应该是蜥臀目恐龙。最近,一些古生物学家又对伤齿龙的归属问题存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所以直到现在,伤齿龙也没有被放到任何一个超目中。
伤齿龙的亲戚
拜伦龙和伤齿龙的关系非常亲近,它可能是一种同伤齿龙一样聪明的恐龙。拜伦龙是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食肉恐龙,长约1.5米。2000年才被古生物学家诺雷尔和克拉克发掘并命名。化石分布于蒙古国地区。拜伦龙这个名字是古生物学家诺雷尔和克拉克为了感谢蒙古大学的拜伦教授对美国自然博物馆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