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进入北印度境内的第一个国家叫滥波国,是一个方圆1000多里的小国,北靠雪山,东南西三面被黑岭所围。几百年来这里王族绝嗣,豪杰纷争,逐渐附属于迦毕试国。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当地人的体形较小,所以后人疑此国便是《西游记》中“小人国”的来源。该国有一高达300米的佛塔,相传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所建。
在滥波国停留三日,参观了佛塔,便往迦毕试国附属的几个国家观礼圣迹。至揭罗喝国(今阿富汗东北境),参观了小石岭佛影窟。此国有如来佛顶骨、眼睛、骨髅、锡杖、衣服五件遗物。至健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参观了菩提树、佛钵庙、伽腻色迦王塔,并把从高昌带来的金银、绫绢分赠给这里的寺院。
健陀罗国是印度佛教艺术发源地之一,有佛寺1000多所,国人皆信佛教。公元2世纪印度迦腻色伽王曾在这里建都。印度佛教史上许多著名大师如罗延天、无著、世亲、法救、如意都出生在这里,所以玄奘在此国有短暂的停留。
现在健陀罗国在今白沙瓦城,有一处古迹叫讲经堂,里面有密密层层的僧人打坐台。打坐台上有一尊玄奘盘腿趺坐的雕像,据说这是当地为纪念玄奘在这里停驻而修建的。
离开健陀罗国,行数日,至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国王胡斯伟闻报,听说大唐高僧取经到来,特遣国舅领车队往边境迎接,自己亲率众臣及国中高僧到城门恭候。入城时,国王请玄奘乘坐大象,接至该国国舅所住持的阇耶因陀罗寺歇息。
迦湿弥罗国位于喜玛拉雅山西麓,这里原来是龙的大海,一片海洋,所以古时称此地为龙池。此国是小乘佛教发源地。在这里玄奘停留了约两年时间,算是在北印度境内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史书上所谓的“龙池抄经”,便是玄奘在迦湿弥罗国的一段事迹。
在迦湿弥罗国,玄奘有两项收获。第一项收获是跟随僧胜法师学习《俱舍论》《因明正生论》等小乘经典,掌握了印度因明学、声明学的许多内容。僧胜法师是迦湿弥罗国的首座高僧,70多岁,博学多闻,思理淹博。他器重玄奘远道求学的意志,在多年不轻易出面讲经的情况下,破例为玄奘讲解了许多经论。这是玄奘入印度以来第一次接触小乘高僧对佛教经论的系统讲述。
第二项收获是接触到了中国境内没有的经论版本,这就是印度佛教史上第四次大结集时产生的原始贝叶经典。
印度佛经在历史上有过四次大的结集活动。最早的佛经都是释伽牟尼口传。真正记载于贝叶的原始佛经并传至后代的,都是这四次结集之后辑录留存下来的。
第一次结集,发生于释迦牟尼涅槃后三个月。相传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入灭后,大弟子迦叶为了防止异端邪说渗入佛法,遂召集各地高僧弟子在王舍城集会,用回忆记诵的办法把佛陀(释迦牟尼)言论,整理成书,书之于贝叶,确定为正式的佛教经典。当时结集地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被邀请结集的高僧有千人,但入窟者只有500人,在迦叶主持之下结集。所以这次结集就称为“五百结集”或“王舍城结集”。
第二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或“毗舍离结集”。发生于释迦牟尼涅槃后100年。有700名高僧在毗舍离城集会,同样用集体回忆背诵的方法汇集佛陀言论,并讨论订正了以“十事”为内容的佛教戒律,最终得到一本汇集性的经律,产生了继佛经之后的另一种形式佛律。由于这次汇集的经律,佛教内部持有不同看法,由此分裂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个派别。
第三次结集,发生在释迦牟尼逝世后的二三百年,当时在阿育王的支持下,召集1000比丘于华氏城续集佛陀言论,最终编辑了一部《论事》,意见各500条,总计千条。《论事》现存260条,都是属于驳论方面的反面意见。这次结集的最大成果,是总结了佛教各宗对佛经阐释理解方面的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开了经论的先河。
第四次结集,发生在释迦牟尼涅槃后的500年左右,即公元1世纪左右。当时迦腻色迦王按照协尊者的建议,在迦湿弥罗城召集500罗汉,尊世友为上座,传述佛陀所说,论释三藏,众高僧旁听分析,如无异议,则作定论,记载于贝叶。共得到30万颂、960万言,名为《迦湿弥罗城结集》。
《迦湿弥罗城结集》,分为《邬波第铄记》《毗奈取婆娑论》《阿毗达摩毗婆娑论》三部分,各10万颂。每四句为一颂,有韵律节奏,适合习诵,后来学经者多依赖此书。此书编成后,迦腻色伽王命人制成铜板,全部镂刻,石函咸封,建造佛塔,收藏其中。又命夜叉护卫,日夜防守,禁止任何外道携带出境。想学习的人只能亲自到迦湿弥罗城受教。后来历经战乱,国王更替,但这批经典仍然完好地保存下来。
玄奘到迦湿弥罗国时,接触到的经典正是第四次大结集时遗留下来的珍贵版本。他发现这批经典在阇耶因陀罗寺保存,该寺僧人向他介绍说这批经典保存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时间。他惊喜异常,请求该寺住持和国王让他学习研究这批经典,得到允准。于是玄奘住在该寺,静下心来抄写研读。大概用了近两年时间,系统地读完了这批经典。在这段时间里,他虚心求知的态度受到寺僧的尊重,国王也特别优待这位大唐来的取经僧人,特派20人给玄奘抄写经书,并供给玄奘所需的一切费用。玄奘带回中土大唐的经论中,有很多便是在这里得到的。
玄奘离开迦湿弥罗国后,往南行,走了将近500公里来到磔迦国,在此国遇到一番不小的波折。此国位于今印度旁遮普平原,东边有片大森林,叫波罗奢大森林。玄奘途经此地时,与一伙商贾同行。遇到50多名强盗,抢劫财物。这些强盗把他们的财物洗劫一空,又将他们赶到山坡上的一个枯池,推下去杀人灭口。不料这个枯池是山洪冲刷而成,深不可测,下不见底,底部有一水洞,直通山下。玄奘被推下枯池后,正巧落在长满蓬蒿蔓草的洞口上,他趁纷乱拥挤之时,从水洞匍匐溜出,奔跑间,遇到一个耕地的农夫,告知危难。好心的农夫吹起号角,集合了80多人,带着器杖,赶到枯池旁边,救出了受困的人。而那群强盗们却携带着抢劫的财物逃跑了。
遭遇这场劫难,玄奘与同行的商贾已是衣资俱无,一贫如洗,只好当晚借宿于附近村庄。同行的商贾因财物被抢,纷纷哭起来。玄奘劝道:“居生之贵,惟乎性命。性命既有,余何所忧。经书云:‘天地之大宝,曰生。’生之既在,则大宝不亡。小小衣资,何足忧虑。”
第二日,玄奘与同行的商贾分手。来到磔迦国东境,即波罗奢大森林的尽头,遇一婆罗门长者。这位婆罗门长者搭一茅屋,多年隐居大林间修行。自称700多岁,是古印度学者龙猛的弟子。只见他鹤发童颜,容光焕发如同青年一般。他跟前有两名侍者,皆已百岁出头,但说话声如洪钟,中气十足。玄奘一一见礼,甚为惊叹。说话中玄奘言及森林遭劫之事,婆罗门长者即派一侍者,去磔迦城为玄奘筹备衣资。
磔迦城离此处最近,城中居民乐善好施。此城有许多福舍(慈善机构),专门赈济贫困匮乏之人,一般远行之人到此不受饥渴之苦。侍者入城化缘,在街上唱曰:“支那国僧,来近处遇贼,衣资俱尽,有缘者布施,无缘者莫问。”当即有人送衣送饭,也有人至林间慰问。玄奘除食物和几件夏衣留用外,其余钱物全部转赠众人。
婆罗门长者亲得龙猛真传,学问精深,明《中》《百》诸论,善《吠陀》等书。玄奘跟他学《经百论》《广百论》,兼读婆罗门书,停留一月。
玄奘离开波罗奢森林后,又往支那仆底国,住突舍萨那寺,随该寺高僧毘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这里的人称中国为支那,说玄奘是他们“先王的同国人”。原来这支那仆底国就在今印度北境的费罗兹普尔,其国名称的由来,与中国人曾在这里居住有关。相传汉代河西走廊一带的汉族子弟作为人质在这里居住过。他们在这里开垦田园,建立了城都。玄奘到这里时,当地居民都很敬重唐朝,并有中国桃李传入当地之说。
在支那仆底国学习数月之后,玄奘又往阇兰达那国,跟随达罗代摩法师学《经部分毗婆娑论》,又往秣底辅罗国,向90岁高龄的密多斯那大师学《辩真论》《发智论》。就这样边走边学,随处问学,由北印度向中印度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