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又是十分严酷的。中学临毕业的前一年,他因功课学得不好,被勒令退学。不久,他父亲开办的小工厂又倒闭了,弄得全家生活无着。在这个严酷的现实面前,他该怎么办呢?继续学习已经成了问题,但一想到要去做一个手艺人混饭吃,他就本能地产生反感。一天,他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说:“假使一个人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本心行事,世界就会转过来迁就他的。”爱因斯坦反复地琢磨着这句话,思前想后,更加坚定了他走研究科学的道路的信念。于是,他说服父亲,允许他继续坚持自学。他决心通过自学,掌握大学的知识。
这年秋天,他来到瑞士,投考了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因为他没有中学毕业证书,必须参加特别的入学考试。结果他因为历史、哲学不及格而没有被录取。这所大学的校长会见他时,通知他说:“遗憾的很,你没有被录取。”听到这个消息,他满怀着沉重的心情,向房门走去。这时,校长又叫住了他,微笑着对他说:“年轻人,不要垂头丧气。考试失败,这没什么。你的数学成绩相当出色,因此,我想建议您到阿劳州立中学补习一年,再来报考,您看好吗?”爱因斯坦接受了校长的建议,补习了一年,终于考进了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
上大学是爱因斯坦十分向往并为之奋斗已久的事。上大学后,爱因斯坦对居住、吃饭、穿衣等毫不讲究,把生活水平降低到了最低限度,以衣能遮体、食能饱腹为满足。一是他没有时间去讲究这些,二是贫困的家庭经济状况迫使他必须节衣缩食。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爱因斯坦的学习精神,是“如饥似渴”这四个字所不能形容的。可以说,他的一切就是读书和思考,读书和思考也就是他的一切。他专心地学习着数学、物理和哲学。由于学校的课程不能使他得到满足,他就把精力投入到课外阅读上。从入学的第一年起,他就给自己列了一个长长的书单,并严格规定了读完的时间。在他租赁的那间斗室里,在明媚的湖畔,在阅览室,在校园里,他如饥似渴地读啊读啊,直读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才到小饭馆里随便吃点东西,然后再读。除了读书,他就是做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经过四年的勤奋学习,爱因斯坦以优异的成绩领到了毕业证。但毕业后,他却找不到固定的工作。他没有饭吃,没有衣穿,贫困至极。饥寒交迫之中,他偏又得了肝炎,日子就更难熬了。他的一位同学同情地说:“下一步,可怜的爱因斯坦啊,只好拿着小提琴,去挨家挨户地演奏乞讨了。”
但是,贫困并不能动摇爱因斯坦走研究科学道路的决心。他继续研究他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构思他的学术论文。他说:“只要能找到一个固定的工作就好了,即使工资少一点也无所谓,那样我就一定可以把学术论文写出来了。”爱因斯坦把自己的求职广告贴满了全城。广告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联邦工业大学毕业,讲授物理学,每小时3法郎,愿者请洽。”
广告贴了很多,就是不见有人来招聘他。此时,远在意大利的父亲——一个破产的老商人,为儿子的不幸境遇十分难过,可又爱莫能助;母亲为他痛苦地流泪,当然,他的未婚妻又是同学的米列娃就更为他担心了。
恰在这时,报纸上登出了伯尔尼市专利局征聘二级工程师的广告。爱因斯坦决定去试试看。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位了解爱因斯坦的才能并同情他的处境的老同学,决定去向专利局长当面推荐爱因斯坦,因为他认识这位局长。“爱因斯坦这个人是有点怪脾气,比如说他半夜里会起来拉小提琴,等等,不过,他的数学天才是惊人的。令人奇怪的是,他却并不打算在数学上下功夫。这是他的未婚妻告诉我的。”
“他有未婚妻?”局长问。
“是的。”
“他打算搞什么?”
“搞物理。”
“他聪明吗?”
“假如你问我的意见,我认为他就是做成天才的那种料子做成的。”
“那叫他来见我好了。”
爱因斯坦来到伯尔尼市专利局,见到了局长,呈上了申请书,心里怦怦直跳。局长一双锋利的大眼睛,在不停地审视着他。爱因斯坦通过了局长的全面考核,结果被录用了。当然,老同学的推荐也许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主要的是,通过考核,局长认为他是一位有才华的年轻人。
招聘广告明明写的是“二级”,而局长却给爱因斯坦定为“三级”。这些,爱因斯坦就不在乎了。因为,有了固定的职业,就可以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了,而这就是他的幸福之所在,从此,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的征途上大踏步地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