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18日中午,一辆灵车向普林斯顿城外的火葬场缓缓地行驶着。
灵车上,安放着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遗体。
没有花圈,没有乐队,没有任何宗教仪式,只有他生前最亲近的12个人,迈着沉重的步履,跟在灵车后面默默地为他送葬。
在沉寂肃穆的火葬场上,当爱因斯坦的遗体就要送入火中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生前好友那坦教授走上前来,一边擦试着滚涌的泪水,一边缓慢地、一字一顿地默诵起悼念的诗句:
……这一切,他在黑夜的沉寂中,
用感人的力量创造的一切,
他并未带入坟墓——
他把灵魂的热力献给了人间。
他像明亮的彗星一般,
从星丛间飞向我们之后,
他又把霞光四射的、
他自己的火花送入了永恒!
这是诗人歌德写给他的朋友席勒的悼忘诗。此时,用来寄托对伟大的爱因斯坦的哀思,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20世纪开头的二三十年,是近代物理学创建的时期。对近代物理学的创建,爱因斯坦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他所创立的相对论,已作为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而载入史册。同时,他在发展量子论,开辟宇宙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建树。现在,原子能、太阳能、激光技术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而这些都和爱因斯坦用他毕生的辛勤劳动奠定的理论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
1879年春天,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爱因斯坦的父母很喜爱自己的儿子。可是,他长到四、五岁的时候,却还不大会说话。为此,父母心里很着急:“难道他是个傻子,是低能儿?不,不可能。他那双棕色的大眼睛多么明亮。他那可爱的小脑袋一歪一晃的,多天真呀!可是,他为什么不会说话呢?”父亲为他请来了医生,让他吃药。其实,孩子根本没有病。
有一天,爱因斯坦真的病了。父亲就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他很喜欢这个小玩意儿,细细地端详了很久,反复地摆弄着。他发现:无论怎么摆动,罗盘玻璃罩下的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总是指向北边。噫,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很惊讶:“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的呢?”那根指针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引起了他探索事物根底的好奇心。碰到下雨,他会提出许多个“为什么”;看见月出,他也会提出许多个“为什么”。总之,各式各样的自然现象都能引起他的好奇和思索。他不愿意和其他孩子在一起嘻笑玩耍,总喜欢一个人玩,并且老是隐在沉思之中,显出一副如痴如呆的样子。
为了给这孤僻的孩子增添点生活乐趣,6岁那年,母亲开始教他拉小提琴。谁知,爱因斯坦对拉小提琴却很入迷。一拉起来,两眼闪着亮光,手激动得打颤,音乐使他兴奋异常。
上小学以后,他对学校的宗教和军国主义教育很厌烦,也不愿背死书,功课学得不好,常常受处罚。有时,同学们放学回家了,他却要在走廊上被罚站两小时才能回家。为此,同学们歧视他,老师们也骂他是个“笨头笨脑的孩子。”可是,爱因斯坦并不因此生气。有时,受完处罚,回到家里,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听完母亲的责备后,就又去玩积木或者拉他心爱的小提琴去了。
10岁的时候,爱因斯坦进了中学。在中学里,除了数学外,其它课程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于是,他就自己阅读数学方面的书籍。一天,一位大学生送给他一本几何教科书。他手捧这本“神圣的几何小书”,读得心醉神迷。接着,他又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和《力和物质》等书,通过读书,他爱上了科学;通过读书,他在思想上跨过了几个世纪,同阿基米德、牛顿、斯宾诺莎、笛卡儿等结成了朋友。在15岁以前,他就已经熟悉了这些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他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迹”。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就有了自己的抱负,决心去探索这个“谜”的“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