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对于长辈给的压岁钱,到底该怎么帮孩子打理,让这充满节日喜气祝福的压岁钱,成为培养孩子量入为出的金钱观和储蓄节俭意识的契机。这无疑成了家长们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对待孩子的压岁钱,首先体现的是一种家庭教育观。家长既不能完全没收,也不能让孩子胡乱花掉。如果家长把孩子的压岁钱没收,不让孩子学会独立支配,容易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而如果让尚未学会理财的孩子自己管理这笔“意外之财”,又显得随心所欲,容易养成孩子胡乱挥霍的习惯,这对他们的个性与人格培养也是不利的。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明确地告诉孩子压岁钱的含义是长辈给晚辈的一种祝福,而不是给孩子拿来攀比或挥霍的,从而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合理地利用压岁钱。生活中,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压岁钱管理上大致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将压岁钱收归家长保管。这种方式在现在的家庭中占到的比例相对较大。
李女士讲述:
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平时爱上网、打游戏。寒假时间比较长,为了怕他乱花钱,养成不好的习惯,因此对于每年的压岁钱,我都会要求孩子全部上缴,由我来安排怎么支配。
李女士的做法虽然可行,但是对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培养明显不利,同时也可能使得孩子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比如孩子可能有意隐瞒家长不知道的一些压岁钱等。对于家长“回收”压岁钱,不仅会使孩子感到不愉快,而且会使孩子对家长产生不信任感,这也失去了压岁钱的意义。其实家长完全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正确监督和指导孩子支配压岁钱,在尊重孩子自主权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正确的理财和消费观念。
第二种是放任自流,任由小孩管理压岁钱。
张先生讲述:
我和爱人平时很忙,收入还算过得去,因此对于孩子的零用钱和压岁钱从来都没有加以限制,我们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所以孩子的压岁钱是自己打理,我们基本上不过问。
由于孩子的思维没有成熟,管理钱的能力明显还不够,因而让孩子自己做主往往会使孩子不知如何办,加上现在孩子思维简单,身上有太多的金钱反而不安全。因此,这种方式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第三种是家长辅导孩子管理压岁钱。
刘女士讲述: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对于孩子的个人独立能力非常看重,孩子的零用钱我一般不干涉,但是孩子每次用钱时,我都希望他将用途告诉我。同时,我也为孩子开立了银行账户,让孩子自己独立管账,孩子与我的关系很融洽。
刘女士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其实正确打理压岁钱本来就值得提倡。因为理财、教育两不误,让孩子从小就树立理财意识,收获的应该不仅仅是压岁钱的增值。虽然部分家长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但是如果过于将重点放在压岁钱如何增值方面,也是不足取的。其实教育孩子用好压岁钱,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养成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孩子得到压岁钱后,怎么教会孩子管理压岁钱,父母和孩子都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使得父母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没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要让“小鬼当家”,还需遵循三项原则:
原则1:让孩子真正拥有钱
在许多人的成长记忆中,父母都会支出一些零用钱给自己,逢年过节也会从长辈手中拿到不少的红包。然而不少父母通常会将孩子好不容易积攒下的零用钱或是长辈送的红包,用“爸妈替你存下来”的借口,一概收回。这无疑会造成孩子一拿到钱就赶快花掉的坏习惯,因为他们都会认为,存下来只会被大人“没收”。
原则2:给建议但支配权交给孩子
大卫·欧文在其《我家老爸是银行》一书中指出,多数父母即使让孩子拥有存款,却完全不给他们支配权,往往孩子要买什么,父母认为不必要,便极力阻止,徒然增加沟通障碍,倒不如给意见由孩子自行评估。他以儿子想换新自行车为例,告诉读者,对孩子的想法不能一味阻止,而是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加以分析。他对孩子讲,原来的自行车很新可以继续用,而想购买的新车除外形炫之外,并没有特别好用的功能,但价格高出很多,可能花掉他所有的存款。分析后将决定权给孩子,终于让儿子不再坚持。
原则3:让孩子花自己的钱
孩子开始有零用钱之后,就要让他们学习如何花自己的钱,这样才会懂得珍惜。在具体支出时,可以和孩子协商,比如说是全家外出旅游,花销就由父母出。但如果是自己想买的玩具、出游时的纪念品、朋友的生日礼物等,则要让孩子自己付钱。现在的小孩多半是独生子女,祖父母等长辈又视如珍宝,对于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有求必应。等到小孩开始需要零用钱时,也都给得很大方,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支配金钱往往比较随意,一旦踏入社会却很难根除不良习惯。想要让子女步入社会后能有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做父母的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除了言教之外,身教更重要。只要能把握适合的时机进行教育,引导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理财习惯,等到子女开始工作后就能比较好地规划收支并付诸行动。千万不要以自己的立场去干涉孩子的理财细节,关键是让孩子可以从中学习一辈子受用的金钱价值观。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钱是一种工具,我要驾驭它,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我们可以从逐步培养孩子认识钱、会花钱,最终实现能驾驭钱来加强孩子的财商教育。让孩子正确认识钱、懂得它的价值和功用,是儿童理财教育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孩子在学龄前就应该教他们一些基本的概念,具体包括:认识数字,数数,简单的加减法,大小轻重的比较,钱币的种类和金额,商品货币交换的观念以及节约、不铺张浪费的好习惯等。小孩子难以理解抽象概念,但是对具体的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家长可以通过循循善诱向他们描绘出“钱”的概念与用途:为孩子准备两个小存钱罐,平时把1角、5角、1元硬币放到第一个罐中,积累到一定数目,便取出来兑换成5元、10元纸币。用这5元、10元钱可以买小玩具,也可以投到第二个存钱罐中,积累更多,再去买一个大玩具。其实除了买玩具,还可以做更有意思的事……让孩子会花钱就是教会孩子有计划地安排零用钱的开支,在买东西时知道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当想买多件东西而钱不够时如何取舍。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对“钱”有了概念,就可以开始教他计划自己每周的开销。父母要学会鼓励他们正当、合理地进行消费。当然,在消费之前免不了给他们出点主意。不能自己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必须有所取舍。这时父母可以教孩子如何学着存钱,因为他可以拥有一个储蓄户了。父母可以带孩子去银行,开一个账户,告诉孩子可以定期去存钱,而且保管好存折。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安排孩子每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帮妈妈打扫卫生、帮爸爸擦车等,并给予一定的报酬作为零花钱,让孩子知道金钱的来源,讲解商品社会的本质,即人们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又通过货币从社会获取回报的道理,讲解爱和情感的无价等。如果你已教会孩子如何合理地花钱、有效地赚钱,接下来便可以试着告诉他们一些普及性的金融知识,甚至可以带着孩子做些简单的投资。当孩子进入中学了,心智逐渐成熟,就可以给他们讲解一些更为复杂的经济道理,比如银行利息计算,生产与消费的流通、循环等,培养他们的经济头脑。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勤工俭学。让孩子在吃苦过程中得到磨炼,逐渐领悟人生的真谛。有实践经验的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财话题,甚至可以共同创立一个虚拟的或真实的公司,一起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财富。信贷知识也可在适当的时候传输给孩子。比如用自家住房来举例:爸爸妈妈不可能一次性支付这么多房款,只能向银行“借钱”,代价是每月要按时还一笔借款,同时支付一些利息。必要时可以因势利导地将信贷方式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当孩子有大宗支出时,不妨“贷款”给他买想要的物品,但是要求其按月从零花钱中抽出一部分偿还“分期贷款”。财富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帮助孩子渐渐熟悉“投资”的概念。可以先和孩子玩一些诸如“大富翁”的游戏,在玩乐中将简单的投资知识介绍给孩子。熟悉投资的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定投一两只基金,进而陪孩子一起关注基金账户的变动,了解资本市场的相关信息,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便掌握了简易的投资原则。
研究表明,5~12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观尚未形成。如果此时进行理财教育,那么孩子在学会安排10元钱的用途后,等到有一天,他们有了10万元、10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时,就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理财教育,是一种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体验和管理金钱的实践,也是引导孩子学会规划和管理人生,更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责任感、培养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正确的财富观念、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将让孩子终身受益。现在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不仅指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在经济社会中,智商、情商和财商都高的孩子,才能赢得自己的精彩人生。而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中都进行有规划的理财教育,更是现代父母正确的选择。
过年了,家里的大人都会给孩子一定的压岁钱。年少的孩子,对钱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对钱的初步认识,是知道钱能买到东西——吃的、穿的、用的。但作为家长,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让孩子过早地接触到钱,更不想让孩子过早地养成花钱的习惯。有些家长不愿意和孩子谈钱,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封闭毕竟不是办法。在生活中,人们自然会形成这样的定式:很容易看见钱的物质形态而忽视了金钱的精神形态,这势必会影响孩子对金钱观的认识和教育。在一次财商教育论坛上,专家为孩子的金钱教育列出了如下的时间表:3岁认识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钱币的面值,5岁知道钱币的等价物,6岁可以简单地找零,7岁会看价签,8岁可以做点零工挣钱,9岁会制订一周的开支计划,10岁知道每周节约一点钱,以备大宗开支所需。由此可见,让孩子从小认清金钱的本质,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家长尤其要转变观念,千万不可谈钱色变,遮遮掩掩。比如对年龄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告诉他们零花钱或压岁钱的具体数额,然后提出可否代为保管;同时,家长还应该满足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比如买一个玩具、一本书等。然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近期的花销计划,比如交托儿费、买衣服、日常物品等,同时做好记录,让孩子明白钱都干什么了。即使是把孩子存下的钱花完了,也应该让孩子心知肚明。这就是让孩子认识钱,让孩子明白,多少钱买了多少东西,干了多少事,增强感性认识,为以后的理财教育打好基础。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关于“钱”的基本知识。
了解和熟悉钱币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带着年幼的孩子去乘坐各种儿童游戏车,孩子们看到这些游戏娱乐设施时常常会激动不已,急不可耐地想要赶快乘坐。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拿出小数额的钱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换购游戏币。当游戏币投进机器后,孩子就能享受到在唐老鸭坐椅车或米老鼠摇椅中摇来晃去的惬意感觉了。通过自己用钱去换游戏币,孩子渐渐知道生活中有钱这样一种流通物;钱,可以让自己享受到快乐。由此,孩子们还将慢慢体会到钱币蕴藏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借此提高孩子观察能力、普及文化常识。钱究竟是什么呢?
要认识钱,就要知道什么是钱?钱是怎么形成的?实际上,史前社会的人类以狩猎为生,那时候人们打来猎物就是为了谋生,剩余的因没有保存的方法,只好任其腐烂。人们没有财产的概念,也没有钱的概念。后来,当猎获了大量的食物,同时又找到了保存的方法后,就出现了剩余。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们学会了种植,生存方式就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捕获了10头野猪没有办法吃完,就会把剩余的驯养起来,谁来驯养?主要由一些妇女来驯养,所有的野生动物变成家畜是妇女的功劳。妇女把野猪养成家猪的同时,就创造了剩余财产。然而这些剩余财产怎么来支配就成了问题,谁支配它?不可能每个人平均地分配,而是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来支配它,支配的人就变成了拥有者。这样就出现了私有财产。随后又出现了财产的交换。随着财富越来越多,交换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开始的时候只有麦子和猪,有麦子的人和有猪的人进行交换;然后又养了羊、种了玉米,有羊的人跟有玉米的人交换。有玉米的人要跟有麦子的人交换。于是这个交换过程开始复杂起来,复杂到最后拿东西来交换(以物易物)已经不可能了。如果有100种东西,彼此之间交换的组合就很难计算了。这就意味着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满足每个人意愿的物物交换已经完全没有可能实现。于是有人提出用一个东西来替代,大家都换这个东西,然后用这个东西换所有东西。这样就使交易、交换变得简单了,从而发现了充当中间交换物的媒介概念。这个媒介在不同的民族和社会先后有过多种形态,有贝壳、有金、铜,也有布,还有动物的皮,比如牛皮、羊皮,都充当过交换媒介。最后这个媒介慢慢被固定为金或者是银,因为金和银不容易变色。另外,它不容易腐蚀,同时又容易切割成不同的等分,容易计量,变成了一个标准化的交换媒介。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逐渐把制造这样一个形态标准化的交换媒介的权力赋予了政府。这时,这个东西就变成了“钱”。钱产生的次序很有意思,先有私有财产,后有民间的交换,再有类似于钱这样作为交换媒介的产生,然后再由政府赋予“钱”以法律的形式。最初应该是先有钱,后有政府,再后来变成只有政府才能印钱。钱又从黄金、白银逐步变成现在的纸币,纸币下一步的衍化是电子货币,最后大家看到的可能是一个数字、一个代码。但是不管怎么样,数字也好,代码也好,金钱本身还是有两个传统的功能:一个功能就是我们讲的交换的手段或交易的媒介;另一个功能就是一个价值尺度,衡量每件物品到底值多少钱,哪个比哪个更值钱。了解钱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了解财富非常有帮助。如今天人们打交道、做生意,每天接触的钱本质上就是起一个推动交易的作用,并且在交易过程中被用来衡量财富的多少。
我国货币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一是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有一个“贝”字偏旁。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二是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三是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元鼎四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四是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五是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25斤8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130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六是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还使流通了两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人民币小知识我们平时说的钱,孩子接触的钱大部分是人民币。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于1948年12月1日首次发行的货币,新中国成立后为我们国家的法定货币。至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为止,我国共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了包括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人民币简称为CNY(China Yuan),不过更常用的缩写是RMB(Ren Min Bi);在数字前一般加上“¥”表示人民币的金额。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主辅币换算关系: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没有规定法定含金量,它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人民币按照材料的自然属性划分,有金属币(亦称硬币)、纸币(亦称钞票)。无论纸币、硬币均等价流通。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种面额。根据市场流通需要,取消了2元券和2角券,增加了20元券,使人民币的面额结构更加合理。为提高第五套人民币的印刷工艺和防伪技术水平,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8月31日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2005年版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纸币和不锈钢材质1角硬币。
第五套人民币继承了中国印制技术的传统经验,借鉴了国外钞票设计的先进技术,在防伪性能和适应货币处理现代化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各面额货币(角币不在其列)正面均采用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
生活中,我们教孩子认识人民币可以先从钱的图案开始,钱的正面都印有毛泽东的头像,背面图案分别是:
100元纸币为人
民大会堂,50元纸币为布达拉宫,20元纸币为桂林山水,10元纸币为长江三峡,5元纸币为泰山,1元纸币为三潭印月。同时,还要教育孩子爱护人民币,不要随意涂改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损坏了的人民币可以到银行去换。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了解,会让孩子明白,钱来得不容易。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讲清楚钱的来源和含义,孩子就会觉得,只要过年过节过生日,钱就自然会来,年年如此。所以,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从父母手里拿的钱都是父母的劳动所得,父母要用这些钱来养家糊口,钱里有父母的辛劳付出,将来自己长大了,也同样要承担养家的重任。如果钱是亲朋好友以“红包”形式送的,也要让孩子明白,这些赠物将来是需要还的。
刘女士讲述:
女儿三岁刚上幼儿园那年,我先生下班比较晚,她就老爱问我,爸爸为什么老是这么晚回来啊?我告诉她,爸爸要工作,要赚钱。她就会问,爸爸赚钱干什么呀?我告诉她,爸爸赚了钱,可以买东西,可以给宝宝买好看的衣服穿,给宝宝买大房子住。她有些似懂非懂。
等到女儿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就有意带着她一起到了园长办公室,让她看着我把学费交给园长。我告诉她,这些钱交给园长,幼儿园的老师就有了工资,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可以有玩具玩,有画笔用。这笔钱还可以被幼儿园用来修建小朋友们最喜欢的玩耍小场所。目的是让她知道,必须交了钱才能上幼儿园。同时,我还告诉她,这些钱是爸爸妈妈每天辛苦工作得来的,只有好好工作才能获取金钱。努力学习的小朋友才能有大本领,才能找到好工作挣更多的钱。
现在家庭收入高了,做家长的总是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结果导致小孩子不懂得爱惜财物,损坏、浪费、奢侈的现象非常严重,总认为家长的钱是从银行里变出来的。比如家长领着去商场,孩子见到好吃的好玩的就要买,不给买就又哭又闹。如果不希望孩子养成这类坏习惯,就应该告诉孩子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让孩子养成节约钱的意识,并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钱是通过劳动获得的。你要向孩子解释,不是你到自动取款机上一按,那里就能印出钞票来。我们在自动取款机上取的钱,是存在银行里的钱,当你花掉这些钱的时候,它就没有了,直到你又赚来钱存进去,才会再有。如果你买东西花了50元钱,你可以拿出来50元人民币,告诉孩子这些钱在卡里被花掉了,这样钱和卡就有了关联了。而且,你要向孩子解释刷卡是为了方便,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和计划,每个月都会把钱花光的。孩子应该明白,钱的价值跟劳动有直接关系,钱不是白给的,那是你做了事情得到的报酬。想得到钱就要付出劳动,这样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