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2200000017

第17章 培黎培育工业文明之本工合文化永驻陇原大地

艾黎,一个与工合连在一起的名字,一个中国人熟知的新西兰人。

“有关他的主要事情是,他信赖中国,这成了他的信仰了。他说中国话,喜爱中国的普通人民。他长着一头红得像火焰的头发,大脑瓜,鹰钩鼻子。他的身躯长得像一具压路机一样,双足像两棵劲挺的树木一般拔地而起。他为人豁达大度,不屈不挠,并且富有才能。”这就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斯诺笔下的艾黎。

艾黎和斯诺,这两个不同国籍的名人,是好朋友,都是工合的创办者。

艾黎自1938年初投身工合,为了给工合培养管理与技术人才,他又主持创办了一种新型学校——培黎学校。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创举,也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希望工程”。

艾黎的培黎工艺学校于1941年在陕西凤翔县双石铺诞生。他亲自出任校长。当年冬天,由工合第一批成员王贤琳担任教导主任。后来,王随夫到兰州工合,由英国青年乔治·何克接任教导主任。兰州培黎学校是1942年艾黎与王贤琳共同创办的。艾黎任校长,王贤琳任校务主任兼教导主任。地址在黄河北岸穆柯寨村。

兰州培黎学校的学生,都是流离失所的贫苦儿童。半工半读,手脑并用。上午上课,设数、化、语文、英语等课程;下午学技术,学毛纺织、染色、制皂、玻璃、栽绒、铸工、锻工、机械制图等。学校的经费,靠工合国际协会按计划拨来。有时拨款不能按时到位,就由王贤琳想办法。

学校拥有国外捐赠的设备和精密仪器,学生的衣食住行及课本等一切生活学习用品均由学校供给。

有艾黎挂帅,一切具体事情全由王贤琳办理。从教学大纲到设备仪器管理直至六七十名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样样事都得她操劳。

师生自己创建的校园里,有白杨树、鲜花、青草地,北边沙田里是庄稼和果园,还种了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赠送的果木苗。学校办有磨房、地毯、纺织合作社,作为学生劳作实践的地方。

王贤琳当时已是5个孩子的母亲。自己的孩子交给她母亲和保姆照料,她则全身心地投入工合事业。她家住在兰州城内下东关,到费家营查看合作社纺线质量,就得步行十几里路。每天上下班乘羊皮筏子过黄河到穆柯寨。冬季结冰,就走冰桥。

当时没有公共汽车,没有渡船,绕道铁桥,路远,有什么办法?

1944年,艾黎根据形势,决定把双石铺的培黎学校迁往甘肃。他把校址选定在河西走廊的山丹县。

山丹,离省城兰州446公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名城。公元942年,大食国(今阿拉伯)作家伊宾墨哈黑尔来到这里,竟把拥有25万人口的这个永固城(山丹)误认为中国的王城,称“城内六十街,宏伟繁华”。

1943年,艾黎陪同李约瑟去玉门油矿讲学途中,在山丹停歇过夜。这个地处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小城引起艾黎的兴趣。山丹给艾黎留下的印象是,这里蕴藏着铁、煤、瓷土、羊毛等资源,还有大片的荒地,又有祁连山雪水,可发展农牧业。但经济落后,人民贫苦,许多孩子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光着身子。

艾黎说:“我爱山丹北部的合黎山,意思是联合黎民百姓。这也象征着我们的校名,我们能够在这里建立起一个工业基地。”

搬迁培校很麻烦。艾黎打前站,何克在双石铺做准备。

何克收到艾黎从山丹发来的信,就按信中要求,立即拆卸包装机器。棉纺机、毛纺机、半自动清棉机、卡车发动机、小型柴油发动机、织机、车床等,能用的东西一件也不能丢,就连怕运输工具不够而备用的25辆独轮手推车也舍不得扔掉。

从10月开始搬迁,艰苦跋涉,年底到达山丹。

数九寒天,搬迁中艾黎在兰州雇了一部卡车,装着四大缸咸菜和首批从双石铺迁来的25名学童,身穿老羊皮大衣,向河西走廊进发。经过风雪茫茫的戈壁沙漠,走了四天,在一个黑夜中抵达山丹县城。第二天,他们就在一个木柱被军马啃得残破的发塔寺北院暂时住下。在这个古庙中开始上第一堂课,唱起了校歌:“我们生活,我们学习,我们生活学习在培黎;工业技术都齐备,求知生产不相离。”

他们把一块古墓石碑矗立在校园,利用石碑的背面刻上“创造分析”四个大字,作为校训。

在破庙里先把专业实习厂的机器安装起来,逐步发展到发塔寺南院、娘娘庙东边、南门外、碗窑沟、四坝滩。实习厂有机电、运输、测绘、纺织、陶瓷、玻璃、造纸、皮革、毛纺、面粉、制糖、采煤等28个部门。学校还建起1.2万亩土地的农场,使用拖拉机耕作;开办了半机械化煤矿;空运新西兰细毛种羊,设立牧场。由此开启了甘肃历史上工农牧业的现代文明。

学校所需的粮食、蔬菜、砖瓦、缸盆器皿、纸张、皮革、草鞋、袜子,都是自行生产的。冬装夏装都及时换上,用捡来的牛角做成衣服扣子。艾黎亲自设计了一个蒸汽浴室,供学生冬季洗澡。

为了让学生学到新技术,艾黎从国外请来专家授课。到山丹的外国专家有:美国机械工程师易斯莱、加拿大电气工程师严立地、新西兰著名医生斯潘塞、农业专家魏美斯和艾洛赫、日本陶瓷专家野口胜等,先后有8个国家的30多位外籍教师在培校任教。

艾黎的亲密助手、英国青年乔治·阿尔文·何克,热爱中国人民,忠诚工合事业。他从双石铺来到山丹,后来成为山丹培黎学校校长。1945年7月,他在平整培校篮球场的劳动中,穿着麻编鞋的脚被石子戳破,得了破伤风。

艾黎发电报给兰州工合的张官廉,要他带医生和药去山丹抢救。张火速到西北医院院长张查理处买到药品,星夜赶往山丹。但因交通不便,药到山丹时,时年30岁的何克已经病故被安葬了。

艾黎与张官廉相见,潸然泪下。艾黎让张看何克写下的遗嘱:“将我的一切留给培黎学校。把自己的全部遗物,有用的留给师生用,没用的拍卖变钱充公,缓和学校经费困难。自己死了只穿一件茄克、一条单裤和一双麻鞋就行了。”艾黎当时也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将我的一切留给培黎学校。”让张官廉及两位学生在上面签了字,以作证人。

艾黎建议由张官廉兼任山丹培校校长。艾黎又想起在双石铺时,何克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本翻阅得破旧的《资本论》给他朗读一段文字:“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和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结合。”他对何克的逝世,十分惋惜。

何克,一位为开发中国大西北,为甘肃带来先进文化的英国人,就这样长眠在山丹城南门外的山丹河畔。墓碑上镌刻着艾黎选录一位英国诗人的诗句:

彩色绚丽的生命啊!光辉而又温暖,为了它,人们一直奋发前进。他已失去,从此不再奋战,在战斗中,逝去的生命却更加光辉灿烂!

何克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高尚品德被广为传颂。由于斯诺夫妇两位“名记”经常撰稿宣传工合,兰州工合在欧美影响颇大。

1946年,春季,美国工合促进会邀请兰州工合事务所主任张官廉和兰州培黎学校教导主任王贤琳赴美国参观访问。经工合总会批准,他们夫妇俩申请到去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法国等国的护照。

夏天,他们从兰州到上海,经香港,于11月到达美国。他们在美国北方南方各大城市参观各种合作社以及有关的大学和工农业生产。还参观了联合国会址和白宫,又去加拿大参观合作社,去墨西哥看手工艺生产。他们多半住在工合促进会同事们的家里,与工合及工会的各方人士广泛交流。还和在美的华侨会面。

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令他们惊讶的是,还没有抵达美国,《纽约时报》就报道了他们访美的消息,并刊有照片。报道中说:此间来了两位中国朋友,一位是张官廉,兰州工合事务所主任;一位是王贤琳,兰州培黎学校教导主任。这条新闻,是漂亮的美国著名女记者海伦写的。

海伦与他们一见面就说:“成立中国工合这个主意是我想出来的,是1938年在上海。我非常热爱工合事业”。到了华盛顿,海伦又联系安排广播电台,让他们发表广播谈话。王贤琳的第一句话是用中文讲的:“美国朋友们,你们好!”接下来她用英语讲下去。她显得兴奋而喜悦,一个多么好的机会,宣传兰州,宣传工合。

从电台出来,海伦和几个美国朋友请张官廉夫妇到一家中餐馆吃饺子。

海伦带他们逛花市,参观白宫蜡像馆。还参观了林肯发表“解放黑奴”演说的会议室。

在美期间,他们一直跟当地的工会主席、合作社经理打交道。参加了全美援华活动和太平洋学会茶话会;参观了一些大水电站、小水电站、工业展览馆、黑人合作社;访问了美国工人家庭。

在芝加哥召开的美国全国合作社总会也特邀这两位中国工合的代表出席。会上,总干事问王贤琳对美国有何观感?王说:你们的公共汽车上写着,白人在前头,黑人在后头,这问题怎么解决?我认为肤色不能代表人的价值。这个来自兰州的中国女人,提的问题太尖锐了!问得美国人无言以对。

纽约一家图书馆召开东西文化交流会,也请他们去参加。主持人请王贤琳讲讲中国的饮食。王说,我是代表工合来这里的。我得讲工合,感谢为工合捐款的美国朋友,不能只讲四川菜辣,广东菜甜,宁波菜咸呀!她大声说:“我们工合是组织失业工人办合作社抗日的!”有位华人听众走过来对她说:“啊呀!你的国语讲得不错,英语也这么流利。我愿意为工合捐款。”这位先生自报家门“我叫荣毅仁,家住滨河路”。(这就是后来当了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

此次出访美国、加拿大,为工合募捐,历时一年多。她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工合的机会。甚至曾随华莱士到过兰州的美国朋友拉铁摩尔的夫人,带她出席华盛顿州长的家庭茶话会时,她即席大讲工合,大讲兰州。在香港参加工合国际年会时,她向香港总督夫妇和公众宣传工合,获得香港各界资助兰州工合的一笔捐款。

1947年,兰州培校并入山丹培校,由张官廉当校长。王贤琳与靳东岳在兰州又办了一所培黎小学,招收失学儿童读书。又办起了地毯合作社、纺织合作社。还种地种果树,开磨坊。人们叫她培校老掌柜,说她五分欢歌笑语,四分辛苦,一分惆怅。

培校培养了数千名学生,其中有些成为甘肃毛纺工业的奠基人。后来兰州毛条厂总工程师孙光俊就是培校学生,曾留学英国。

山丹培黎学校于1953年迁到兰州。

艾黎在山丹的九年,过着最艰苦的日子。他住土屋,睡土炕,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洋芋蛋。办学经费是他费了好大劲从世界各地搞来的。在上海的宋庆龄通过中国儿童福利会也提供了援助。

艾黎说:“我像个叩头行乞的老叫花子,为一群中国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国际上行乞,总比为别的事求乞要高尚得多。”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民族。中国给了我生活的目的,给了我一项我愿为之奋斗的事业,它使我得以置身于前进中的亿万人民的行列中。这一切多么美好啊!你还能想到什么报酬会比我得到的这一切更加美好!

艾黎1953年离开山丹定居北京的近三十年间,曾多次重返甘肃,探望他的“老乡亲”。他把山丹叫“在中国的故乡”。他曾担任兰州石油技校(原山丹培校)的名誉校长,还亲自为“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剪彩。

艾黎忘不了曾经与他并肩奋斗过的中国同事。1982年他又一次从北京来到兰州,与王贤琳重逢。时年八十高龄的艾黎亲自为她煮咖啡。感慨万千。王贤琳说,她怀念工合,她心中有一个永不消失的花园,花园中有巴山梧桐雨,有穆柯黄河浪。

1989年,王贤琳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上有工合会标。信是1946年在美国采访过她的女记者海伦寄来的。海伦时任重新恢复的美国工合促进会理事,时年81岁。

来信说:“贤琳,你我一生为工合,工合是值得我们献身的事业。”

沧桑识尽,海伦以一首《友谊》诗赞美她们的友情:

友谊绝对不是那路边的寻常野草,它是我们一天天精心培灌的瑰宝。你一贯知道友谊到底是什么?不仅心灵甜美,还要不辞牺牲。你停立在一个个十字路口,那么善良,那么刚毅,那么忠贞。

海伦的这首诗获美国《诗歌世界》大赛荣誉奖。

海伦在信中还说,工合在西北发展最好。她要王贤琳在兰州再组织一个合作社纪念戴乐仁。王贤琳立即在她居住的西北师大附近组织了一个妇女合作社,拍了照片寄给海伦,足见其工合情结。

1991年,已到迟暮之年的李约瑟还给王贤琳写信来,说:“抗战时期我在兰州同你们欢聚的情景,让我终身难忘。”

王贤琳干了一辈子工合事业。文革中她和丈夫因工合而被戴上国际间谍、特务等帽子,备受折磨。1991年12月27日,她获得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的一纸荣誉证书:王贤琳同志热心合作事业,并为“工合”做出了贡献。特给予荣誉会员称号。遗憾的是,张官廉已于1986年病逝,没有等到当荣誉会员的这一天。但人们记得,兰州解放后,他把1949年春,一位外国人向工合栽绒合作社订购地毯的订金80两黄金,如数交给了军代表。

往事悠悠。今日兰州,人们已觉得工合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工合文化却永驻陇原大地。

曾在山丹培校生活工作过8年的英国人柯文楠,时隔27年,偕夫人回山丹这个小县城重温旧梦,他仍然能讲一口流利的山丹方言。吃着山丹的拉条子,他说,这面条比意大利面条好吃得多。

同类推荐
  • 中日学者抗战文史研究论文集

    中日学者抗战文史研究论文集

    民间信仰带有极强的现世利益色彩,寻求死后救赎的观念十分淡薄。对一般大众而言,阴间并不是由神佛的真理所支配的极乐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和生前世界的延长。人们按规矩通过祭祀在这种世界的祖灵的方法,来保证现世利益。
  • 天明官

    天明官

    主角张传靖穿越到明朝。拜王阳明为师。扬我王党!我左俞龙右戚虎,海瑞咱小弟。打鞑子,杀倭寇,灭女真,收南洋!玩转嘉靖朝,扬我大明天威!
  • 南溟歌

    南溟歌

    世间众生万象,平行空间里更是有数不清的异数。大陆名曰,南翎。下临一海,名曰,溟海。黎历219年,九云国统一大陆,序幕就此展开。而溟海也居住着鲛人,是美丽而神秘的存在。南翎人多闻其美貌令日月失色,能泣成珠,会织鲛绡,其身炼成的油膏更是能燃千年不灭。而不论是人还是鲛人,其中都有一部分人拥有特殊的力量。岁月流逝,昔日神秘的鲛人不知为何浮出水面。寂静34年后,又是一场风云变幻。……
  • 王道霸天下

    王道霸天下

    一个孤儿,机缘巧合,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从此身负绝世武功,争霸天下。
  • 别样三国志

    别样三国志

    本书定位为历史架空小说。大体上会按照历史架空中的穿越情节,将三国的人物来进行重新组合,历史自然就脱离演义原本的剧情,有点无限流的味道。
热门推荐
  • 梦锁红颜爱已殇

    梦锁红颜爱已殇

    大学生孟香晨魂穿霹雳,变成春宵幽梦楼的主人步香尘。其他三个姐妹也陆续穿来,三人情感与结局均喜忧掺半,她自己又终该情归何处?还能挽回葬在心底的那抹遗憾吗!正文实数慢热类型,总觉大纲中女主戏份要被几个闺蜜抢光了,她能否成功逆袭呢?!
  • 墨上晴天

    墨上晴天

    北方有一座城,它是禁锢我的牢,但我却甘之如饴。
  • 至尊弃女:腹黑小神医

    至尊弃女:腹黑小神医

    傻女柳如云,意外重生,从此踏上了逆袭之路。体如聚元石,灵兽伴两旁,她不再是人人可欺的废柴!欺辱过我的,十倍讨之,欠我的,百倍还之。再世为人,她不愿再有遗憾,前世未完成,这一世来做!邪帝、魔尊、妖皇、圣主,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你是一对四,还是我们四对一呢?“”这好像没区别吧···“
  • 万寿至尊

    万寿至尊

    在寿元大陆,有着一个传说,谁能找到万寿山,就有成为至尊皇者的可能。庄言,一个没有家世,没有背景,甚至都是一个孤儿。本来他也没打算踏上武者之路,他的愿望就是种种田,打打猎,和自己心爱的女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可世事常不如人愿,庄言被迫成为武者,开启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神奇之旅!
  • 如意棒

    如意棒

    青春本是无情道,悄然逝去已是魔。凡尘坠落金光闪,红霞铺天迎真我。
  • 老子也成神

    老子也成神

    一次意外,夜枫被一颗星辰砸中,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能力,走上了一条逆天之路,且看他如何颠覆黑道,玩转商场,驰骋寰宇!!!
  • 爱妾难惹:绝情侯爷请矜持

    爱妾难惹:绝情侯爷请矜持

    她是命途多舛的官家弃女,吟歌江湖。一朝回归之际,堕入初恋的情网,披上嫁衣,却在大婚之日遭人阴谋算计,阴差阳错失身给一个连真面目都没看到的男人。事后,她一袭残破凌乱,被千夫所指、万人痛骂。唯有他罩下一件大氅,掩她身躯,亦被迫收她为妾。她心系初恋,却只能容身在他府中,面对他霸道的追求不知所措……他是朝堂宦海中的一条潜龙,明枪暗箭皆于他手化为无形。一朝节外生枝,见她身中媚药闯至面前,他只得救。事后,他改头换面,霸气而来,“被迫”收她为妾,本只为担负责任,却难料为她动心。
  • 袁宝华文集第九卷:永远的怀念

    袁宝华文集第九卷:永远的怀念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人生路之风云往事

    人生路之风云往事

    人生路上,有失落,幸福。不同的人,不同的命运。人生路,快乐少年朗。泥尘里,快乐有几多方向。路里崎岖,不见阳光。丝丝梦幻般风雨,路随人茫茫。
  • 至上剑皇

    至上剑皇

    十岁成为魔能者十岁成为楚家年轻一辈第一人十岁满门覆灭十岁踏上复仇之路十岁立志踏上魔界之巅楚乾能否达到自己心目中的高度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