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随,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
一切都是对立而互补的,阴阳相生相克,变化相辅相成,事件相激相随。
懂得互动,就懂得人生。掌握互动,就掌握事情。总之,不要互动而动,要互动而不为之所动。也就是说,要从技术上互动、领先,但心里不要互动,要有坚持。
阴阳之道有三:
一是阴道。如黑暗、弯曲、阻碍、阴柔、巧妙等事物阴性的一面。
二是阳道。如光明、直接、通坦、阳刚、笨拙等事物阳性的一面。
三是阴阳道。阴阳道是阴道与阳道的中间道,其中有混合,包含,排斥等性质。阴阳道有亦阴亦阳,非阴非阳,半阴半阳,假阴假阳,阴中有阳等情况。下面略说。
中间道:中与间不同。中是分离,中是中分,李白《登金陵凤皇台》诗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白鹭洲分开二水,毫不混淆。间是插人,杜甫《滕王亭子》诗云:“春日啼莺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这个“仙家犬吠白云间”的“问”,便是犬与云的融合了。中是分离,间是插入,那么中间就是一边分离,一边插入了。中间道就是以中为表,以问为里。实际上还是在一起,没有分开,只不过倾向时时不一样罢了。墙上草,原上花,随风忽左忽右,焉能定之。因此,决定中间道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头上的那阵风。我们看波纹的运动就明白了。
——混合,分混而合,混而不合。大米加小米熬成米粥,这是混而合。米中有沙粒,沙粒熬不成粥,这是混而不合。
——包含,分包而含之,包而不含。父母抱婴儿,哺之乳之,这是包含。鸡蛋里蛋清是蛋清,蛋黄是蛋黄,各不一样。从整体来讲,一个鸡蛋是包而含之;从蛋清与蛋黄各自看,是包而不含。等我们把鸡蛋打在碗里,用筷子拌匀,那就只能是又包又含了。
——排斥,分排而斥,排而不斥。“斥”是排开,“排斥”本是指意愿上主动排开它,客观上又已排开。落花离开树枝,是树枝排斥它,属排而斥。落花回到地上,是泥土吸收它,又将它的养分输送给树,这是“排而不斥”。说到底,世界是一个大系统,没有完全的排斥,只有不完全的吸收。
阴阳道:阴与阳不同,道与道相同。就“道”而言,阴就是阳。《易经》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阴一阳”,并不是说同时有一个阴与一个阳,“一”在此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指一统、统一。“一阴一阳”就是统阴又统阳,把阴阳对调、统一、合一、为一、成一、独一、存一。
——亦阴亦阳是太阳,太阳是纯阳,纯阳才是亦阴亦阳,因为它是已经统一且独一的道。太阳发光、发黑(太阳黑子;日蚀)。又发冷(使地球背面奇寒,太阳不给它光,只给它阴影),又发热。实际上“太阳”就是太古之阳的意思,古人指先天元气。古人并没把太阳看成一个实心蛋糕,而是看成一个空心气球。
——半阴半阳是月亮。“月有阴晴圆缺”。
——假阴假阳是人类。人类完全够不上资格,天人合一是春秋大梦。天绝不会与人合一,只会把人灭掉。人定胜天也好,天人合一也好,都是一厢情愿。人之所为是“伪”。老子说“绝智弃圣”,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做真人,就要有真道。什么是真道?纯阳。做太阳。你说你不会发光,但我说你会发黑,而且又会发冷又会发热。我不是说你感冒了,而是说你本来有更多的“非常道”可以发挥。假阴为阳,假阳为阴,假阴假阳假到底就纯粹了。你假装到底,就成了“真人”。婴儿不知道自己是“人”,慢慢长大才知道,这一知道就不可逆转了,于是他永远是人。其实也不是永远是人,而是永远做人。人是做出来的,你强调“我是人”,就很有“人”的感觉。一个傻瓜如果天天想“我是花”,当然他就变成花了。你说他并不是花,但需知:万物本无名,名乃赋之而成物。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是。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在此先说到这儿。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意参考上面“中间道”之说。
世界上的事很少是非此即彼,通常以第三态运行,即非常态。
阴阳实际上也是三种状态:阴态、阳态、中间态。
由此,各种关系变化相随,一起带动事物发展。
老子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高声相和,前后相随”,都是讲一组性质相反事物变化相随,由斜N第三态推动发展。这条斜N就是阴阳鱼中的那道“S”,是构成阴阳三态的关键。
这条斜线(N与S其实一样)即下图给出的那道虚线,它的功能是补充旧的系统(阴、阳)成为新的系统(阴、阳、中间),以便三选一(任选三态之一),以非常道进入更高级状态。
一般人认为事物发展是阴阳两极对冲而形成的,其实关键是由第三极带动的。上图中,第三极(即中间线)带动了整个世界从小到大,其生长的迹迹清晰可见。
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两要素:
一是阴阳两极的对冲势态。
二是第三极的生长势态。
第三极的生长势态决定新事物的产生,当然阴阳两极对冲也可能冲得第三极变化生长,如上图,阴阳中间的那条中间线的伸长即可视为是阴阳两边着力挤压的结果。
简明地讲,事物发展的根本在内部,即阴阳两极的运动;形成新事物的关键在外部,即中间态的运动。这内外运动相加,匀速而变力,即可实现诸多构想。
老子说的“阴阳”与孔子说的“中庸”有关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孔子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