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少,则慕①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②;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③。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①慕:爱慕、依恋。②少艾:年轻美貌的女子。③热中:焦急得心中发热。
人在幼小的时候,就依恋父母;懂得找对象了,就倾慕年轻美貌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眷念妻子;做了官就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信任,心里就热辣辣地难受。具有最大孝心的人,才能终身眷念父母。到了五十岁还眷念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的身上看到了。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①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②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①逆:揣测。②靡有:没有。
解说诗的人,不能因为字面的解释而曲解词句的意思,要用自己的体会去揣度作者的原意,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意。如果只拘泥于词句的解释,那么《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人留存下来。”相信了这句话,这就成了周朝没有一个人留存了。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①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③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①谆谆:反复叮咛。②暴:公开。③南河:即漯河,因在尧都濮州的南面,故称南河。
万章问道:“尧把天下送给了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
万章问:“那么,舜拥有的天下是谁给的呢?”
孟子说:“天给他的。”
万章问:“所说天给他的,是天反复告诉他的吗?”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是天给了他天下罢了。”
万章问:“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给了他天下,这怎么说?”
孟子说:“天子能把人推荐给天,不能让天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能把人推荐给天子,不能让天子把诸侯的职位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推荐给诸侯,不能让诸侯把大夫的职位给这个人。从前,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把天下给了他罢了’。”
万章问:“请问,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为什么这么说?”
孟子说:“叫舜主持祭祀,百神都来享用祭品,这表明天接受了他;叫舜主持政事,政事办得妥帖,百姓对他放心,这表明百姓接受了他。天授给他,人授给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舜帮助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决定的,而是天的旨意。尧去世了,三年服丧结束,舜避开尧的儿子,到了南河的南面,可是天下诸侯来朝见天子的,却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讴歌的人,不讴歌尧的儿子而讴歌舜,所以说,这是天的旨意。舜这才回到国都,登上天子的位子。(如果他当初)搬进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这就是篡位了,不是天授给他的了。《泰誓》上说:‘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名家赏析
孟子的学生万章认为,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予的。然而,孟子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天子或者君王本来是没有权力的,他的权利是百姓赋予的。
在这一章分析里面,孟子特别强调“民”,孟子的思想本身就是“以民为本”。因此,君主的权力是民授而不是神授或者天授,更不可能是个人所授。
文章当中,孟子还对孔子进行了赞美。这让我们明白:一是交友要谨慎,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会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二是一个人的品行,可以通过他所交往的朋友来判断。
且吟且悟
一个人,终身都爱自己父母的情况有两种:终身都只爱父母,其他外界的一切统统不爱;终身爱父母,但依然爱外界的一切。
按照后世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第二种心态才是正常的心态,因为第一种有“恋父”、“恋母”情结。因此,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就应该爱父母,还要爱周围的一切,大爱才有大孝。
拓展延伸
舜,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五帝之一。舜,名重华,生于姚墟,故姓姚,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