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⑥。’遵先王之法者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⑦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⑧,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⑨。’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⑩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①离娄:人名,古代一位眼力极强的人,能在百步以外看清秋毫之末。②公输子:名般,鲁国人,因此又叫鲁班。③师旷:晋平公的太师,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④六律:指古代十二音律中的六个阳律。⑤五音:中国音阶之名,即宫、商、角、徵、羽五音。⑥率由旧章:率,循、遵循。旧章,原来的典章制度。⑦揆:度量、估量。⑧度:法度。⑨泄泄:又作“呭呭”,多言、多说话。⑩陈善闭邪:陈,陈述、讲说。善,善道,即仁义。闭邪,堵塞邪说异端。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敏锐的眼力,又有公输班那样高超的技术,如果不使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画出那样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听力,如果不借助六律,也不能校正出五音;即使有了尧、舜那样的政治素质,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管理好天下。现在有的诸侯虽然有仁爱之心和爱人的声誉,但老百姓并没有感受到他给百姓带来的好处,他施政不能成为后代效法的榜样,因为他没有实行前代圣王之道。所以说:只有好的愿望还不足以治理好天下,有好的政策也不一定就能够实行。《诗经》说:‘不要偏离不要遗忘,一切都要遵循原有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则而出错,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圣人已用尽了眼力,又使用圆规、曲尺、水准器、绳墨,制造出方的、圆的、平的、直的各种器具,那些东西就用之不尽了;圣人已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就用之不尽了;圣人已绞尽脑汁,又施行仁政,那么仁爱便可遍行天下。所以说:筑高台必须要依靠丘陵,挖深池必须要凭借川泽;治理天下不根据前代圣王之道,能说是明智吗?因此只有仁人才配担当领导地位。不仁的人如果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广大群众。在上的没有道德准则,在下的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相信道义,百姓不相信法度,君子触犯了义理,小人触犯了刑法,国家还能生存下去简直太幸运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军备不充足,不足以危害国家;田地不开辟,物资不富裕,不足以危害国家。如果在上的缺乏礼义,在下的缺乏教育,各处豪强纷纷反叛,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诗经》说:‘上天正要降下动乱,不要这样饶舌多言。’饶舌多言就是啰唆。事君没有义,进退没有礼,一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啰唆。所以说:要求君主行仁政称得上‘恭’,向君主陈述善事以抑制他的邪念称得上‘敬’,如果认为君主不能行仁为善,这就是‘贼’。”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①;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②。”
①宗庙:供奉祖先的家庙,这里借指采邑。②犹恶醉而强酒:意思是好比怕醉却偏要勉强喝酒。犹,好像、好比。恶,厌恶、怕。强,强制、勉强。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施行仁政,他们将天下丧失掉的原因是因为不实行仁政。国家的衰落与兴盛、生存与灭亡都是一样的道理。天子不仁,就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仁,就保不住他的封国;卿大夫不仁,就保不住他的祖庙;士人和老百姓不仁,就保不住他的性命。现在有的人害怕死亡,却不愿守仁义之道,这就好像害怕喝醉却偏要去喝酒一样。”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①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①反:反省。
孟子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就该反省一下自己仁爱的程度够不够;去管理别人而没有管好,就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智慧足不足;礼貌地对待别人可别人却怠慢我,就该反省一下自己对别人的恭敬之意诚不诚。所以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都要多反省自己,自己做得好了,天下的人才会归服。《诗经》说:‘符合天意的周朝国运长久,幸福都得靠自己去寻求。’”
孟子曰:“人有恒言①,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①恒言:经常说、常说。
孟子说:“人们常说:‘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而家的基础则是个人。”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①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②;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③。’此之谓也。”
①沧浪:译作河水名、地名或颜色。②缨:帽缨,即系帽子的丝带。③不可活:即逃不脱。活:这里意思是“逃”。
孟子说:“难道可以跟不仁的人讨论问题吗?这些人看到别人有危险而无动于衷,发国难财或是利用他人有难时借机谋利,把导致国家灭亡的事当乐趣。如果可以和不仁的人讨论问题,那怎么会发生家败国亡的事情呢?有小孩子歌唱说:‘沧浪的水多么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多么浑浊呀,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学生们听好啊!水清就洗帽缨,水浑浊就洗脚。这是水本身所决定的。’所以人一定先有自招侮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会侮辱他;家一定先有自己破败的原因,然后别人才会搞垮它;国一定先有自取讨伐的理由,然后别人才会攻打它。《尚书·太甲篇》说:‘上天造的孽,还可以躲避;自己造的孽,逃也逃不掉。’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①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②者,鹯③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④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⑤。’此之谓也。”
①圹:同“旷”,旷野。②爵:通“雀”。③鹯(zhān):一种鹰类猛禽,像鹞鹰。④艾:一种草本植物。草叶干燥后搓成绒,可用来灸病。⑤其何能淑,载胥及溺:两句的意思是,那怎么能办好,不过是一起落水淹死罢了。淑,善、好。载,则、就。胥,相、互相、一起。溺,溺水、淹死。
孟子说:“夏桀和商纣之所以失了江山,是因为失去了百姓的支持;百姓之所以不再拥戴他们,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民心。要获得天下的办法是:获得百姓的支持,就能享有天下;要获得百姓支持的办法是:获得民心,也就获得了百姓的支持;要获得民心的办法是:满足百姓的需求,不勉强他们做他们不想做的事。百姓归附仁德,就好比水向下流、兽向旷野奔跑一样。所以把鱼赶进深池的,是水獭;把鸟雀赶进树林的,是鹞鹰;替商汤和周武王把百姓驱赶来的,是夏桀和商纣。如今天下的君主有好仁德的人,那么别的诸侯就会把百姓送到他身边。即使他不想统一天下,也是做不到的。现在这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好像要用三年的陈艾治愈七年的病一样。如果平常不积德,一辈子也不能如愿。如果不下决心立志实行仁政,一辈子都要经受忧辱,以至于陷入死亡的境地。《诗经》说:‘这样怎么能把事情办好,到最后还不是一起落水淹死。’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①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①非:毁。
孟子说:“自暴自弃的人,不能同他一起交谈;对自己失去自信的人,不能和他共事。一开口讲话就破坏礼义,这就叫作放任自流;自己认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以义行动,这就叫作对自己丧失信心。仁是人类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让最安心的归宿处空着而不去居住,放着最正确的道路不走,不是很可悲吗?”
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②,而天下平。”
①迩(ěr):近。②长其长:第一个“长”字,引申为尊敬。第二个“长”字,意思是长辈。
孟子说:“道理近在咫尺却非要去远处寻求,事情本来很容易却非要往难处去做。每个人只要亲近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能太平了。”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①,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①不获于上:意思是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上,上级、上司、国君。
孟子说:“职位低下而又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就不能把老百姓治理好。要得到上级的信任有办法,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就没有办法得到上级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办法,如果侍奉父母而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就更谈不上得到朋友的信任了。要得到父母的欢心也有办法,如果扪心自问的确没用心付诸真情,肯定不会讨父母喜欢。要使自己诚心诚意也有办法,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了。所以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道理。如果心诚到了极点而不能使别人感动,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心不诚,是不可能使别人感动的。”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②;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④哉?”
①存:察。②眸子了焉:眸,眼中瞳仁。了,明亮。③眊:眼睛看不清东西。④廋:隐匿、躲藏。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莫过于去观察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掩饰不了一个人内心的丑恶。心思纯正,光明磊落,眼睛就会明亮;心怀叵测,眼睛就会昏暗。听一个人讲话时,要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怎么能够隐藏起来呢?”
淳于髡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②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①淳于髡(kūn):复姓淳于,名髡,齐国人。②权:变通。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能有肢体接触,这是礼制规定的吗?”
孟子回答说:“这是礼制规定。”
淳于髡问:“如果嫂嫂掉在水里,那么该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回答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她,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不能有体肤之亲,是守礼制;嫂嫂掉在水里而用手去拉她,是变通的办法。”
淳于髡问:“现在天下的人都掉在水里了,您为什么不拉他们上岸?”
孟子回答说:“天下的人掉在水里,要用道去救援他们;嫂嫂掉在水里了,才用手去拉她——你难道要我用手去援救天下人吗?”
名家赏析
本篇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对“仁”进行了阐述。不过,从孟子的文字中,总能看到慷慨激昂的雄辩之词。比方说文中引用到的“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人们都厌恶羞辱的东西,可是仍旧心安理得地处于不仁的位置,就跟人们不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却仍然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人的身上有很多悖逆的东西,这也客观地说出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任何东西都是存在矛盾的。
孟子的仁政观点,总是和民心联系在一起,得到民心便可以获得天下,失去民心则意味着距离灭亡越来越近了,这跟我们现在的“来自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类似,尽管还没有上升到我们现在的高度。在具体分析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辩证地发现一些东西,历史往往都是坏人在无意中“帮了”好人,可以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国家的国君不能笼络人心,所以人才都跑到贤能国君的国家去了,这就相当于坏人“帮了”好人;另外,当商户竞争的时候,如果一个商户对待客户的态度很恶劣,客户就会厌恶他,离开他,转而去服务质量好的商家那里购买物品,这也相当于态度恶劣的商户把自己的顾客“送”给了态度良好的商户。因此说来,不管人、家庭或者是国家,做好自己,才能做好一切。
且吟且悟
我们现在讲述的家国理念是这样的:先有国家才有家庭,有了家庭才有个人。初看好像跟孟子的观点正好相反,可是仔细研究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因为基点不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面对的环境充满了各种诱惑和利益,因而我们才主张奉献自己,强调服务大众。孔孟的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在于个人的完善,首先完善了个人,然后才是家庭,进而才是国家。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貌似相反的观点,其实是完全相通的。
拓展延伸
公输班(公元前507~前444年),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般”和“班”同音,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公输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从小,公输班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人们尊其为土木工匠业的祖师。他是古代一位出色的人物,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