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服饰早期使用的材料,多以棉、麻等纺织品为主。尤其是农家自织的土布、麻布更优于其他纺织品。民间服饰充分地发挥保护身体的功能,这样才能使人感到舒适。民间服饰一般都是从人的生理需求和实用角度来设计的,宽松的款式和缤纷的色彩都是为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
在民间,人们对服装在生理上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民间服饰不断地满足人们在生理和实用的需求,这也是民间服饰发展的动力。人在生理上的需求首先是性别,然后是保暖、防暑、遮羞、遮丑、矫形、舒适,某些安全方面的需求也是生理上的要求,如:卫生、方便、适体、防护,以及环境上的要求等。旧时对女子穿衣要求比较严格,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不能随便“太露”,因此服饰的防暑就很重要了。民间服饰一般是以宽松的款式为主,对于散热很有好处。外界的气温比人体的温度高的时候,热量传到人体的皮肤上,使人体体温升高。要保持热量平衡,就要大量地出汗,要保持人的体温平衡,就要穿隔热性能好的服装。民间服饰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款式宽松,棉、麻服饰品吸湿性能好,隔热性能好;二是民间服饰善于运用色彩调节温度,如炎热的夏天,用浅色调。劳动人民到了夏天喜欢穿白色的裤褂,可以有效地反射阳光的热量,这是防暑的有力措施。民间服饰多是用乡土材料制作,其保暖性很强。“体热的散发主要由皮肤表面进行,约占全部散热量的97.5%,其中对流、辐射约占73%,衣服能够阻断大约95%来自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对流,从而温暖人体。”(摘自:中国纺织出版社于湖生,何炜玉主编《纺织产品的服用性能》115页)民间服饰的宽松度,使得“衣服与人体之间有大量的静止空气存在,由于空气导热系数很小,从而对热流有阻碍作用。”
遮羞、遮丑、矫形都是生理上的需要。宽松的民间服饰对存在于人体中的缺陷都有掩饰作用,人体中存在的缺陷如:肩太溜、腿太短、腰部太长、臀部过肥等等,都在容量适当的民间服饰中掩饰过去了。卫生、穿衣脱衣方便、安全等也是生理上的需求。劳动人民多数时间都处于劳动状态,所以选择短装。民间服装虽然是平面裁剪,但从古到今都特别注重服装的容量,使人体处于放松的状态,因此活动起来非常灵活。从孩童时开始,就是穿着宽松式的服饰,对于孩子的发育、成长很有好处。民间服饰从穿着上充分地考虑安全因素,使服饰穿着要有安全保障,如:“卫生因素”是保障人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前提。因此,一般地说:民间服饰从服装到服饰品,都没有束胸、束腰、紧身等现象。一般使用棉、麻、丝等面料,重量轻,对身体没有压迫感,又多是采取宽松的款式,使人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没有什么障碍。民间服饰所以能够一代接着一代的流传,重要的因素是符合人的生理和安全的要求,穿着舒适,这也是养生的重要前提。
旧时,民间生产的面料,在加工过程中多是土法,不使用化学性质的防腐剂、防蛀剂等。浆洗衣服也是用“面粉浆”或米汤,使衣服发挺。染料也多是植物性的染料,因此民间面料很少含有毒性。农民种植棉花、麻之类的原料也多是用农家肥,很少有用化学肥料的,在原料上不可能残存有毒物质。服装如果是贴身穿着,少量的毒素残留在服装上对皮肤是有害的。民间服装,以宽松为美,不是紧紧地贴在身上,因此对于皮肤有保护作用。民间服装的洗涤也是很重要的,脏衣服必须洗得干干净净,不使任何洗涤剂残留在服装上,也不能使污垢残留在衣服上。所以民间服装虽然已经洗得发白了,其面料的纤维仍保持一定的弹性和通气性,也使衣服的保暖性不会减弱。现代的女式服装“吸腰”的款式比较多,有的女孩子为了表现身体美的曲线,不但穿“吸腰”式的衣服,还要紧紧地系上一条皮带,就有可能患习惯性的便秘。民间常用的一些服饰品,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装饰,例如香袋、香包之类的服饰品,里面装的是一些香料或药品。长期佩戴这种香包,不但清香扑鼻,而且对人体有一定的药理保护作用,甚至能治疗疾病。民间常在腰带中装上一些药品,可以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