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原作】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死于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起兵,被捕人浔阳(今江西九江)狱。随后流放夜郎(今贵州一带),中途遇赦放还;但那时杜甫刚到秦州,所以不知道。当时,社会上关于李白的行踪,传说纷纭,有人甚至说他在流放途中掉进水里死了。
杜甫日夜思念李白,一连两夜梦见李白。几天前他写过《天末怀李白》,但他觉得言犹未尽,准备再写几首诗抒发对李白的怀念之情,他拿起笔刚写好题目《梦李白》的时候,脑子不禁一阵迷迷糊糊,似乎听见“笃笃笃”的敲门声,接着感到虚掩的门轻轻推开了。
“啊,李十二(即李白,当时流行的以家族同辈排行的称呼),你还在,你让我想得好苦啊!李十二,你是罗网中的鸟,怎么会飞来的?”
杜甫没有想到推门进来的竟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人,不禁喜出望外,觉得有许多话要说。
但李白只是皱着眉头说:“江湖上风大浪急,来往很不容易啊!”
“李十二,你变得多厉害呀!你变成另一个人了。你当年的风采,豪迈的性格全不见了。”
……
他们二人,杜甫的话语如联珠,李白却沉默寡言。
话还没有谈畅,李白却起身告辞了,出门的时候,他用手搔搔满头的白发,似乎为平生壮志无法实现而感慨。
“这世道对李十二太不公平了!”望着李白的背影,杜甫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愤,他大声的几乎要喊叫似的。这一声喊叫,倒把他自己惊醒了,原来是一场梦。西斜的月色还照在屋梁上,借着月光还好像看得见李白的面容,随后杜甫披衣起身,写完了《梦李白二首》,“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就是其中一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李白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或抨击黑暗的现实,关心百姓疾苦,或流连山水,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其风格或豪放飘逸,或明秀清新,热情奔放,想象丰富,含蕴深厚,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然而,李白个人的政治命运却多坎坷,困顿不堪,甚至在临近晚年时,还被朝廷放逐,连自由也失去了。生前遭遇如此,纵然身后千古留名,人却寂寞无知,又有什么用呢?“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正是杜甫身在北方,闻听好友流放的种种凶讯,不禁发出沉重的嗟叹,抒发了自己对李白的无限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