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王昌龄《出塞》。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4~756),唐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末,获罪谪岭南,遇赦北归,为江宁丞。天宝中,贬龙标尉。安史乱起,避乱江淮,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诗长于七绝,以写边塞军旅生活最为出色,亦有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作。诗作兴象玲珑,意境超妙,含蓄蕴藉,盛唐时最负盛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西宫春怨》、《长信秋词》、《闺怨》、《春宫曲》、《芙蓉楼送辛渐》等。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故事】
唐玄宗时期,政治腐败,契丹、回纥等少数民族不时侵扰,边境战事不断。当时,由于朝廷处置不当,战争失利,更加剧了边患。诗人王昌龄忧心忡忡,浮想联翩。当时,他守卫在边关,有一天夜里,明月高照,他想着想着,想到这里在一千多年前秦汉时与匈奴斗争取得的胜利,哀叹远离家乡将士的困难生活。他从强秦盛汉筑关御敌的悠久历史中,更想到西汉名将李广。汉代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而当时朝廷未能平息边患,诗人多么希望有李广那样的名将出现。这时,一首极为精彩的杰作,在诗人王昌龄的脑中诞生了,这就是气势雄浑的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在这句中,“秦”、“汉”、“月”、“关”四者,错举见义!并非专属,这本是古汉语的表意方法,即分承表示法,但用在这里便成了一种艺术手法,饶有诗味。诗人由月下的关塞,联想到秦汉时期,又联想到当时边疆战乱不止的历史状况,进而又联想到残酷的边塞战争使多少征人一去不归、丧身沙场的悲剧。这种联想不仅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更有深沉的历史感,筑关防胡,始自秦汉,秦汉时与匈奴人的战争多取得了胜利。故此两句有这样的言外之意:明月一样照关塞,但秦汉胜利的地方,唐朝就不断失利。虽然此句表达了守边将士妻子的哀怨,但更多的是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一种誓死保卫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