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受强降雨天气的影响,一场特大的山洪、泥石流突然袭击了樟木。风助雨势,雨借风威,整个樟木镇被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风雨中,接到上级抗洪抢险的指示,被派往前线的官兵们充分发扬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时刻牢记国旗阿妈啦的教诲,一个个身先士卒、踊跃报名参加,积极要求投入到第一线。排长边巴次仁带领的樟木边防检查站应急小分队及时地深入到了村户之中,努力营救帮村几户危房户,护送他们及时撤离。
一时间,樟木的道路受阻,桥梁被毁,险情四起。
当晚,小分队又碰上帮村牧场一名产妇要临产,本应要回驻地拿担架的,可时间不等人,救命要紧,更不允许耽误一分一秒,无奈之际,大家只好找来一块床板,临时改成一副担架,火速赶到产妇家中,又设法找来一块被单大小的遮雨布撑起,做成一副轿子似的临时担架。战士们很急,可天不如愿,依然下着倾盆大雨,地面湿滑,唯有一条泥泞小道。时间就是生命,系着两条活生生的命哪!战士们来不得半点马虎,只得争夺时间,与风雨比赛,跑步前行,滑倒摔跤了站起来继续前行,为了确保担架平稳安全,即便身子倒下去了,仍然用手高举着,不让担架倾斜,三名战士的脚被石头划伤,鲜血和着雨水直流,大家的裤腿被树枝剐破了,但全然不顾,依然坚持着前行。6个壮小伙就这样顺利地把那名临产妇女及时送到了医院。不知情的急救医生说道:“金珠玛米同志,你的家属送得及时,不然,病人不仅仅会昏迷,生命都难保哪!
这可是两条人命。”
边巴次仁不好意思地回答:“医生,她不……”
“还不什么呀?快帮忙把病人抬上手术……”
随即手术室的门“砰”的一声关闭了,也带来了人们的焦急与顾虑。可那名妇女还是因难产暂时出现了昏迷症状。这样一来,又把大家的心悬了起来,战士们只得干着急,是的,这会儿他们即便有通天本领也束手无策了,唯有等待。
好人自有好报,吉人自有吉祥事。随着婴儿的啼哭声,让战士们又喜上了眉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孩子出生了,母子平安。
这名名叫梅朵的产妇,月余后,带着一家人欣喜地来到边检站感激官兵们的救命恩情,一一为官兵敬献了洁白的哈达。她的丈夫握住官兵的手不放,不停地说着同样一句话:“解放军好!
共产党好!”并当着边检站指战员的面,给儿子取名为“玛米”,表达军民情深。
也就在那天战士们返回途中,风雨顿时猛烈起来,雷声阵阵、暴雨如注。路边的一块广告牌突然倒塌,巨大广告牌瞬间倾倒而下,正好压在排长边巴次仁的脚上,即刻鲜血直流,染红了一大片。但他没有畏惧,强忍着疼痛坚持着,一瘸一拐地组织危房户人员安全地转移到中心小学的安置点。乡亲们得知这一情况后,纷纷拿来棉絮、消炎药水等前来,一位村民看见排长的脚还在流血,心疼地说:“你们都是为了老百姓啊!金珠玛米亚古都!”
在场的次仁曲珍二话没说:“刷”的一声撕下了自己衬衣的袖口,给边巴次仁包扎起来。
那晚,风残酷地刮着,雨依旧下着,排长边巴次仁带领的边检站应急小分队没有退缩,继续奔向其他村庄抢险,又消失在了暴风骤雨的夜幕中。
灿烂的阳光洒满了山坡,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薄薄的雾,一缕缕地倾泻入院子,树影婆娑,不停摇曳,投下了斑驳的亮点,仿佛如装饰的图案一样动人。屋里的电视上正播放《农奴》,阿妈啦神情专注。电影完了,她意犹未尽,嘴里又哼起了:“翻身农奴得解放,人民当家做了主。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歌声破窗而出。
阿妈啦住的院子里,摆放着十几盆正含苞待放的花,一样有生命与灵性,有情感与欢乐,正如阿妈啦脸上又重新绽放出的微笑。
2006年,聂拉木边检站与次仁曲珍阿妈啦结成了定点帮扶对象。来自青海牧区的战士欧珠这样说道,“我们在慰问帮扶阿妈啦的同时,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我们部队履行边防保卫职责、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当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高处,看着阿妈啦小院上空飘扬的红旗,暗暗地回忆阿妈啦曾经告诉过他的话。他想,阿妈啦为什么要天天插挂国旗?那是因为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老人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她对共产党、对伟大祖国、对金珠玛米的感恩之情。
“作为90后的一代,没有经历过那样的苦难生活,但是没有理由让别人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看到锐志的消失,我要为国旗军旗增光添彩。”想到这些,他的心中就充满了激情,浑身又有了干劲。”
军队的大熔炉使90后的一代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更让他们体验到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他们依然坚信国家高于一切,身上有着祖国赋予的重任需要去完成。
老人的感染力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他的灵魂中去,他每天走在那条通往训练场的小路上,不时抬头仰望一会儿阿妈啦院子里升起的那面五星红旗,备感亲切。
欧珠和官兵们常常陪阿妈啦一起,在院子里升旗,帮助老人完成心愿。
其实,每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的时候,广大群众和官兵内心都充满了激动与自豪。这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形象,展示了中国的崛起和中国人的雄心壮志,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魅力。铭记国旗,铭记感动,让所有人走向团结,让人们的满腔报国热血化为中华民族腾飞的根基。
七
2010年3月15日,山风呼啸,友谊桥对面尼方群众在劳作时2009年,战士旦增欧珠给国旗阿妈啦洗脚不慎引发山火,火借风势,一下子蔓延开去,势不可挡。几个小时都未扑灭,山火很快就过境,燃到了樟木雪布岗林区。如不及时扑灭,后果不堪设想,这场山火将在珠穆朗玛峰核心自然保护区引发更大的火灾。官兵们不得不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一声令下,64名官兵在国旗阿妈啦精神的感召下,火速奔往现场。
大家分成运水、扑救和隔离三个小组,各负其责,立即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灭火工作中,冒着大火烧身的危险,连续奋战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岗上,时间长达7个多小时。一共开辟出宽10余米、长300多米的隔离带,扑灭了正面宽400米、纵深200多米的火烧地带,捣灭240多处暗火点,终于出色地完成了救火任务。
据部队连史记载,一连进驻樟木镇四十几年,遭遇大小山洪、泥石流、雪崩等自然灾害1611次,8名战友在执勤和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时长眠于雪山。为防范预警自然灾害,连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应急处理机制,先后制定完善了4类36份科学高效的应急防范预案。雨季时,连队便分别在附近3个制高点设立灾情观察哨,安全员24小时蹲守值班。官兵们还在河道边的巨石上标注出历年最高水位和警戒线,在巡逻途中遇到新的飞石区、泥石流区和雪崩地段,也会插上警示牌。连长高明告诉我们说:“为了部队安全,为了群众平安,雨雪季节连队干部每天都要逐点察看和排查安全隐患,这已成为连队几十年来不变的规矩。”
官兵们迎接新兵,或是老兵退伍都要到阿妈啦家举行特殊的升旗仪式。
这一天,罗布村长悄悄对阿妈啦打招呼道:“今天,部队的同志要来举行老兵退伍仪式。”
有些感慨的阿妈啦回答道:“每到这时候,我就感慨不已,心就无言地哭泣,我希望孩子们走,可又舍不得他们走。这次我要特意挑选一面崭新的国旗,和官兵一同升起。”
村长小声嘀咕道:“哦,我明白了金珠玛米在老人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不一会儿,西藏日喀则边防支队樟木边防检查站临近退伍的老兵,带着大米、面条、水果等慰问品来到阿妈啦家。樟木驻军77639部队51分队即将退伍的老兵在营地举行了向军旗告别仪式,最后向国旗敬礼。本该结束,可这儿退伍老兵的程序还未完结,他们还得沿着蜿蜒曲折的石阶攀登而上,前往阿妈啦家中,神情庄重地向边陲小镇上阿妈啦亲手升起的国旗敬礼……秋雨依旧缠缠绵绵,风儿轻拂洋洋洒洒。老兵李沛作为当年日喀则地区“国旗阿妈啦事迹报告团”成员之一,心情十分沉重,阿妈啦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深情地说:“阿妈啦我们给您敬礼了,再过几天我们就要离开部队,这是最后一次来看您,请您多保重身体!”随后将一面崭新的国旗双手递给阿妈啦,满脸皱纹的阿妈啦小心翼翼地接过国旗,双手合十,低头鞠了一个躬,回答道:“你们真的要走?以后不来看我了吗?我要把你们送来的国旗好好珍藏起来!”
临行前,阿妈啦牵着老兵们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们,你们退伍后要始终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
李沛向阿妈啦表示,他将把阿妈啦对国旗的那一种热爱,以及阿妈啦坚持升国旗的那种精神带回遥远的故乡,建设好家乡。
他在决心书中谈道,国旗阿妈啦将会是自己一生获得的奋发进取的最大精神财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多少年过去,连长和指导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对阿妈啦敬仰的那颗心未变。多少官兵转业退伍了,但他们带走了阿妈啦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辐射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或已植入泥土,生根发芽,长成枝叶繁茂的森林,散发出无比的暗香。
有一次,战士王维来到阿妈啦的家中,又是打扫卫生,擦干净桌椅板凳,浇灌菜地,给几盆怒放的花也浇了水,烧了一壶水,端了一盆水到阿妈啦跟前,说道:“阿妈啦!来,我帮你洗脚。”
可她就是不肯,王维没办法,热水换了一次又一次,都劝不住老人家……郑作明、柳杨、旦增欧珠都先后给阿妈啦劈柴、洗脚,每当这时候,阿妈啦就对战士们讲自己在旧西藏受的苦,讲五星红旗给她带来的幸福。还一再告诫战士们,你们一定要守护好祖国的西南大门,维护好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
而这支部队每个月定期给阿妈啦送去一面崭新的国旗,带上阿妈啦喜欢喝的酥油茶和一些新鲜蔬菜。从2008年开始,每过半个月,这个分队的加措和旦增欧珠带领帮扶阿妈啦小组,用藏语与阿妈啦一边拉家常一边帮她梳头、洗头、洗脚,劈柴打水,给阿妈啦检查身体。入党入团宣誓仪式,连队的官兵们也选在阿妈2009年,士官柳杨利用节假日给老阿妈劈柴啦家中的国旗下举行。
每当新兵下连队后,连里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聆听阿妈啦的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去阿妈啦家里义务劳动。听阿妈啦讲解放军进驻樟木开山劈路、开荒种地的传奇故事;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故事;讲当地群众对金珠玛米的深厚感情。
爱国主义一直是战士们的精神动力,他们也一直怀着“爱国、忧国、报国”的爱国情结。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人们的平时生活中。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中国的崛起,也越来越需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现正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提高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爱国主义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正因如此,战士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居何职,都要为祖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009年,国旗阿妈啦给某部队新到的战士
讲解爱国主义情怀
八
鲁迅说过,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解放前,樟木到聂拉木极其艰险难走,聂拉木译成汉语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关于路,阿妈啦说:“现在聂拉木到樟木的公路真宽敞。”
这条道路一断,樟木就成孤岛,所以樟木到聂拉木县的路修好后,国家就留下了一支专门抢修的部队。从原来没有路到一米多宽的牦牛路,再到砂石路,一直到2008年10月,道路修成了宽达7.5米的三级公路。这条路,从海拔3980米的聂拉木到海拔2300米的樟木所走的盘山路,也就是318国道中著名的中尼公路段。它是中国通向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开放口岸,也是中国对尼泊尔主要的货运和旅游通道。
道路是时间的物质载体,是视觉化的岁月。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换算成一段里程有限的道路。
在距离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友谊桥几公里的地方就是部队的驻地。当年负责驻守这段道路的武警交通二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张斌,山西人。他驻守在这里已近20年,他操着家乡口音述说起修路护路的艰辛。
1950年,驻守西南的十八军接受了解放西藏的任务,但当时西藏基本看不到公路,当地人爬完这条山道需要7天的时间。于是很多战士在西藏首先领到的不是枪,而是铁锤。
1965年,在一个副师长的带领下,这条公路最终修通。这也是樟木第一次拥有了一条通往外界的通道。然而天然的环境和脆弱的山体,却让这条道路屡遭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重创。人们一次次地眼看着这条曾经用生命修筑的道路一段一段地被冲垮,却束手无策。
1986年,一支来自格尔木的工程兵部队,在修建了青藏线后转战到这里,也就是张斌带领的武警支队。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护路。“当时中队长、指导员、排长都是我一个人兼着。”
张斌回忆说,没想到修好这里的路这么难。他们本想修好路就可以离开,但没想到第二年就出现塌方,修好的路几乎全被冲垮。
为了保障道路的畅通,他们奉命留了下来。部队刚来那会,镇上的人们大都住在铁皮房里,战士们也只能依靠悬崖边搭建帐篷。
每当下雨的时候,帐篷里就滴滴答答,时间长了由于强烈太阳光的照射,那么厚实的帆布用手指一捅就是一个窟窿。有位战士笑着回忆:“当年,身上穿的衣服潮得长毛,潮湿的地理环境也严重影响着战士们的健康。”张斌又接着说道:“最严重的是晚上没有电,漆黑一片,战士们最怕半夜上厕所,一不小心就有掉到山沟里的危险。”
部队在帐篷里一住就是15年,直到2001年,他们才在一块比较稳定的山坡上修建了军营。
人民军队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地修好路,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任务,更是内心爱人民的驱动。他们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在他们心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们是新世纪新时代最可爱的亲人。
他们给藏胞留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动。雪域大地上的人们,也为有这样的人民军队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