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9300000053

第53章 国语与国语文法

什么是国语?我们现在研究国语文法,应该先问什么是国语?什么是国语文法?“国语”这两个字很容易误解。严格说来,现在所谓“国语”,还只是一种尽先补用的候补国语;并不是现任的国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一种方言,已有了做中国国语的资格;但此时还不会完全成为正式的国语。

一切方言,都是候补的国语;但先须先有两种资格,方才能够变成正式的国语:

第一,这一种方言,在各种方言之中,通行最广。

第二,这一种方言,在各种方言之中,产生的文学最多。

我们试看欧洲现在的许多的国语,那一种不是先有了这两项资格的?当四百年前欧洲各国的学者都用拉丁文著书通信;和中国人用古文著书通信一样。那时各国都有许多方言,还没有国语。最初成立的是意大利的国语。意大利的国语,起先也只是突斯堪尼(Tuscany)的方言;因为通行最广;又有了但丁(Dante)鲍卡曲(Bocoacio)等人用这种方言做文学;故这种方言由候补的变成正式的国语。英国的国语,当初也只是一种“中部方言”;后来渐渐通行,又有了乔叟(Chaucer)与卫克立夫(Wycliff)等人的文学,故也由候补的变成正式的国语。此外法国德国及其他各国的国语,都是先有这两种资格,后来才变成国语的。

我们现在提倡的国语,也俱有这两种资格:第一,这种语言,是中国通行最广的一种方言。——从东三省到西南三省(四川云南贵州),从长城到长江,那一大片疆域内,虽有大同小异的区别;但大致都可算是这种方言通行的区域。东南一角,虽有许多种方言,但没有一种通行这样远的。第二,这种从东三省到西南三省,从长城到长江的普通话,在这一千年之中,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学的著作。自从唐以来,没有一代没有白话的著作,禅门的语录和宋明的哲学的语录自不消说了。唐诗里已有许多白话诗;到了晚唐,白话诗更多了。寒山和拾得的诗,几乎全是白话诗。五代的词里,也有许多白话词。李后主的好词,多是白话的。宋诗中更多白话。邵雍与张九成虽全用白话,但做的不好。陆放翁与杨诚斋的白话诗,便有文学的价值了。宋词变为元曲,白话的部分更多。宋代的白话小说,如《宣和遗事》之类,还在幼稚时代。自元到明,白话的小说,方才完全成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代表白话小说的“成人时期”。自此以后,白话文学遂成了中国一种绝大的势力。这种文学有两层大功用:(一)使口语成为写定的文字;不然,白话绝没有代替古文的可能。(二)这种白话文学书通行东南各省,凡口语的白话及不到的地方,文学的白话都可侵入,所以这种方言的领土遂更扩大了。

这两种资格,缺了一种都不行。没有文学的方言,无论通行如何远,决不能代替已有文学的古文;这是不用说的了。但是若单有一点文学,不能行到远地,那也是不行的。例如广东话也有绝妙的《粤讴》,苏州话也有“苏白”的小说;但这两种方言通行的区域太小,故必不能成为国语。

我们现在提倡的国语,是一种通行最广,最远,又曾有一千年的文学的方言。因为他有这两种资格,故大家久已公认他作中国国语的唯一候选人;故全国人此时都公认他为中国国语,推行出去,使他成为中国学校教科书的用语;使他成为中国报纸杂志的用语;使他成为现代和将来的文学用语。这是建立国语的唯一的方法。

什么是国语文法?凡是一种语言,总有他的文法。天下没有一种没有文法的语言,不过内容的组织彼此有大同小异的区别罢了。但是有文法和有文法学不同。一种语言尽管有文法,却未必一定有文法学。世界文法学发达最早的,要算梵文和欧洲的古今语言。中国的文法学发生最迟。古书如公羊穀梁两家的《春秋传》,颇有一点论文法的话。但究竟没有文法学出世。清朝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用归纳的方法,来研究古书中“词”的用法,可称得一部文法书。但王氏究竟缺乏文法学的术语和条理,故《经传释词》只是文法学未成立以前的一种文法参考书,还不曾到文法学的地位。直到马建忠的《文通》出世(光绪二十四年,西历一八九八),方才有中国文法学。马氏自己说:“上稽经史,旁及诸子百家,下至志书小说,凡措字遣词,苟可以述吾心中之意以示今而传后者,博引相参,要皆有一成不变之例。”(《文通前序》)又说:“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后序》)到这个时代,术语也完备了,条理也有了,方法也更精密了。故马建忠能建立中国文法学。

中国文法学何以发生的这样迟呢?我想有三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中国文法本来很容易,故人不觉得文法学的必要。聪明的人自能“神而明之”。笨拙的人,也只消用“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笨法,也不想有文法学的捷径。第二,中国的教育,本限于很少数的人,故无人注意大多数人的不便利,故没有研究文法学的需要。第三,中国语言文字孤立几千年,不曾有和他种高等语言文字相比较的机会。只有梵文与中文接触最早,但梵文文法太难,与中文文法相去太远,故不成为比较的材料。其余与中文接触的语言,没有一种不受中国人的轻视的;故不能发生比较的研究的效果。没有比较,故中国人从来不曾发生文法学的观念。

这三个原因之中,第三原因更为重要:欧洲自古至今,两千多年之中,随时总有几种平等的语言文字互相比较,文法的条例,因有比较,遂更容易明白。我们的语言文字,向来没有比较参证的材料;故虽有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那样高深的学问,那样精密的方法,终不能创造文法学。到了马建忠,便不同了。马建忠得力之处,全在他懂得西洋的古今文字,用西洋的文法作比较参考的材料。他研究“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拉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夫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后序》)。看这一段,更可见比较参考的重要了。

但如马建忠的文法,只是中国古文的文法。他举的例,到韩愈为止,韩愈到现在,又隔开一千多年了。《马氏文通》是一千年前的古文文法,不是现在的国语的文法。马建忠的大缺点;在于缺乏历史进化的观念。他把文法的条例,错认作“一成之律,历千古而无或少变”(《前序》)。其实从《论语》到韩愈,中国文法已经过很多的变迁了;从《论语》到现在,中国文法也不知经过了多少的大改革。那不曾大变的只有那用记诵模仿的方法勉强保存的古文文法。至于民间的语言,久已自由变化,自由改革,自由修正;到了现在,中国的文法——国语的文法与各地方言的文法——久已不是马建忠的“历千古而无或少变”的文法了!

国语是古文慢慢的演化出来的,国语的文法,是古文的文法慢慢的改革修正出来的。中国的古文文法虽不很难,但他的里面还有许多很难说明的条例。我且举几个很浅的例罢。

(例一)知我者其天乎?(《论语》)

(例二)莫我知也夫?(《论语》)

(例三)有闻之,有见之,谓之有。(《墨子·非命中》)(例四)莫之闻,莫之见,谓之亡。(《仝上》)这两个“我”字都是“知”字的“止词”,这四个“之”字都是“见”字“闻”字的“止词”。但(例二)与(例四)的“我”字与“之”字,都必须翻到动字的前面,为什么呢?因为古文有一条通则:

凡否定句里做止词的代名词,必须在动词的前面。

这条通则很不容易懂,更不容易记忆,因为这通则规定三个条件:(一)否定句。故(例一)与(例三)不适用他。(二)止词只有外动词可有止词,故别种动词不适用他。(三)代名词。故“不知命”,“不知人”,“莫知我艰”等句,虽合上二个条件,而不合第三条件。故仍不适用他。当从前没有文法学的时候,这种烦难的文法,实在很少人懂得。就是那些号称古文大家的,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不过因为古书上是“莫我知”,古文家也学作说“莫我知”;古书上是“不汝贷”,古文家也学作说“不汝贷”;古书上是“莫之闻,莫之见”,古文家也决不敢改作“莫闻之,莫见之”。他们过惯了鹦鹉的生活,觉得不学鹦鹉,反不成生活了!马建忠说的那“一成之律,历千古而无或少变”,正是指那些鹦鹉文人这样保存下来的古文文法。但是一般寻常百姓,却是不怕得罪古人的。他们觉得“莫我知”,“不汝贷”,“莫之闻莫之见”一类的文法,实在很烦难,很不方便;所以他们不知不觉的遂改作“没人知道我”,“不饶你”,“没人听过他,也没人见过他”。——这样一改,那种很不容易懂又不容易记的文法;都变成很好讲,又很好记的文法了。

这样修正改革的结果,便成了我们现在的国语的文法。国语的文法,不是我们造得出来的,他是几千年的演化的结果,他是中国“民族的常识”的表现与结晶。“结晶”一个名词,最有意味。譬如雪花的结晶,或松花蛋(即皮蛋)白上的松花结晶,你说他是有意做成的么?他确是自然变成的,确是没有意识作用的。你说他完全无意识么?他确又有规则秩序,绝不是乱七八糟的。雪花的结晶,绝不会移作松花的结晶。国语的演化全是这几千年“寻常百姓”自然改变的功劳,文人与文法学者全不曾过问。我们这般老祖宗,并不曾有意的改造文法;只有文法不知不觉的改变了。但改变的地方,仔细研究起来,却又是很有理的,的确比那无数古文大家的理性还高明的多。因此我们对于这种玄妙的变化,不能不脱帽致敬,不能不叫他一声“民族的常识的结晶”。

至于国语的演化是进步呢,还是退步呢?——这个问题太大了,太有趣味了,决不是可以这样简单说明的。故下章专讨论这个问题。

同类推荐
  •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让我们走进古阿拉伯文明,总共分七章,浩瀚沙漠中的大帝国、神权体制下的阿拉伯、庞大帝国的政治统治、光芒四射的物质文明、光芒四射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阿拉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中华对联大典

    中华对联大典

    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间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对联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
  • 中外五千年文化常识全书(世界卷)

    中外五千年文化常识全书(世界卷)

    人类文化知识的精华不是史料片段,而是透射人类思想的智慧之光。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覆盖面大,涉猎面广,内容包括哲学、宗教、神话、语言、文学、书籍、美术、音乐舞蹈、教育、体育、服饰、风俗礼仪、节日、历史、政治、军事、天文历法、地理、影视等诸多方面,既是一部知识大百科,又是一部生活休闲书。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择吉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择吉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尤其是中国人,遇事讲究讨吉利,比如过年时,摔碎了酒杯要说“岁岁平安”;家家户户也要张贴门神、财神、春联及年画,以保佑全家吉祥平安或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这就是求吉的一种表现。求吉心理的存在,使人们在婚丧嫁娶、修房动土、出行赴任等重要活动中,去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来进行。这种择吉风俗前后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在过去尤其盛行。
  •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

    本书收录了《探寻中国文学的“迷楼”——宇文所安访谈录》、《面向西方的中国文学研究——艾朗诺访谈录》、《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批评——夏志清访谈录》、《文化转向与人文传统——李欧梵访谈录》等文章。
热门推荐
  • 总裁轻轻吻:萌妻,你好甜

    总裁轻轻吻:萌妻,你好甜

    江楠前脚刚跟渣男离婚,后脚那个神秘男人却在民政局门外,“江楠,嫁给我。”她吓傻了,手指颤抖着:“我…我们不熟……”荣晨安直接将戒指套进她的手上,“睡过还不算熟吗?”当天晚上,江楠被他压在身下,“宝贝儿,今晚我们再好好熟悉一下。”同一天离婚又再婚的女人,在江城只怕找不到第二个。只是她没有想到,自己再婚的男人,竟然是她新任的超级大boss!
  • 厂殇情场

    厂殇情场

    故事讲述了某国有企业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到本世纪初衰败、破产的经历。主人公朱清民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部献给了S市纺织机械厂。大锅饭养懒人;朱清民属牛认定自己生来就是干活的,但会做的不如会拍马屁的……好不容易实行市场经济,精明人削尖脑袋往有钱的部门钻;买东西的吃回扣,卖东西的赚差价。书中的另一主人公王筱琳是朱清民的初恋,在阶级的斗争的岁月里,他们只能选择失之交臂。王筱琳离开了朱清民,一生顺风顺水,但心中总有一缕挥之不去的情思。朱清民选择了技术人生,并得到胡佳男——一位贤妻良母。人到中年,朱清民在技术上如鱼得水,一觉醒来却痛苦地发现,人生舞台被人为地拆掉了。
  • 脉经

    脉经

    脉学是中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魏晋以前,脉学史料已经相当丰富。《脉经》编纂了从《黄帝内经》以来,直到华佗,有关脉学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方法,各按类别递相依次排列,对中国公元3世纪以前脉学进行总结,并作了发挥。
  • 神丧之后

    神丧之后

    神死之后,世间再也没有出现过七星耀日。而仙佛武三人得大逍遥、大慈悲、大仁德之后,感到心中愧疚,各自以功法逼出自身体内恶念,从此清心寡欲,不问世事。
  • 九幽神剑传

    九幽神剑传

    “铁衣!照顾好玲儿!”“小七!”九幽神剑的威力在这天地爆发开来,山顶瞬间化为乌有。“铁衣!”一声急促的惊呼。玲儿手上系着的红绳绽放出夺目的光华,一朵绚丽的火莲在她身前绽放,将帝尊的巨大的獠牙挡在了胸口。
  • 四方天言录

    四方天言录

    在四方世界之中,名为天言的东方大陆之上,存在着一个王朝—魏。魏的统治已经持续了近八百年了,而它现在也已经走向了末路。乱世的脚步声逐渐地接近了东方大陆,英雄的刀剑碰撞的声音也即将响起。
  • 苍天云之泣

    苍天云之泣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没有介绍就是最好的介绍
  • 聪明俏佳人

    聪明俏佳人

    他是谁?看似柔弱却一举摘得文武状元。他从哪来?家族族谱上并没有他的名字,两年后却又忽然出现,为报恩上战场。他是什么样的人?孤独着,寂寞着,一直寻找一个依靠。原来,他非“他”,他竟然是个“她”!她面对皇上的刁难可以沉着应对,可是却偏偏被他的一些不经意而感动。她的美丽,智慧,骁勇与温柔,都只是为了他……他的权力,思想,喜怒与牵挂,也都是为了她……
  • 约定在缘劫

    约定在缘劫

    追溯在转身,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都在等待,而等待因时间的流逝渐渐化为乌有,这就是命数。你爱的他不珍惜,你不爱的,他却如此爱。
  • 巫师旦恩

    巫师旦恩

    一个被精心制作出来的高级巫师……他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他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人,他是一个谈之色变的巫师。这一切,都要追溯到很久以前,那个平和明朗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