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9100000018

第18章 60—70年代民粹主义运动的形成和发展(2)

50年代下半期至60年代初,这两个思想中心对知识界和社会舆论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赫尔岑在当时不可估量的功绩之一,是1853年在伦敦创建了俄罗斯自由印刷所。在这里出版的革命读物不经沙俄的书报检查,通过波兰侨民在乌克兰、立陶宛等地建立的联系网络,不断运往俄国各地,广泛宣传了启蒙主义革命思想。1855年出版的《北极星》文集,1857年开始发行的《钟声》杂志,对揭露改革的欺骗性本质,对宣传农民革命思想,对广大青年和民众的启蒙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赫尔岑少年时代的挚友奥加辽夫,1857年侨居到了伦敦;别林斯基青年时代的挚友巴枯宁,1861年也从西伯利亚流放地逃到了这里。他们两个人的加盟,又进一步加强、壮大了赫尔岑在伦敦的这个思想中心。通过赫尔岑运回国内的出版物,以及由它们所进行的急进主义宣传鼓动,在彼得堡、莫斯科、哈尔科夫、基辅、喀山等设有大学的城市,都出现了早期的革命急进主义小组。

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内在彼得堡,围绕着《现代人》杂志,在年轻的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周围,也形成一个革命思想中心。这里出现了杰出的青年文学评论家Н.А.杜勃罗留波夫,此人过早去世后,代之而起的是青年军官和文学家Н.В.舍尔古诺夫、富裕的地主А.А.斯列普佐夫,等等。这个国内中心比之国外中心,奉行了更为急进的方针。早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原本是很崇拜赫尔岑的,但后来对他采取了批评的立场,因为在国内这些急进民主派看来,《钟声》的立场太温和了一些,不能以一贯之地坚持暴力革命的思想。为了协调双方的立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1859年曾专程前往伦敦,同赫尔岑进行了一次会见。

当时无论国外中心还是国内中心,都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权,连带土地一块解放农民;它们都看到了沙皇让贵族地主主导的这一改革的实质。人们预计,农民一旦对改革不满,即会起来反抗,因此,他们估计未来几年革命高潮定会到来。赫尔岑甚至早在50年代上半期的一份《尤里日》传单中就告诫统治者,当农民忍受不下去时,是会像普加乔夫一样揭竿而起的。他明白告诉这些人,如果地主再顽固坚持自己的那种赎买办法,传单作者就会号召农民:“拿起斧头来!”

实际上,60年代的这些急进民主派,把农民过分理想化了,对他们的觉醒程度和对革命形势的估计,也过分乐观了。事实上,这些急进民主派所期望的60年代初的革命形势并未到来。除了几座大都市的大学生因当局钳制学校而掀起学潮外,全国并未发生像样规模的农民起义。对于这种情况,苏联时代的史学界一直没有讲明白,他们仍像60年代急进民主派一样,过高地估计了那个年代的革命形势,一直高唱着革命高潮到来的调子。实际上,只是到苏联解体后的90年代,俄罗斯史学家才直面历史真实,纠正了这一点。不仅如此,过去的苏联史学界也把60年代的革命急进主义过分理想化了,不单夸大了当时的革命规模,也将60年代革命运动的组织性、统一性和成熟性估计得过高了。Е。Л。鲁德尼茨卡娅编:《19世纪俄国革命急进主义》(Революционный радикализм в России:век девятнадцатый。 /ПодРудницкой),莫斯科1997年俄文版,第26页。同时,苏联时代的史学由于没能摆脱《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窠臼,也过分夸大了60年代革命者和70年代民粹主义革命家的差别,似乎二者的思想体系是不相同的,前者是“革命民主主义”,后者是“革命民粹主义”,而革命民粹主义就落后于“革命民主主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应该严肃地加以澄清,不应该继续高唱过去那种公式主义、教条主义的老调。

澄清这个问题,应该以改革后时代客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局势为依据。对这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革命运动的规模,不能像苏联时期的史学那样,进行主观主义的夸大,而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资本主义的确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史实表明,60—70年代的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还处在大机器工业生产之前的阶段,主要是各式各样的家庭手工业、手工业作坊和手工业工场得到了迅猛的扩张和发展。从莫斯科省10种手工业中523个手工作坊开设时间的情况来看,其中396个,即总数的将近76%是在60—70年代开办的,而仅有不到四分之一是在此之前开设的。据《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7页统计数字计算。这些作坊中,“小作坊很多,大作坊极少,平均起来每个作坊的工人人数仅为71/2人”。《列宁全集》,同上,第350页。在手工业工场中,各行业的情况也很不相同,每个工场的人数也仅从10人到40人不等。

因为当时农民人口和半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在俄国社会还占绝对优势,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和社会组织结构,大工业虽在一些部门和个别地区有所发展,并在排挤着手工业,但由于存在着农奴制残余,发展起起伏伏、曲曲折折,在总体上,发展速度并不算快。

工场和作坊手工业占优势的情况,决定着工人阶级的状况。因为手工业作坊和工场,绝大多数规模不大;加上改革后,获得自由的大批大批涌向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多是外出打短工、打零工,即使当了雇佣工人,他们也没有完全脱离农业,没有同宗法制传统彻底分离,所以这个时候的雇佣工人还称不上无产者,还不能构成无产阶级。一般来说,早期的雇佣工人,按其属性并不是无产者,而只有彻底脱离了农业和手工业的雇佣工人,也就是完全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才可称为无产者。因此,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形成是同手工业工场向大工业工厂过渡相联系的。而当时大工业工厂并不多,所以那种说70年代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已发展壮大的说法,是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而从俄国的具体情况看,从手工业工场向大工业工厂过渡,应该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而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则是90年代的事情。

过去的苏联史学,对俄国工人阶级的发展成熟程度无疑是估计得过早、过高了。在1999年《祖国史》杂志举行的题为“俄罗斯的解放运动:持当代观点还是维护传统?”的圆桌会议上,有的学者谈到了这个问题。80岁高龄的老学者鲍里斯·伊藤贝格对以Н.А.特罗伊茨基为代表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说,他不能同意后者的这种论断,认为到80年代初工人运动“已拥有了这样的规模和组织程度,就足以使它作为独立无产阶级流派从民主主义总潮流中突显出来”。《祖国史》杂志(《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1999年,第1期,第6页。他说:“对当时罢工运动无偏见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得出相反的看法——工人斗争的组织性是谈不上的。”他认为,“如果考虑到首批工人组织——‘南俄工人协会’和‘俄国工人北方协会’——人数太少,它们还受到民粹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那么,对工人的无产阶级自我意识就决不能估计过高。”同上。

由此,也涉及了对马克思主义在70—80年代传播和影响的估计问题。老学者鲍里斯·伊藤贝格认为,过去也过高估计了这种传播和影响。他说:“马克思主义当时在俄罗斯的影响不仅是‘表面的’,而且是相当微不足道的;我们现在可以承认这一事实了。我要公正地说,我当时从意识形态的公式出发,在自己的著作中也相当地夸大了70年代工人运动的作用,夸大了马克思主义对俄国70—80年代社会运动的影响。”同上。

这位学者认为,特罗伊茨基太轻信了В.Г.巴扎诺夫那种有关70年代的民粹主义者将马克思的《资本论》用作革命宣传武器的说法。他说,即使参加“到民间去”的一些单位知道马克思的《资本论》,即使С.克拉夫钦斯基那个《智慧姑娘纳乌莫芙娜的故事》中谈到了《资本论》,也改变不了事情的本质。同上。

过去,苏联史学界在历史研究中过高估计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高估计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水平,也过高估计了革命形势,这是当时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普遍现象之一。俄罗斯学术界近些年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应该说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相联系,过去将19世纪60年代启蒙主义和70年代民粹主义加以区隔,把车尔尼雪夫斯基同70年代民粹主义者人为地分割开来,也是缺乏充足理由的。实际上,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史学在这些问题上反倒更加接近真理。现在汲取这一时期苏联史学在这些问题评价上的合理因素,倒真正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合理的回归。

二、民粹主义运动的形成

(一)民粹主义及其急进派对1861年农民改革的反应1861年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宣布的“改革”,正像列宁所说,“是由农奴主实行的”一场“农奴制的改革”。《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页。沙皇宣布的对农民的所谓“解放”,实质上“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同上。

改革法令虽然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和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但是地主仍“保留所属全部土地的所有权”;虽规定地主必须分给农民永久享用的宅园地(包括宅旁周围地段)和耕种的份地,但农民为此必须承担劳役租和代役租。而且农民分得份地的标准,一般低于改革前农民使用份地的数量,而多出的土地则由地主收归己有。这样,由于“改革”,农民实际被夺走了相当一部分土地。按照列宁的计算,黑土地带各省的农民,因此而“被割去了1/5以上”的土地,“有些省份的农民被割去、被夺走的土地达到1/3,甚至2/5”。同上。这样,所谓的“改革”,倒是为地主掠夺农民的土地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按照法令的规定,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农民对份地只有使用权,这样,农民使用份地就应履行义务,即缴纳劳役租和代役租,直到签订赎买契约为止。这名义上是废除了农奴制,实际上农奴制的经济关系还依然保存,只不过受到了一定限制而已。

法令对农民赎买宅旁园地和份地的规定,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另一层掠夺。因为赎金是按代役租资本化计算,而不是按实际地价计算,这样,赎金就大大超过了地价。这种赎金计算办法,实际上是除了缴纳地价外,还包括人身赎金,即赎取封建义务的金额。

这样看来,“改革”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十足的掠夺,不仅减少了土地,还在肩上添加了偿还不完的赎金和债务。

改革法令一公布,就引起了农民的一片不满和抗议;在进步知识界也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谴责和批判的浪潮。

“别兹德纳村惨案”,就是军警对喀山省抗议农民的血性镇压。惨案发生后,1861年4月16日,喀山大学和宗教大学的学生为该村被杀农民举行了亡灵追祭仪式。民粹派大学教授和著名历史学家А.П.夏波夫,在喀山教堂墓地聚集的近400人面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站在被压迫人民一边,赞扬了受难的农民,最后高呼:“民主宪法万岁!”为此,夏波夫遭到逮捕并被剥夺教职,最高宗教会议还做出决议,处罚他在修道院接受“训诫”。但是,在社会舆论的一片抗议下,亚历山大二世没敢核准这个决议,夏波夫被允许在警察监视下居住彼得堡。但“以同伦敦宣传家”,即赫尔岑和奥加辽夫联系为由,当局又于1864年把他流放西伯利亚。

解放农民宣言发表伊始,身在伦敦的赫尔岑,最初是表示欢迎的,并在《钟声》杂志上赞颂了亚历山大二世。但军队对别兹德纳村和康杰耶夫卡手无寸铁农民的血腥镇压的消息传来,赫尔岑立即在《钟声》上发表了一系列愤怒抗议的文章,对流血事件加以谴责。从文章题目就可看出他的义愤填膺之状,如《1861年4月12日阿普拉克辛的屠杀》、《俄罗斯的鲜血在流淌》、《顽固的主教、僵腐的政府与受骗的民众》等等。与此同时,奥加辽夫也在《钟声》上发表抨击性政论,在《新农奴制的抢劫》这样的标题下,辛辣尖刻、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沙皇的“解放”和“改革”。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说:“目前,旧农奴制为新农奴制所取代,总的来讲,农奴制并没有被取消。人民被沙皇欺骗了。”

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在改革的准备时期就看穿了这场由贵族地主主导的改革的本质,他们期待农民会用“斧头”回答这场农奴制改革。因此,他们在文章中不断采取隐曲的方式鼓动农民起义和人民革命。他们为未来的革命做着各种准备,并期望领导革命以建立一个新型的共和政权。

沙皇政府及其警察机构第三厅,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革命活动恨入骨髓,早就盯上了他的一举一动,只待时机一到,就立即对他下手。

1861年8月15日,一份《领地农民同情者致领地农民书》的传单,被送到了第三厅。这是用农民很容易明白的形式向人们解释,为什么1861年的改革是掠夺性的。传单劝说农民不要相信沙皇,因为沙皇同地主是穿一条裤子的;传单号召农民不要举行分散的暴动,应当采取有组织的行动。传单中这样说道:“如果只是一个村子举起斧头,其他村子还一无准备,这有何用?这只能把事情搞砸,还会贻害自己。”传单中接着说,“等万事俱备,一切准备妥当以后”,“好心人”会给他们的农民寄去“告示”,其中会说,“到时候了,俄罗斯的人们,好事要开场啦!”В.А.费多罗夫主编:《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史》(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ХIХ—начала ХХ В./Под реД. В.А.Федорова),莫斯科2000年俄文第2增补版,第313页。

同类推荐
  • 2050超级大国

    2050超级大国

    一百年前,没人可以预言美国会成为威震地球的超级强国;五十年前,没人敢去预言横行霸道的苏联会突然崩溃;三十年前,没人能够预言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 那么,展望四十年后,谁将主宰地球?谁将成为2050超级大国的种子选手呢?本书为你分析2050超级大国。
  •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本书从美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谈起,探索美国人为何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如此敌对的态度,美国政治文化为何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本书还纵论美国在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之后的反共主义如何表现在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之中,指出美国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意识形态的诉求会让于实际利益的考虑;在国力强盛的状态下,在对手的意识形态诉求也十分强烈的情况下,则在外交中强化意识形态色彩。
  • 希特勒性格分析报告

    希特勒性格分析报告

    希特勒是谁:他从不喝酒,不吸烟,是个素食主义者,有绝高的绘画天赋。他生活俭朴,一条衬衫,从啤酒馆暴动时一直穿到1945年,他一般只穿军装和西服,为的是不让别人看到他衬衫上的补丁。他平易近人,除了在军事会议上,他从没发火。平日里甚至司机、厨师跟他开多大的玩笑他都不在乎……
  • 走向绿色的欧洲:欧盟环境保护制度

    走向绿色的欧洲:欧盟环境保护制度

    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立的,1993年正式运作,其前身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为避免混淆,本书中出现“欧共体”之处特指1993年欧盟成立之前,出现“欧盟”之处则表示1993年欧盟成立以后的名称。
  • 红旗漫卷:画桥革命根据地斗争风云录

    红旗漫卷:画桥革命根据地斗争风云录

    在全球共欢、普天同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之际,由王卫东等精心编撰的革命史籍《红旗漫卷》一书与读者见面了。这本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的集子,既是对余江县画桥镇这块红色土地以及这方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歌颂,又是对正气贯日月、丹心照千秋的革命先烈们的深切缅怀,也是给新中国六十华诞的一份献礼。红色土地魂牵梦萦,父老乡亲没齿难忘。
热门推荐
  • 最强圣医

    最强圣医

    我是一个医生,专门掌控他人生死!我是一个战士.专业贴身保卫医院众美安全!从深山走出的青年,在喧嚣浮华的都市里面岂能如此低调?嚣张,狂妄,神医,不可一世,是我李浩的代名词,大千世界,这里终归有我的一席之地!勇斗武林八大门派,守卫花都众美,步步为营,终究成为最强医圣!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有实力,就是这么任性……
  • 三世魔仙

    三世魔仙

    “前世,我为你化魔;今生,我为你修仙;来世再见,我修得三世魔仙。九天之下,待你骑白龙而来,成魔成仙,皆在我一念之间。若这样,你愿意娶我吗?”。。。
  • 龙牙外传:星河飞尘

    龙牙外传:星河飞尘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对璀璨的星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而对她的探索更是步履维艰。当终于有一天人类的太空殖民舰队可以冲破星空的阻隔前往遥远的深空去寻找新的乐土时,却意外地遭遇了外星生物无情地进攻。在前有强敌却孤立无援、没有补给、没有退路、身陷绝境的情况下,肖星河、陈飞尘等等这些昔日龙牙部队的精英战士们能否看到胜利的曙光?又将付出怎样的代价?而人类第一批太空殖民者的命运最终又将如何?
  • 上之峰巅

    上之峰巅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死后会去到那里,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或是入轮回?有人说死了就没有意识了,消失了!!!世界上的人也就会渐渐忘记你,然后你在这个世界的痕迹就被抹除了!!!木易,一个普通的人,突然一天因为意外去世了,但是他发现自己居然真的有灵魂,但是完全没有人告诉他这种事情他应该怎么做?独自漂泊成为孤魂野鬼?还是入轮回?上天堂?下地狱?但至少告诉我一个方法吧?
  • 御龙三国

    御龙三国

    常山王国,一位身处三国乱世,却天生废材的少年,无意中得到高人相助,并得到了传送中的神兵利器和绝世武功秘诀,从此走上了纵横三国的天下争霸之路。乱世风云,带你换一个视角看三国,跟我们的主人公一起走上这条可歌可泣,热血悲壮,儿女情长的风雨江湖路。
  • 逆战之逆而求存

    逆战之逆而求存

    末世来临,一个在商店里被莫名攻击的普通人,王迅。他在一个过万人存在的商场里,丧尸横行的地方,怎么存活?他能不能逃出生天?他能否逆天而行的活下来?看吃面逆战征文的末世,有什么不同吧。
  • 讥日篇

    讥日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英雄联盟之符石

    英雄联盟之符石

    符文之地有数块大陆,不过所有的生命都集中在最大魔法大陆——瓦洛兰。瓦洛兰大陆居于符文之地的中心,是符文之地面积最大的大陆。
  • 玄界之九龙封疆

    玄界之九龙封疆

    我们不是神仙,因此,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降生。我们不是神仙,但是,我们却是可以决定自己该怎样去走完这一生。即是末日降临,只要不死,我们就不该放弃。
  • 我的绝美校花未婚妻

    我的绝美校花未婚妻

    意外获得系统,主角段云重回八年前的高中时代。超级五好生系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是华夏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足球,篮球,田径样样精通,奥运会,世界杯,吉尼斯世界纪录,都是他个人表演的舞台!他被称作‘音乐鬼才’‘电影教父’‘文学泰斗’‘武学宗师’……他写的自传《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全球销量超越《圣经》,成为有史以来人类最畅销的书籍。华夏媒体曾经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趣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