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常为了劳资双方对立以及战争的问题而失眠,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人类不把花在战争上的精力放在研究如何改善人类生活、迈向理想境界的方向上去?如果这样的话,世界不是可以更美好吗?但无论现实如何,我都相信这一天会终将来临。
我盼望世界能早一天实现和平,让人类过得更幸福,到那时,人们就不必再期待身后的天堂了。
最近,我常独自坐在书房中沉思:“如果当初郝博士不曾设计出这套教育盲聋者的方案,那我的一生将变成什么样呢?”
据说在郝博士想教育萝拉时,当时的法律上还明文规定:盲聋者视同白痴。
莎莉文老师在柏金斯盲校时与萝拉同寝,所以对她的事了解得很清楚,而第一个教莎莉文老师手语的,就是萝拉。
当莎莉文老师告诉萝拉,她将前往阿拉巴马州去教一位又盲又哑又聋的女孩时,萝拉很高兴,同时嘱咐她说:“不要让这个孩子养成骄纵的个性,不能因为她有残缺就凡事顺着她,而使她变得更加任性。”
临走时,盲校中的那些女孩子们一起托莎莉文老师带给我一个洋娃娃,洋娃娃所穿的衣服就是萝拉亲手缝制的。我就是靠这个洋娃娃而学到“DOLL”这个词的。当然,这些故事我在前面都做了具体描述。
我初抵柏金斯盲校时,莎莉文老师带我去见的第一个人就是萝拉。当时萝拉正在房中编织,由于很久没有见到莎莉文老师,因此她非常高兴地迎接我们,同时也吻了我。可是当我想伸手去摸她所编织的花边时,她就很快地把花边移开了,并且用手语对我说:“你的手太脏了!”
我想用手去摸她的脸,她又向后一闪,暗示我的手太脏。
同时她还问莎莉文老师:“你没有教这个孩子礼貌吗?”接着,她很慎重地、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你去访问一位女士时,绝不可太随便。”
我一连碰了几个钉子,心里当然很不痛快,因此就使性子,一屁股坐在了地板上,可是萝拉也不含糊,她立刻毫不客气地将我拖了起来。
“穿漂亮的礼服时绝不能坐在地板上,会把衣服弄脏的。你这个孩子真是任性,一点教养都没有!”
我们同她告别时,我与她吻别,可不小心踩了她的脚,当然免不了又被她训了一顿。
事后萝拉告诉莎莉文老师:“这个孩子似乎有些任性,可是脑筋倒是很灵活。”而我对萝拉的第一印象却是,她冷酷得犹如钢铁,令人无法亲近。
萝拉与我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因此,很多人拿我俩做比较。我们变成盲聋时的年纪相仿,开始时在行为粗鲁不易管教这方面也很相似;此外,我们两人都是金发碧眼,又同样在7岁时开始接受教育。但相似点仅此而已,要知道,萝拉用功上进的程度远远在我之上。
这个暂且不说,萝拉确实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人,如果她当初也像我一样,有一位像莎莉文这样的老师来教导她,那她的成就必然比我大得多。
一想到这点,我就会暗自庆幸自己的幸运。可是当我想到自己已经活了40多岁,而且还能和常人一样讲话,但对那些仍生活在黑暗荒漠中的人却一点贡献也没有时,不禁又惭愧不已。
该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虽然调查仍在继续进行中,但就既有的资料显示:在国内,除去年纪很大或卧病在床的,那些又盲又聋的就有379人,他们都在等待着能有人指引他们走出黑暗的世界,其中有15人正值学龄阶段,可是却没有学校能收容他们。
常有人问我:“该如何来处理这样的儿童呢?”由于小孩子们智力水平不同、所处的环境各异,因此我也不能很肯定地告诉他们是该请家教,还是该送到哪一所学校去。我能说的只是:“在儿童的眼、耳机能未完全丧失前,要尽快送到附近的盲哑学校去,否则,这样的儿童在日后会变得不愿意学习。”
在此,我顺便向大家说明一件令许多人感到好奇的事,那就是一个人虽然生活在黑暗或沉寂中,可是他仍像常人一样可以回忆、可以想像、可以快乐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当然,他要尽量以他可能的方式去接触这个世界,不要自闭在这个世界之外。以我为例,因为我有许多朋友,他们又都热心地把他们耳闻目睹的事物告诉我,因此,我同样可以生活得多姿多彩。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朋友对我的帮助,他们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勇气与快乐。
无可讳言,身体上的不自由终究是一种缺憾,这点我也很了解。我不敢说自己没有怨天尤人或沮丧的时候,但我很明白,这样根本于事无补,因此我总是极力地控制自己,使自己不去钻这种牛角尖。
我时常自勉的一个目标是:我在有生之日,要极力学会自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不去增添别人的麻烦。以宗教上的说法来表示,就是微笑着背负起自己的十字架。这并不是对命运投降,而是勇敢地面对命运,进而设法去克服它。
这种事在口头上说起来非常容易,可要付诸实施的话,如果没有很深刻的信仰、坚强的毅力,再加上友情的温暖、上帝的指引,恐怕很难做得到。
现在回忆起我的过去,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至少可以做一只“只会模仿猫头鹰的鹦鹉”。所谓“只会模仿猫头鹰的鹦鹉”代表什么呢?作家爱德华在完成《小洞的故事》这本书后,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我的祖父养了许多鹦鹉,它们什么都不会,只会模仿猫头鹰鼓翅的样子。来访的客人总是免不了要兴致勃勃地谈论鹦鹉们的精彩表演,并频频追问它们还会什么别的新奇的花招。此时祖父就会一本正经地说:‘你别这么说,否则我们的比利会不高兴的,对吗?比利,来,你来模仿猫头鹰给他们看吧!’我常常想起小时候的这段往事。现在我写了这本书,就像那只只会模仿猫头鹰的鹦鹉一样。”
我也把自己比喻成比利,因此很认真地模仿猫头鹰。但我的能力实在有限,我所能做的只有这件事——写作,就跟小鹦鹉比利一样。
我是在佛立斯特家中的书房里写完自传的最后一行的。由于手很酸,我就暂时停下来休息一下。
这儿的院子里有落叶松、山茱萸,但是没有洋槐,至于为什么没有,我也不知道。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洋槐夹道的小径,因为就在那条小径上,我消磨过许多时光,同时享受着朋友们无限的温情,那几乎可以说是我的人生小径。现在,这些朋友有的还在人间的小径上行走,有的则已徜徉在天国的花园里了,但我对他们怀念如一。
认真说来,我过去曾看过的许多好书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它们代表着许多智者智慧的结晶,我同样对它们怀着敬畏与感恩的心情。
我的自传称不上是什么伟大的作品,如果说其中还有些价值的话,并非由于我拥有伟大的艺术才能,而应归功于发生在我身上那些不平常的事。也许,是上帝把我视为他的子女而对我委以重任,希望我对其他人能有一点影响吧!
上帝使我眼不能见,耳不能闻,也无法说话,是想通过这种残缺而给世上的残弱者一些启示。上帝待我不薄,因为他为我送来了莎莉文老师,在她的带领下我离开了黑暗而沉寂的世界。
行文至此,我不能不再一次提到我敬爱的老师——莎莉文小姐。从小,莎莉文老师的视力就很差,在她担任我的家庭教师时,也只能看到些许光线而已。一个不太健康的弱女子,毅然远离她的朋友,只身来到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村落,这种勇气不能不说是受了冥冥中某种力量的支配。为了我,她不辞辛劳,以她微弱的视力为我念了许多书,成为我与这个世界相沟通的最初也是最主要的桥梁。我与她非亲非故,她为我所做的一切,并不能仅仅用“喜欢我”这句话来进行解释。
直到现在,老师仍然靠一副度数非常大的特制眼镜来阅读,那副眼镜是贝连博士为她精心制造的。
有一段时间,贝连博士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由于我无法读自己的打字稿,有关事后的修改工作,都是由老师用手语为我复述的。在老师帮我做这些工作时,贝连博士还得伴在老师身边,观察她的视力,随时加以调整。
老师为了我,不惜付出一切,她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呢?
我始终相信,只要莎莉文老师愿意,她可以很容易就成为妇女运动的领导人物,或是一位知名的女作家。可是她却宁愿把一生的精力花在我的身上。她一直鼓励我服务社会,遗憾的是,我没能以良好的表现来报答老师的一片苦心。
最后,我要说的是,虽然我的眼前是一片黑暗,但因为老师的爱心与希望,使我早就踏入了思想的光明世界。我的四周也许是一堵堵厚厚的墙,隔绝了我与外界沟通的道路,但围墙内的世界却种满了美丽的花草,我仍然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我的住屋虽小,也没有窗户,但同样可以在夜晚欣赏满天闪烁的繁星。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还是让我的心超脱我残疾的身体而走向社会吧,我将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中,去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大家都读过这样一些扣人心弦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活了,有时长达一年,有时短到只有几个小时。然而,我们总是能很感动地发现,这些注定要灭亡的人总是想尽办法来愉快地度过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天或最后几小时。当然,我说的是有所选择的自由人,而不是那些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的被判刑的罪犯。
这类故事总是使人思索,也许每个人读到这里时,都会设想,如果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自己将会怎么办。我们作为必死的生物,处在人生最后几小时内,会有一些什么样的遭遇、拥有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联想呢?我们回顾往事,又会找到哪些幸福、哪些遗憾呢?
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珍惜每一天,才是最好的人生规则。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可以强烈地凸显出生命的价值。我们每天都应该怀着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但是,当时间在我们面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不断流逝时,这些品质常常会逐渐丧失。当然,也有那些愿意把“吃吧,喝吧,及时行乐吧”作为座右铭的人,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无所谓,然而大多数人却为死神的来临而备受折磨。
在许多故事中,遭受厄运的主人公总会在最后一分钟得到拯救,然而他的价值观念总是在他得到拯救的同时也改变了,他更加领悟了生命的意义及其永恒的精神价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活在或者曾经活在死亡阴影中的人们,对他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赋予了一种爱,一种留恋。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都把人生视为当然。他们知道有一天自己必定会死去,但他们总是把那一天想得极其遥远。在他们处于精神活泼、身体健康的良好状态时,死亡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他们总是忽略它。所以,我们总是做些无价值的工作,几乎意识不到我们是对生活采取了一种懒洋洋的态度。
我担心,我们全部的天赋和感官都具有同样懒惰的特征。就我的理解,好像只有聋人才珍惜听觉,只有盲人才能体会重见天日的种种幸福。这种看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成年后失去视觉和听觉的人。但是,那些在视觉或听觉上没有蒙受损害的人,却很少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可贵的感官。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模模糊糊地吸收了一切景色和声音,可他们并不珍惜它们。我们并不感激我们的所有,直到我们丧失了它;我们意识不到我们健康的可贵,直到我们生了病之后——自古以来,莫不如此。
我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的初始阶段患过几天盲聋症,这将是一种幸福。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觉;哑默会教导他更珍惜声音。我时常测验我那些有视觉的朋友,看他们究竟看见了什么。
前几天,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来探望我,她刚从树林里回来,于是我就问她是否观察到一些什么。
“没有什么特别的。”她回答说。
要不是我惯于听到这样的回答(因为我很早就已确信,有视觉的人对身边的事物一向很少细致观察),我简直会不相信我的耳朵。
在树林中穿行了一个小时,却没有看到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我自问着。我这个不能用眼睛看东西的人,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发现好几百种使我感兴趣的东西。在树林中,我会用双手亲切地抚摸桦树光滑的外皮,或者松树粗糙的树皮。在春天,我会摸着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寻找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第一个征兆。有时,我会感觉到一朵花可爱而柔润的躯体,发现它那不平常的卷曲。偶然,如果我非常走运,将手轻柔地放在小树上,可以感觉到小鸟在悦耳的歌声中快乐地跳跃。我觉得,松针或者海绵似的柔草铺就的茂盛葱郁的“地毯”,比豪华奢侈的波斯小地毯更可爱。对我来说,四季的盛景是一场极其动人而且总也演不完的戏剧,它的情节会从我的指尖一幕幕滑过。
有时,我的心会偷偷哭泣,我渴望看到所有这些东西。如果我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得到那么多的快乐,那么凭借视觉将会有多少美好的东西展现出来啊!可是,那些有眼睛的人显然看得很少。对于世界上充盈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好似万花筒般的景象,他们从不去认真观察。也许人类就是这样,极少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而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在光明的世界中,视觉这一天赋的才能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被看做一种便利,而不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手段,这是多么可惜啊!
假如我是一名大学校长,我要开设一门必修课程,就是“怎样使用你的眼睛”。教授们将向他的学生讲授应当怎样真正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那些他们过去从未注意到的事物,这将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同时唤醒他们沉睡而发育迟缓的天赋。
也许我能凭借想像来说明,假如给我哪怕三天的光明,我最喜欢看到一些什么。在我想的时候,也请你想一下吧,请想想这个问题,假如你也只有三天光明,那么你会怎样使用你的眼睛,你最想让你的目光停留在什么上面?自然,我将尽可能饱览在我黑暗的岁月里令我珍惜的东西,我希望你也能让自己的目光停留在令你珍惜的东西上,以便在那即将到来的夜晚,将它们记住。
如果,由于某种奇迹,我可以睁眼看三天,紧跟着回到黑暗中去,我将会把这段时间分成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