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上的与时俱进。文化工作的思路必须与时俱进,树立新观念、开创新思路,增强全局意识,牢固树立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的指导思想。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服务中心,就是要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要落实到发展上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群众,就是要在文化工作中体现执政为民的思想,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方向,不能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谋发展、促发展,保障不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和文化权益,那就谈不上以人为本,谈不上科学发展,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科学发展与安全发展
安全发展,是指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实现安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影响安全生产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必须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抓实干,尽快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进一步好转。
实现安全发展,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执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煤炭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和职业危害治理,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动员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安全生产工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的地位、作用、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为当前和“十一五”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一)实现安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加强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是安全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
实现安全发展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发展应建立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不断改善安全状况的基础上,不能以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实现安全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联系:安全生产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法治秩序;需要保障劳动者的安全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需要建立安全诚信机制,营造“尊重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氛围。只有生命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才能调动和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与生活热情;只有使重特大事故得到遏制,大幅减少事故造成的创伤和震荡,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只有顺应客观规律,讲求科学,有效防范事故,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抓好安全生产这个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
(二)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形势,明确安全生产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颁布实施《安全生产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改革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确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加大安全投入;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专项整治,依法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有力地推动了安全生产工作。
但是,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仍十分严峻,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遏制,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事故总量过大。导致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更有主观原因;既有历史积累的问题,也有新出现的问题。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有关研究表明,在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生产伤亡事故较少;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事故呈快速上升趋势;进入工业化后期,事故开始大幅下降,安全状况明显好转。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大致都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一般来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这个区间,是事故“易发期”。这一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品产量迅速增加,交通运输规模急剧扩大,企业增产超产的冲动强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较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农业人口向城市和工业大量转移,但教育培训相对滞后;加之安全法制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一些地方和单位忽视安全、管理松懈,监管不扎实、执法不严格、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给安全生产带来严峻挑战。但“易发”并不必然等于“高发”、“多发”、“频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不仅有后发优势,而且有政治和制度优势。只要我们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思路对头,真抓实干,就能尽快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明显好转。
2004年初,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提出了我国安全生产的中长期奋斗目标。第一阶段:到2007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第二阶段:到2010年,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阶段:到2020年,即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时,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性好转,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十万人死亡率等指标达到或者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一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要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这充分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三)从国情和实际出发,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我国是一个大国,安全生产摊子大、任务重;我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第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一是把安全当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考核指标体系。二是把预防事故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关口前移,落实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三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既要立足当前,做好监督检查、专项整治、查处事故等工作;又要着眼长远,推动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五要素”落实到位,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第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责任是安全生产的灵魂。必须建立明确的责任制,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并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所有企业都必须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落实责任制,加强安全管理,搞好职工培训;都应当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的职责定位,促进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第三,严格执法,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目前,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和“依法治安”的舆论环境正在形成,关键是要用法律来规范各级政府、企业、从业人员和全社会的行为。企业要有法必依,不执行《安全生产法》就是违法犯法;政府部门要执法必严,不作为、乱作为也是违法。探索建立地方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发挥政府部门、公检法和纪检监察机关的作用,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加大执法力度,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依法严惩重特大事故责任人,严惩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行为和腐败行为。
第四,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以国家经济政策为导向,以企业投人为主体,企业、国家、地方和社会多渠道的安全投入机制。企业须依法提足专项资金,优先用于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依法整顿和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防止出现新的安全欠账。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加强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集中力量打好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规范煤矿隐患排查整改、停产整顿和关闭取缔三个关键环节,落实安全培训、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监督举报、查处腐败和专家安全评估等各项安全保障制度,把事故防范工作抓实抓细。认真贯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深化危化品道路运输专项整治,突出抓好危化品生产、储运环节的安全监管。
第六,加强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增强全社会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改善道路状况,加强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继续治理超载超限。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对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进行专项整治。贯彻落实《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加强铁路沿线和交叉道口、机车车辆、危险和特种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强化设备维护,保证铁路安全运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民用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和飞行运行监察系统,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第七,加强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危害治理工作。开展职业危害普查登记,加强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查处严重危害事故;改善作业环境,完善劳动保护,开展职业病的预防、保健、检查和救治,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
第八,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和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在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框架下,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全国应急救援体系,加快专业性应急救援子系统建设。整合现有资源,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综合性、专业性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救援队伍。制定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重特大事故的能力。继续深入开展消防安全整治,防范、减少重特大火灾事故。
第九,动员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安全生产工作。发挥工会等组织的作用,维护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积极推进和完善工伤保险。保障职工和公民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宣传普及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监督,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和政府安全监管。继续培育和规范安全生产中介机构。
第十,加强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健全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建立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应急救助系统,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整顿和规范经营秩序,建立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强化药品生产的经营监管,完善其价格形成机制。
六、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
(一)什么叫和平崛起
有关“中国崛起”的讨论话题,并非近年来源于中国,而是始于十几年前的国际社会,只是近年的讨论与以往相比,现实感和紧迫感都大大增强了。其实,仅从语义学意义上说,崛起是指平地山峦凸起的地质现象。中国是有5000年文明的东方古国,文化意义上谈不到“崛起”,西文语义中的“新兴”之意,就更不确切了。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大大影响于世界,也区别于中国近代史以来的其他时期,崛起之说只是表达了此种情势。和平崛起说的就是和平发展,只是更为强调其在一个特定时期中发展的较大的规模和较快的速率。
究竟什么叫中国的和平崛起?这里没有太多的神秘,说白了,就是中国发展得更快一点,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中国的和平崛起带有“补课”性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居于先进国家行列,为人类进步贡献过深邃的思想成果,先进的生产技艺,文明的文物制度,使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但是,近150年来,中国落后了。在别人崛起并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却徘徊不前了。在一个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强权政治横行的国际社会上,中国落后就要被动挨打,因此西方列强和日本纷纷入侵掠夺,中国一度处于被瓜分,被亡国的地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这段历史,中国“球籍”问题解决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的发展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20多年前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新方针,开门学习别的国家好经验,汲取人类进步新成果,加上全国上下齐心努力,使自己获得较快的发展。这种所谓快速发展,实际上就是比世界大多数国家发展步伐更快一点。因为若是不这样,我们就永远赶不上世界的发展,永远处于下游,想想看,像中国这样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一直处于世界落后国家之列,那对中国、对世界绝对不是一个好事。因此,用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弥补150年来的延误,追回失去的时间,消除落后造成的恶果。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国对世界应尽的义务。
(二)和平崛起有先例,中国不会做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