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对全国和全局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不同的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具体做法上,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看到解决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具体目标上不能预期过高,操之过急。能否根据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第四,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探索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与特点,探索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党的执政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人民执好政,并保持长期执政的根本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重要法宝。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党的执政能力如何,是通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成效体现出来的。执政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执政党运用国家政权等执政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国家建设好的本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否把社会主义建设好,首先要解决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解决好发展观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一定要看党能否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发展理论和指导思想,并能够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加以创新。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今天,是否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衡量党及党的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建设如何的重要标准。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具体体现在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上,即体现在解决为什么要建设和发展,怎样建设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上。解决这些重大问题,首先就需要确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科学的发展观问题。发展观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在正确的发展观指导下,就会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和谐、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就会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进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同时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过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实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也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全面共同发展,是实现“五个统筹”的发展,即统筹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通过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任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素质与能力,对全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可以促进党及其领导干部全面提高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素质与能力,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有助于推动和促进党的领导干部全面提高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样有助于不断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要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并通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又可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切实落实,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要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并通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
四、科学发展观与先进文化观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和把握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融合的新趋势、西方文化渗透的新变化、群众文化消费的新要求,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文化观。具体包括:适应开放不断扩大、思想更加激荡的新变化,树立全新的文化安全观;适应文化发展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新实践,树立全面的文化价值观;适应依靠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新要求,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适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树立正确的文化服务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建设,首要的也是最紧迫的课题,是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的文化,如何用新视野看待文化的地位、职能、作用和发展途径,也就是树立怎样的文化观。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和把握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融合的新趋势、西方文化渗透的新变化、群众文化消费的新要求,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文化观。应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要求出发,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出发,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的要求出发,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适应开放不断扩大、思想更加激荡的新变化,树立全新的文化安全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思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国家文化安全更加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文化是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基础。文化安全是深层次的国家安全。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在“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现阶段,思想文化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尤为复杂,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既有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有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但从根本上讲,是要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先进文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一致的。只有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形成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真正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稳定的保证,是文化安全的根本。在开放的条件下,各种思想观念是在相互激荡、相互碰撞和相互竞争中为人们所认识、所选择的。我们应善于在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不管其经济和社会结构多么复杂多样,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都是一元的。如果只有多样并存而没有一元指导,主流意识形态得不到坚持,就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苏东剧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然而,在承认和发展这种多样化的同时,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与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确立和巩固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确立和巩固国家的主导价值,确立和巩固民族的精神支柱。
(二)适应文化发展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新实践,树立全面的文化价值观
如何认识当代文化的功能价值,关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党对文化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不断升华的。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刻论述,到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论断,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明确要求,我们党从指导思想、法律、执政能力三个方面确立了文化的地位,全党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提升。
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从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层面上提升和拓展了文化的地位、功能、作用,但人们在实践中还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觉,文化观念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对文化的功能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往往只重视其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手段的一面,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面,在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思路下,对于文化的作用只谈服务、不谈建设;对于文化建设只重应急、轻视长远。在一些地方,文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投入明显不足,基层文化建设仍然薄弱。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对文化的社会功能定位缺乏足够认识,对文化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在文化上的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力量渗透其间,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建设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力于文化自身的事业发展与产业壮大,通过发展自身来更好地服务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适应依靠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新要求,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长期以来,文化建设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作出了积极贡献。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先进的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强大的优势文化产业作支撑,就难以巩固已经确立的主导地位。任何观念形态的东西,都有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出来、传播开去。
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飞速发展、文化领域开放度逐步提高,不同意识形态问的相互渗透、影响,越来越以非意识形态的面目出现,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和市场的力量。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形式出现的意识形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直接。忽视意识形态借以发挥作用的载体——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作用就会减弱。应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充分发展物质生产力,又充分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要增强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文化事业的竞争力,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统筹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相协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协调。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文化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实际工作中,应统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精神产品的竞争力、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力三者的关系,以强大的文化生产力为载体,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适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树立正确的文化服务观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现在,有的人对协调发展条件下的文化宣传思路不宽、兴趣不大、办法不多,有的把协调发展宣传简单理解为经济、政治、文化宣传在数量上的增减。实际工作中的这些不适应新形势的现象,追根溯源,主要是由于对文化工作如何在指导思想上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识不够,服务中心工作的新观念落实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