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糊涂时且糊涂
没有人不承认清朝大画家郑板桥是一位大智者,但他却有一方闲章:“难得糊涂”。此章一轻刻出,便立刻变成了某些人津津乐道的座右铭,仿佛有许多人生的禅机一下子从这四个字中折射出了哲学的光辉。于是,这世上便有了“糊涂哲学”。
人活于世,显得太傻气不行,显得太聪明也不行。所谓“不智不愚”,其实就是假借糊涂之象行聪明之道的大哲学。纵观世上那些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不在众人面前,尤其不在同行、同事或同伴面前显露才华,外表上好像很愚笨,其实,这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之大谋略。就智慧而言,这种人像风一样自由,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俗世的一切都在身外。就愚笨者而言,是在人前收敛自己的智慧,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应变能力好像差一些。殊不知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现。韬光养晦,让人以为自己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能够不动声色,以自己的智慧,先发制人,让别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明代大作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愚者之人,聪明者不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诗》云‘靡者不愚’,则知不愚非哲也。”用现在的话讲,他的意思是: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据说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原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小时候是个文静怕羞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做傻瓜,常喜欢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5分硬币和一枚1角的硬币扔在他的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5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有一天一位好心人问他:“难道你不知道1角钱比5分钱值钱吗?”“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1角的,恐怕他们就再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宋朝时,有一次,宋太宗在北陪园饮酒,臣子孔守正和王荣侍奉酒宴。二臣喝得酩酊大醉,互相争吵不休,失去了臣下的礼节。内侍奏请太宗将二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但是太宗派人送他们回家去了。第二天,他俩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在皇上面前失礼,十分后怕,一齐跪在金銮殿上向皇帝请罪。宋太宗微微一笑,说:“昨晚,朕也喝醉了,记不得有这些事。”宋太宗托辞说自己也醉了,不但没有丢失皇帝的体面,而且使这两个臣子今后也会警戒自己。宋太宗装糊涂,既表现了大度,又收买了人心。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被日本称为“经营之神”。他在用人方面有其独到的理解。我们可以把他的思想总结为:糊涂用人智慧——70%原则。这种管理思想,是中国“中庸”思想的发展,通过70%原则,在70%的层面上获得均衡,可以有效地处理用人中的矛盾问题。“水至清则无鱼”,也许70%原则能更有效地解决用人中的矛盾。
1.70%原则聘用人才
松下对70分左右的中上等人才较为偏好。这与松下公司的发展有关。松下电器创业之初,公司的名气还不大,它只能吸收三井、住友、三菱等大企业所不要的人成为职员。松下认为,他的事业迅速成长,是这些被视为次级人才的人一手建造出来的成果。
其实,“70分人才”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一,他们一般很容易融入团队。
那种“顶尖”人才才高八斗,高高在上,做事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看不起下面的人,听不进下面人的意见,于是常常不能很好地融入团队。而“70分人才”就不一样了。他们常常低头思考自己的不足,希望借助团队的力量使自己成长,使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主管安排的任务。所以,他们能够很好地融入团队。
第二,他们有追逐“顶尖”者的动力。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当“顶尖”人才正在独孤求败,全靠自我约束寻找前进的动力的时候,“70分人才”正在以“顶尖”者为目标,苦苦地追赶。他们往往有一种与顶尖者较一较劲的心理,这种明确的目标和心理就会产生出强大的动力,使他们的状态达到顶峰。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在第一位的选手前面漫漫长路,空无一人,于是他常常回头,看看后面的人在哪里。而第二位的选手就不一样了,他们眼睛死死地盯着第一名,而且还可以在第一名后面避一避风,看到时机成熟,一下超越他。
第三,他们心存感激,更加忠诚于公司。
主管常常有这样的感觉,“顶尖”人才常常埋怨工作这也不适合那也不适合,即使把他培养成一个高层主管,他似乎也并不特别感激你和公司,因为他会认为那是他应该得到的。而70分的中上等人才就不同,他们认为他们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主管和公司对他们的培养和器重是分不开的。于是,他们心存感激,更加忠诚于公司。
2.70%原则信任员工
主管常常因为员工中出现一两个害群之马而烦恼,于是他们对所有的员工都抱警戒心理,不相信所有的员工,认为所有的员工都想盗窃公司的机密,于是他们制定严格的规章来约束员工,不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决策。松下认为,主管应该有很宽广的胸怀,不要为一两个害群之马而整天不开心,并且丧失对所有的员工的信任。如果公司的员工中70%是值得信任的,主管就应该相信员工的整体是值得信任的。松下认为,主管不必杞人忧天,事业的经营,完全是事在人为,为了业务的发展和培养人才,应以互相信任为基础,不可为了区区一点秘密,而影响业务的发展。当然,这样的做法,需要事先作好调查,认为这批新员工有70%可以信任才行。
3.70%原则发现员工优缺点
一个主管要懂得去欣赏你的下属,应该以70%的眼光去看员工的优点,以30%的眼光去看员工的缺点。一个主管应该同时关注员工的优点与不足,正如清代思想家魏源所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我们不妨用70%的原则去分界,以70%的眼光去看员工的优点,以30%的眼光去看员工的缺点,在阳光下看人,而不是站在阴暗的角落里去看人。
4.70%原则授权
70%原则授权,即放70%,管30%。松下认为,主管授权之后,不能过分干涉,要宽容到70%的程度。但如果发现与总体方向不符时,则应该提醒,否则,就等于遗弃了自己所慎重选择的人才,不关注他们的成长,并且没有承担起主管授权后的终极责任。所以主管要管30%,否则,就是一种极为不负责的作风。70%原则授权,才能够让被委任者既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又不至于完全脱离控制,发生大的错误。
5.70%原则获取员工满意度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六七。在主管获取员工满意度方面也是如此。松下认为,一般来说,在10个部属中,总有2个和我们非常投缘的;六七个顺风转舵,顺从大势的;当然也难免有一两个抱着反对态度的。也许有人认为部属持反对意见,会影响到业务的发展,但在他看来,这是多虑的。适度地容纳不同的观点,反而能促进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主管总是希望所有员工都对自己满意,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达到的。到头来,主管就会变成一位好好先生,俗称“烂好人”,给人一种没有主见,不能承担重任的感觉。并且,如果所有的好人都说你是好人,所有的坏人也都说你是好人,你这个好人就有问题了。所以,主管的工作,如果得到70%员工的认同,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工作就可以顺利地开展。当然,如果一个主管有70%的员工都反对,那么他的工作就会很难进行,他就要深刻地反省自己了。
以上5条70%原则,实质上是一种用人理念,是松下先生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中庸之道思想的扩展。看来,主管有时候难得糊涂一下,或许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水至清则无鱼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用放大镜看人的缺点,如果过分地追求完美,不断指责他人的过错,就会失去朋友和合作伙伴。
历史上,懂得宽容他人过错的人多是会做事的人。这样的例子几乎举不胜举。
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要大家不分君臣,尽兴饮酒作乐。正当大家玩得高兴时,一阵风吹来,灯火熄灭,全场一片漆黑。这时,有人乘机调戏楚庄王的爱姬,爱姬十分机智,扯下了这个人的冠缨,并告诉楚庄王:“请大王把灯火点燃,只要看清谁的冠缨断了,就可以查证谁是调戏我的人。”群臣乱成一片,以为定会有人丧命。可是,楚庄王却宣布:“请大家在点燃灯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缨,谁不扯断冠缨,谁就要受罚。”
当灯火再燃起来的时候,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冠缨。那个调戏爱姬的人自然无法查出。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
两年以后,晋军进攻楚。这时,一名将军勇往直前,杀敌无数,立了大功。楚庄王召见他,赞扬他说:“这次打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这个将领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的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这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所以,任何一个想成就一番大事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都应该眼光高远,胸襟博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己忍让,宽容待人。
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对头袁绍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看了檄文之后问手下人:“檄文是谁写的?”手下人以为曹操准得大发雷霆,就战战兢兢地说:“听说檄文出自陈琳之手。”曹操于是连声称赞道:“陈琳文章写得真很好,骂得痛快。”官渡之战后,陈琳落人曹操之手。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下子非死不可了。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陈琳,还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书。曹操还与陈琳开玩笑说:“你的文笔的确不错,可是,你在檄文中骂我本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后来,深受感动的陈琳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使曹操颇为受益。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在清理战利品的时候,发现了大批书信,都是曹营中的人写给袁绍的。有的人在信中吹捧袁绍,有的人表示要投靠袁绍。曹操的亲信们建议曹操把这些当初对他不忠心的人抓来统统杀掉。可曹操却说:“当时袁绍那么强大,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况众人呢?他们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他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不再追究。那些曾经暗通袁绍的人被曹操的宽宏大量感动了,对曹操更加忠心。一些有识之士听说了这件事,也纷纷来投靠曹操。
所谓“容过”就是容许别人犯错误,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一有某种过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以某种眼光去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实在是大可不必的。
在企业的市场销售工作中,对人的管理和对钱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钱”是最敏感的字,有个别企业的销售人员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销售人员一旦碰了这根高压线,不但毁了美好的前途,还有可能锒铛入狱。一件不良事情的发生,不同的处理方法就可能换来不同的效果和结局。
刘永刚在一个规模不是很大的食品公司做销售主管已经四年了,在四年的销售工作中他一直勤勤恳恳,好学上劲。每年他的销售业绩都是全公司第一名,深受老总的喜爱和赏识。同时也是其他业务人员学习的榜样。可是一次他出差异地从客户那里拿回公司的货款时,接到了家乡父亲的一个紧急电话,告诉他母亲不幸得了直肠癌急需手术,家里己经尽了全力,也凑不齐手术费,要他想办法凑钱救命。刘永刚此时脑子一片空白,突如其来的噩讯使他掉下了伤心的眼泪,他没有多想,狂奔地跑到邮电局,从公司货款里拿出一万元寄回了家里,在汇款单上的留言处写下了:一万块为了救妈妈。
在回公司的路上,刘永刚害怕了,做为销售主管的他,十分清楚公司严格的财务制度和铁的销售纪律。挪用公歀是销售人员的大忌,轻则退赔开除,重则是要绳之以法的。
回到公司后,刘永刚把公司的剩余货款和一张邮电局汇款收据交给了老总,说明情况后,老总说道:“你先休息一下,叫张助理通知销售部全体人员,一小时后开紧急会议。”刘永刚心里想:这一下肯定完蛋了。
当全体销售人员坐在公司会议室时,会场鸦雀无声,老总在会上重申了公司严格的销售纪律和财务制度之后,却向刘永刚表示深深的道谦,老总再三自责,检讨自己对下属的关心不够,并告诉大家刘主管家里出了大事,自己拿出一万块钱借给刘永刚,并让刘永刚在借条上写上从每月工资里归还的具体金额。这一下由挪用公款变成了老总和刘永刚私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的关系,公司的货款分文未少,交到了公司的财务科。在企业工作四年之久的刘永刚,被老总这种宽容的处事方法深深感动,更加卖命地为公司效劳。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凡事太较真,无论对什么都看不顾眼,身边的人没一个能容得下,无异于孤立自己、远离人群,造成自己与他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局面。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一面很平的镜子,在高倍放大镜下,也会显出凹凸不平;肉眼看是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可怕的细菌。试想,如果我们用放大镜、显微镜看待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而如果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任何人都罪不容诛、无药可救了。
水清当然好,不过水太清则会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最清的水,因为容不了任何微生物生存,也没有任何隐蔽,因此,鱼就无法存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了。
现实社会里,人如果能明察是非分善恶,那当然是好的,但过分的明察秋毫,对别人要求大过于苛刻,就变成对人求全责备的严苛挑剔,就不能容人了,又有谁能受得了,并与你为伍呢?
人没有十全十美,也不能完全无过。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或缺陷。你自己都并非十全十美,却希望别人十全十美,这是一种心理很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做人不能太过严苛地要求别人,对于小的弱点、过失,应该要包容、谅解,并尽量欣赏、鼓励别人的优点,包容原谅他的无心或情有可原的小过失,才是处世待人之道。否则,没有人愿意亲近你,即便使自己落得孤独无依,自身陷入孤立无援之境,那也是咎由自取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朋友,有了朋友你就会觉得天阔地宽,而宽厚是交得住朋友的基础。如果,对人要求尽善尽美,则根本不会有朋友,在你遇到困难找不到朋友帮忙,有了烦恼也找不到朋友诉说,你感到幸福的时候也找不到朋友分享。
同时,在企业的发展中,最常用、最需要的学问恐怕就是识人与用人了。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也要学会审时度势,宽严有度。规划做得完善是很需要的,老板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事就别管。世界上完美无缺的事是没有的,完美无缺的人也是没有的,其实有缺陷的人才是现实的。所以对这员工更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员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接受有着凡人缺点的他。只要他们能为自己办事,忠于自己,其他的事情就随他们去吧。
清醒地认识到“残缺才是美”,才是合理的,就像美神维纳斯一样,残缺才是最美丽的,千年难得一糊涂,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糊涂一点可能会使事情容易办好,如果事事都认真,那么人都没法活了。
三、切忌钻牛角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与人相处就要互相体谅、互相理解,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相处,只有我们遵循求大同存小异的心态,有度量,能容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做事也能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如果我们凡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别人也会躲自己远远的。最后,我们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怪人。
对己宽,对人严,易招别人恨,易让别人烦。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就会多去看别人的优点。宽恕别人的小过,容忍别人的小短,就有良好的友谊。多给别人关切的目光,多给别人温暖的感情,多给别人亲切的言语,人人都渴望关切的目光,人人都渴望亲切的问候。尽管这种关切的目光有时候是冷峻的,但可以促使人们更加清醒,让人感到并不孤立无援,让人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更让人感到奋进的紧迫。假如这个世界少了彼此之间的关切,哪来欢乐和温暖呢?
《菜根谭》中说:“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用来观察别人,一只眼睛用来审察自己。无论是观察别人还是审察自己,都必须持守一个“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原则。须知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所以,审察自己是做人必须遵守的法则。
美国成人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是人际关系的“老手”,然而早年时,也曾犯过小错误。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参加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谈的先生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然而,卡耐基发现他说错了,而且他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
为了表现优越感,卡耐基很认真又很讨嫌地纠正了过来。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位先生一时下不来台,不禁有些恼怒。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他的身边。葛孟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葛孟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说出实话而得罪他呢?”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无伤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它,这不仅是为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人事纠纷,而且也顾到了别人的名誉,不致给别人带来无谓的烦恼。这样做,并非只是明哲保身,更体现了你做人的度量。
寻找别人的缺陷,指责别人,远不如发现自己的缺陷,指责自己,更不如发现别人的优势,称赞别人。指责别人,远不如去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原谅和宽容别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缺陷,为什么总是揪住别人的缺陷而看不见他还有更多的优点呢?
人们常说:“凡事不能太认真。”一件事是否应该认真,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要讲究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要讲究认真。而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刻板地认真,往往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处处被动受阻。每当在这种时候,如果能理智地后退一步,结局就能化险为夷,出奇制胜。
人海茫茫,前进的道路曲折艰辛而又错综复杂,对许多非原则的事情不必过分纠缠计较。凡事认真、较劲,就会得罪人,就会给自己多设置一面障碍、多添加一道樊篱。所以,认真需要去仔细权衡。鸡毛蒜皮的琐事无须认真,无关大局的枝节无须认真,剑拔弩张的僵持则更不能认真。
在人群里,理解和宽容比什么都重要,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人山人海中有了它,大家的心情就会舒畅,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道路顺通、前途光明。
要做到真正的不较真、能容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并且能够从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
四、不苛求公平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没有能力的人身居高位,有能力的人怀才不遇;少做或者不做事的人,拿的工资要比做事多的人还要高;同样的一件事情,你做好了,老板不但不表扬,还要对你鸡蛋里挑骨头,而另外一个人把事情做砸了,却得到老板的夸赞和鼓励……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看了就生气,会理直气壮地说:“这简直太不公平了!”
公平,这是一个很让我们受伤的词语,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在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百的公平,你越想寻求百分百的公平,你就会越觉得别人对你不公平。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一个“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同他人相比较,如果觉得不合理,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心理失衡。
还在校园里做梦的时候,我们以为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公平的,我们可以大胆地驳斥学校里面的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如果老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可以直接提出来,根本不用害怕什么。在别人眼里,你是“有个性”和“有气魄”的人。但是,进入职场之后,“人人平等”变成了下级和上级不可逾越的界限,“言论自由”变成了尽可能地服从。如果你动不动就对公司的制度提出质疑,或者动不动就和老板理论,到头来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于职场上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是必须接受的现实,而且最好主动地去适应这种现实。追求公平是人类的一种理想,但正因为它是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所以作为职场新人,你除了适应别无选择。不管你在学校成绩多么优秀,才华多么横溢,当你离开学校进入职场之后,你与其他的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一个普通的新人而已。
小黄和小李同一天进公司,被安排在同一个部门。
刚开始的时候,小黄和小李没有什么两样。一周上五天班,早上九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上下班打卡,迟到早退要扣工资,有事不来要向人力部门请假。
一个月后,小黄发现小李变了,最大的变化就是经常不来上班,小黄以为小李有什么事情而不来上班,也没觉得什么。但很偶然的一次,小黄在公司上QQ联系一笔业务的时候发现小李也在线。小黄出于好奇就问小李:“你今天怎么不来上班呢?有事吗?不来上班要扣工资的。”小李只是说自己有事并没多说什么。出于好意,小黄问小李要不要替他请假,小李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不用,他不来上班从来就没有请过假。
等到发工资的那一天,小黄留意了一下,发现财务给小李的工资和他的一模一样,也就是说,这一个月小李迟到早退不来上班没有扣一分钱。
小黄开始纳闷了,他想,难道是公司的制度有所变化?于是,他也学小李,一周只来几天,其他的日子干别的事情去了。到了月底发工资的时候,小黄大吃一惊,自己的工资被扣掉了一半!理由是,他有一半的天数没来上班。
小黄很生气,他觉得太不公平了,气呼呼地找财务理论。财务叫他去找老板,她没有权利,只是按规定办事。
这时候,和小黄关系不错的一个老员工偷偷地告诉他:“你别去找老板了,你还不知道吗?小李是他的外甥!”
小黄听了这话,吓出一身冷汗,幸好还没去找老板,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此以后,小黄再也不苛求所谓的公平了。
实际上,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不仅是职场,其他领域里也是一样,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老鹰吃蛇,蛇又吃鼠,鼠又吃粮食。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这些受到威胁的弱者永远是不公平的,强者生存,弱者灭亡,优胜劣汰,没有公平可言。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公平,只会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使自己变得浮躁不安。
与上文中的小黄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小夏。
小夏费了很大的周折才进了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有一天,小夏他们楼层的锅炉热水器坏了,喝开水要到楼上去打。这样,每天提热水壶上楼打开水自然成了小夏分内的事,因为小夏是刚来的,又是一个年轻人,所以大家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这天上午,小夏到外面办事去了,中午回到办公室渴得不行,想喝点儿水,于是他揭开热水壶盖,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小夏很生气,大声说从明天起轮流打开水,不能让他一个人承包,但没人响应。于是,第二天早晨上班后他也不打开水了。结果可想而知,当天中午他就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顿,说他太懒惰,连这点儿小事也不愿意做。
应该说,这事对小夏的确不公平,但在现代职场上,永远也不会有绝对的公平出现!道理很简单,无论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企业管理如何扁平化,企业内部永远是个金字塔结构。既然是个金字塔,就必然会有上下之分,就必然会有不平等的现象存在。企业作为最大利润谋求者,与追求“公平”相比,它更喜“效率”。在一个公司内部,如果没有适当的等级制度和淘汰制度,它就会因为自己的“仁义”而失去竞争力,就会在竞争中遭到淘汰。因此,在现实生活之中,永远不会出现你想象中的那种“公平”。
既然这样,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摆正心态,不必事事苛求百分百的公平,对生活中的小事看开一点儿,不要斤斤计较,对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耿耿于怀,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创造新的价值上。这样,就单个事情来说不一定公平,但从整体上来说就公平了。另外,我们还可以设法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来求得公平。如果你觉得不公平就放弃努力,那你就错了。最后,我们还可以改变衡量公平的标准。公平是相对而言的,衡量公平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你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时,你会发觉自己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不公平是一种进行比较后的主观感觉,因而只要我们改变一下比较的标准,也能够在心理上消除不公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