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集聚理论框架下研究意大利产业区经济是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经济振兴的推动。艾米利亚模式已成为“第三意大利”产业区经济的代名词;该模式所依据的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构成、自下而上的内生型发展模式,引起了各国政府部门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依据目前已经正式发表的各类研究文献,可以粗略地将国际学术界就意大利产业区经济问题的研究归纳为经典学派、网络学派、公共政策学派和演进发展学派。
一、经典学派研究
1984年,皮奥里和萨贝尔出版了《第二次产业分水岭》一书,为经典学派提供了理论框架。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是19世纪后期兴起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最终衰落的标志。取而代之的是以手工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即灵活、快捷的“后福特制弹性专精”生产方式(王缉慈,2001)。他们继承、发展了马歇尔和杨格等人的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理论,将这种“弹性专精”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概括为意大利产业区经济的一个特征(安虎森等,2003)。很多国际知名的研究意大利产业区经济的学者延续了他们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安妮·马库森、艾什·阿明、萨巴斯蒂亚诺·布鲁斯科、马可·布朗迪、法比奥·斯法齐等,从而使经典学派的研究范式成为讨论意大利产业区问题的一个标准模式。在产业区的界定上,意大利政府部门以立法形式确立了著名的“三高原则”,即产业区制造业就业率高、生产专业化水平高、中小企业构成高。由此可见,该学派的理论已经产生重要的政策影响。
二、网络学派研究
网络学派继承了经济学研究中的社会学传统,重视经济行为的社会根植性。该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是意大利经济学家齐奥科莫·贝卡蒂尼。他对意大利产业区经济研究做出的开拓性贡献之一,就是在1979年发表的一篇有影响的论文中,明确提出应该将产业区整体作为研究的分析单位,而非单个企业或整个产业。同时,他还提出应该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产业区竞争力。产业区为了保持竞争力,必须不断对现有的产业结构、组织形式和技术水平进行调整、创新。贝卡蒂尼认为,产业区是一个社会区域实体,对经济行为的分析不应脱离由区内社会关系,特别是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社会经济网络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弹性专精”生产方式,为它们提供了难以靠自身能力获得的经济、社会资源。
三、公共政策学派研究
公共政策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是萨巴斯蒂亚诺·布鲁斯科。1982年,他在《剑桥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题为《艾米利亚模式:生产分散化与社会协调》一文,是早期关于艾米利亚产业区研究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论文之一。在该论文中,布鲁斯科首次将这种中小企业集聚和专业分工、生产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定义为艾米利亚模式。他观察到,在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中,仅有少数企业生产最终产品,多数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企业间的合作依据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逐步展开。产业集聚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促进了东道区域社会成员间和谐程度的提高。布鲁斯科在1984年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又较早提出市场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即对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投入品的市场供给会出现不足。因此,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就应提供此类要素供给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这些供给品包括教育、培训、基础设施、技术研发支持以及市场中介服务等。在布鲁斯科模型基础上,帕特齐奥·比昂齐提出了产业区发展周期理论,约翰·汉弗雷等人提出了公共政策支持产业区发展的“三C”理论,即公共政策的支持对象应面向企业集群而非单个企业(col-lective)、企业的经济行为应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customer-orien-ted)、以此实现区域的累积增长(cumulative)。公共政策理论侧重的是将中小企业为主要构成的产业区经济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受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及欧盟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重视。在有关国际组织的资助下,米切尔·克拉拉和哈利德·奈德威等人对意大利等国的产业区经济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案例研究。
四、演进发展学派研究
贝卡蒂尼在1979年就曾指出,产业区经济模式本身也在不断演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演进的动力又是来自区域内外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其实,马歇尔很早就提出过产业区可能出现外部不经济,如经济的发展也会带动工资和地租成本的上涨;在一个相对狭窄区域内,还会出现环境承载力和基础设施的可通达性等问题(李小建等,2002)。有关经济学家还曾提出,企业集中可能会对艾米利亚模式产生不利影响(Goodman,1989)。在这个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以一批新生代经济学家为主的历史演进发展学派开始活跃。他们通过计量经济手段,描述“第三意大利”产业区经济的发展轨迹,分析艾米利亚模式在90年代后出现的变化,预测产业区的发展方向和维持竞争力的途径。这一学派的代表学者包括阿尔贝托·罗纳迪、马丁·海登里希、弗兰切斯科·布里奥斯基和伊凡娜·帕尼查等人。但是,该学派的形成较晚,成员又多是意大利学者,目前只是取得一定学术影响,尚无重要理论建树。
与国际学术界相比,我国学术界对意大利产业区经济问题的研究则明显滞后。尽管在我国现有的有关集聚经济的研究文献中,意大利产业区经验是一个被引用频率极高的案例,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少量的介绍性文献也开始出现,如孙成永(原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官员)在1997年、李涛在1998年、王缉慈在2000年发表的论文,以及王缉慈等在2001年出版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中提供的若干案例分析。但是,全面反映意大利产业区经济的实证研究尚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