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法国]蒂素
没完没了的加班、力求达成目标的压力、睡眠不足、饮酒过量、与亲人共处的时间太少、经济负担过重、上下班时的交通阻塞等,这些都是大多数人的上班生活写照。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长期工作的疲劳会侵蚀人们的身心,让人年岁未老而身心先衰,使人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主要依靠自身心理调整、振奋精神和服用各类药物外,运动健身亦被证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苏瑞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他是个工作起来连命也不顾的人,不仅对员工的要求很严,对自己逼得更紧,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整个生命。
在一次公司组织的例行体检中,苏瑞被诊断患了心率纤维性颤动,心跳很快且不规则,可能严重危害健康。医生认为是压力过大和缺少锻炼所致,建议他进行适度的运动健身,帮助恢复健康。
苏瑞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从那天起,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会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各种运动健身。例如,在坐飞机时,他会做一些诸如听音乐、静坐瑜珈等可以在飞机上做的运动。他再也不会认为,坐着没事干是浪费时间。
这样坚持几个月以后,他发现自己比以前变得更从容、更专注。虽说还是律己甚严,但也能对自己一笑置之。他开始学会接受别人的不够完美,也努力接纳自己的缺陷。他对员工还是要求严格,但已经比较能体谅别人,也比较有耐心。他的心率纤维性颤动还没痊愈,但情况已得到很大的改善。
苏瑞相信,只要坚持运动健身,总有一天自己能完全复原。他承受的压力虽然和以前一样多或许更多,但感觉自己完全能应付得来。
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运动能刺激人体释放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物质,因此进行适宜、科学的体育活动,能有效地帮助提高人的免疫力,预防一些生理疾病的发生。此外,运动还能影响大脑分泌一种心理“愉快”素——β-内啡呔,这是大脑分泌的36余种肽类物质中生物活性最强的一种物质,它能使人体保持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预防和改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家庚认为,运动是可降低现代人生活中心理压力发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运动尤其是定期的有氧运动能减少正常的自主反应引起的紧张,而这种自主反应被认为是焦虑等系列情绪的生理基础。美国医学研究人员通过对1799名男女18年的观察,证实长期坚持积极、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者患抑郁症的危险明显低于不运动者。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抽出一定时间参加健身运动,将使精神上得以放松,情绪上得以转换,心理上得以慰藉。研究表明,即使是轻度的运动,也能明显改善一个人的情绪。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只需穿上一双舒适的鞋子出去散散步,特别是在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中散步,就能够增加幸福感,减少压力感。
运动有益身心健康,这点无可置疑。并且,运动是完全免费的,只要你想得到就可以去做。经常进行运动健身的人,他的人生是正面且积极的。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可因人因地而异,只要达到放松的目的即可。下面是运动健身的几条原则,请参考:
(1)尽量在下午5至6点以后运动。由于白天在办公室多半坐着不动,加上工作压力累积了一整天,运动有助于舒缓身心。
(2)每天至少运动一次。一次至少20分钟,散步、园艺均可。在自己的健康与体能尚允许的范围之内,做些安全舒适的运动,但一定要流点儿汗。
(3)每周做3~4次间歇性运动。例如,先快步走,再慢步走。游泳、跑步或骑自行车时也运用这一快一慢的方式,在压力与恢复之间来回运作。
(4)虽然室内运动和户外运动都有益于你的身心健康,但是应更多的进行户外运动。因为室内运动通常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你总是面对着同一样东西。由于你很少分心,时间看上去过得很慢,而且你会更加注意到如小腿的酸痛或者费劲的呼吸声,这会减少运动对情绪产生的益处。而在外面,可以让你和自然更加接近,并将得到日光与运动的叠加益处。
(5)激烈运动可以消除重大的、有害的压力。和短暂轻松的运动相比,长时间而且激烈的运动更能缓解重压。
(6)尽量使运动的方式多变。如果长期做同样的运动使你感到乏味,它的恢复效用会大减,你也可能丧失运动的意愿。从事的运动种类愈多,愈有利于促进体能。
(7)设法使运动成为乐趣。以愉快的心情运动最有益身心健康。反之,带来负担与痛苦的运动则对身心恢复无益。
(8)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运动。你可以在搭乘电梯时,改走楼梯。如果在旅馆没有运动设施,可利用楼梯先上4阶,再下4阶,然后反复进行。你完全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安全可行的运动方式,不要找借口偷懒。
(9)有条件的话,多参加集体性的健身运动。通过与他人的交谈、合作,往往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安慰,感到轻松和愉快,由此使得焦虑状态减轻,自信心增强。
钻石法则51:心理健康的标准
颜世富博士综合国内外心理学家提出的标准,列出以下12个方面的内容:
(1)智力正常。观察敏锐,想像丰富,思维灵活,记忆巩固,注意力集中等。
(2)有安全感。能愉悦自我,承受挫折。
(3)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处在快乐、满意、宁静之中,并善于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4)意志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有理想,不怕艰难险阻。
(5)能充分了解自我,并能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
(6)适应能力强。善于适应、选择与改造环境。
(7)能够面对现实、适应现实,乐于学习、工作、社交。
(8)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助人、关心别人,当然也易于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关心。
(9)人格完整协调。情智交融,言行一致,不易产生人格障碍。
(10)睡眠正常。
(11)生活习惯良好。
(12)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