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3年春,一场“非典”(非典型性肺炎)疫情灾害突然袭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防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积累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同年6月,胡锦涛在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阐述了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2004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了全面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全面、深刻、协调、均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决定》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3.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决定》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按照《决定》的部署,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事业。
从2003年底开始,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中央及时作出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根据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把加强宏观调控同推进体制改革相结合,逐步解决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较稳的良好局面。
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十六大后,党和国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同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除农业税。随后,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使农村经济和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
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005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2006年1月,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阐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并提出了要突出抓好的重点工作。随后,中央下发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正式启动。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2003年2月,中共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提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2004年3月,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任务。2005年1月,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同年5月,提出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继续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基层管理体制。《行政许可法》等一批法律法规相继制定或修改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03年6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部署在北京、上海等九个省市和一批文化单位展开试点工作。2005年12月,在总结试点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确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推开。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2005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一五”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共十六大以后,党和国家在坚持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张。2004年8月,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005年11月,他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第一,这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反映出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的品格。第二,这是由中国自身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人民正在为之奋斗的历史性任务。要实现这个任务,我们必须与各国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第三,这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是国际社会一员,要实现自己的发展,也要顺应天下大势,与各国共同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总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郑重选择与庄严承诺。
中国遵循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要求,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工作部署,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和平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中国要同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携手努力,为实现各国和谐相处、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的美好前景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向世人表明,我们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世界和平中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就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同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一个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一个稳定、开放、繁荣的中国,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涉及到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党的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推进这项伟大工程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过程,也是不断探寻共产党执政规律,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自觉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央决定从2005年初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分三批、每批分三阶段进行。
2005年1月,胡锦涛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紧密结合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党的先进性建设、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问题。这次历时一年半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成立以来党员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党内马克思主义正面教育、自我教育活动。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发表讲话,总结党成立以来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丰富经验。胡锦涛提出,总结我们党85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85年来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创造性实践,为我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他系统论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总结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长期不懈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
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2007年10月15~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批准胡锦涛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大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做了科学总结。大会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开放29年来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会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大会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大会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会认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大会强调,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大会选举出由204名委员、167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选举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27名。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胡锦涛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选举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决定胡锦涛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贺国强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中共十七大以后,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从2008年9月开始,中共中央决定,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次活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008年,同“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取得重大胜利;8月至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任务顺利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积极成效。
同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同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讲话,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地位和伟大意义,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