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爸爸声情并茂地给我和大莹子讲他“文革”前学英语的故事。那时他在中学的外语课是俄语,可他特别想学英语,就决定课余自学。“当时想学习啊!找不到书,跑遍全市的书店,终于找到一本《英语启蒙教材》,给我激动的,当宝贝买下来,回去一看,上面都是中文——早上好,旁边对应的发音就是‘古德毛宁’……好,我就认真地拿着它念:‘早上好,古德毛宁;你好,好啊有!’”我和莹莹哈哈大笑,爸爸一本正经地补充道,“就这样的破烂儿,在‘文革’中还是禁书呢,平时要藏在床底下——也算是英语书啊!”我和莹莹乐得鼻子都冒泡了,差点儿从椅子上摔下来。
读着禁书“古德毛宁”试图打通英语世界的爸爸,终于迎来了新时代。
1977年冬天,取消了十年的高考恢复了。消息的公布是突如其来的,人们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清新气息,好像听到了远处隆隆作响的春雷声。可惜的是,从消息公布到正式考试只有两个月的复习时间。而有资格参加考试的人,囊括了当年的应届高中生及“文革”中被耽误了整整十年的知识青年和社会青年。570万人——史上最宏大的规模——参加了高考,爸爸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爸爸那时在通县的一所技术学校教语文,同时担任学校的团委书记。爸爸讲课不喜欢照本宣科,而是惯于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课本上的知识。当时人们生活闭塞,教师群体素质和后来的有差距,热爱学习的爸爸,绝对属于知识广博、语言幽默的好老师。他的课堂气氛总是很热烈,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文革”刚过,百废待兴,学校也是一样,有很多事情都要大家一起动手。爸爸课余时间带领他的学生们搞基本建设,修操场、垒院墙,算是个孩子王。哪里有爸爸,哪里就有笑声,哪里的气氛就活跃。他的工作有多忙也就可想而知了。高考越来越近,爸爸的同事趁机请长假回家复习,爸爸却脱不了身,因为他身兼数职。他一边要上自己的课,一边做团委的工作,一边帮其他老师代课,一边复习高考的功课,忙得他恨不能化身为美猴王让自己分身七十二变。
高考终于来临了。漫长的十年,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也造成各行各业人才的缺失和断档。但570万人参加考试,哪有那么多大学来容纳这些求知若渴的青年啊!只有30万名额留给那些有机会跨入高等教育殿堂的幸运儿。爸爸这匆匆一战,成绩还是不错的,由于常年自学,他的基本功比较扎实,考分看上去十拿九稳。
由于事起仓促,整个高考程序很不完善,疏漏混乱在所难免。先是划了一条最低录取分数线,而过了这条分数线的人数却大大超过了当时高校的最大容量。于是有关方面决定在通过分数线的五个人中录取两人。这规定可“好”了,五个人里录取两人,又没有什么硬件标准,高校这一方想要谁就要谁,那谁不挑自己看着顺眼的?各大学本能地愿意招收应届的小高中生而不要那些快三十岁的大龄青年,大批高分高龄考生纷纷被刷掉了。看到比自己分数要低得多的考生陆续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大龄考生的不满越来越强烈,于是北京市教育局又紧急定出了第二条分数线,规定只要高于此分,大学必须录取。这第二条分数线比第一条高了许多,绝大多数人只能望分兴叹。爸爸的分数比它只低2分,就是这2分,爸爸与日思夜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了。
高考失利后,爸爸回家左思考右分析,决定放弃第二年的高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有时,人算真的不如天算,改革开放发展的迅猛程度竟多次超出人们的预期,这一回爸爸的思想没跟上趟。第二年,国家为了弥补广大知青被耽误的青春,也为了深度挖掘人才,再一次放宽了考生年龄限制,扩大了招生额度,并规定要合理划定分数线,过分数线者一视同仁。这一年,爸爸的同龄人大批大批地考上了大学,把爸爸勾得心痒难耐,决定再次投入复习。哪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979年高考开始限制考生的年龄了。它宣告,一个史上罕见的特殊时代终于结束了,从此高考步入了常规轨道。
爸爸的大学梦也随之结束。他只好通过另外的形式去实现,也寄希望于他的宝贝女儿在遥远的未来能圆了这个梦。我怎么能辜负他的期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