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21300000063

第63章 宠不骄败不馁方显英雄本色

不管是身处下层还是身居高位,一个人的“仕途”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得意时飞扬跋扈,逆境中则一蹶不振,这样的人注定一事无成。相反,如果能做到顺宠而不骄,败而不馁,则显示出一种雍容宽广、能做大事的气度,这种气度足以让你逢凶化吉。

唐武则天时代,是一个政坛动荡纷纭的时代,新贵迭出,倏忽辄去,卿相与囚徒之间的转换更是须臾之间,宠辱的变故,随时可以降临到每一位宰相身上。在这一问题上,此时的三位名相狄仁杰、魏元忠与张说都能做到宠辱不惊,泰然处之,而其他诸相则相去甚远。我们先看狄仁杰。狄仁杰是深得武则天倚信的一位重臣,在则天称帝时代,他三度为相,也几次被贬,甚至险些被处以极刑,但不管是何境遇,他都是坚持操守,不缘物移情。武则天后期对狄仁杰的宠任可谓登峰造极,朝会之际,多直呼其为国老而不称其名。狄仁杰好当廷谏诤,坚持不变,而则天多屈意从之。一次,随则天出游,一阵风过,将狄仁杰头巾吹落,其座骑也惊奔不止,则天命太子追上前去,拉住马缰,这在当时是莫大的殊荣。在朝拜时,武则天也常不让其叩拜,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而且,还免除了狄仁杰例行的宿值,并告戒并为宰辅的几位大臣道:“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狄仁杰病逝之际,武则天涕泣道:“朝堂空矣!”朝中每有大事难以决断时,她便感叹道:“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面对如此优遇,许多臣子可能会忘乎所以,他们或者骄奢淫佚,或者擅弄权柄,或者结党营私,以私废公。而狄仁杰却秉以公心,俭约奉公,从不阿顺奉迎。比如,在用人问题上,狄仁杰一直谢绝请托,荐用贤士,而不是利用权势,任用亲旧。一次,武则天曾问狄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狄仁杰道:“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则天道:“欲用为将相。”狄仁杰向她推荐道:“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武则天即擢张柬之为洛州司马。几日后,又向狄仁杰问人。仁杰道:“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则天道:“已迁矣。”狄仁杰道:“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则天又将张柬之升至门下。除荐举张柬之外,还荐举了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人。这些人物都成为一时名臣,因此,有人对狄仁杰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则坦然地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优宠之时如此,受辱被囚之时,狄仁杰也是尽忠不二,坚守道义,并不随波沉浮。他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后,佯装畏惧酷刑,招供谋反,等待机会,上奏诉冤。这时,大理判官王德寿以为有机可乘,想让狄仁杰供出另一位大臣杨执柔与他同党,想以此作为擢升的功劳,他把这一想法直接告诉了狄仁杰。他说:“尚书定减死矣,德寿来受驱策,欲求少阶级,烦尚书引杨执柔,可乎?”狄仁杰立即长叹道:“皇天后土使仁杰为此乎!”又将头撞柱,血流满面,王德寿只好作罢。

玄宗时的一位名相张说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宠辱不惊的气度。张说以其才学,备受玄宗赏识。玄宗建集贤殿后,广招儒术雅士为学士,又准备任命张说为集贤殿大学士,以区别于他人。但张说不肯接受,他推辞道:“学士本无大称,中宗崇宠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为称。”后来,学士们宴饮于集贤院,群贤毕至,成为一时盛举。按惯例,在这种场合下应以官爵为准,官爵高者先饮。张说此时虽贵为宰相,但不肯先饮,他认为:“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大帝(即太宗)时长孙无忌以元舅,每宴不肯先举爵。长安中,与修《珠英》,当时学士亦不以品秩为限。”于是,与诸位学士引杯同饮。

在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对宠辱问题把握得最好的宰相,李泌当算作一位。他处在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混乱时代,为唐王朝的安定上言上策,立下了殊功,但他贵而不骄,激流勇退,恰当地把握住了一个宠臣、功臣的应有分寸,善始善终,圆满地走完了自己政治的一生。

李泌少时聪慧,被张九龄视为“小友”;成年后,精于《易》,天宝年间,玄宗命其为待诏翰林,供奉东宫,李泌不肯接受,玄宗只好让他与太子为布衣之交。当时李泌年长于太子,其才学又深为太子钦服,因此,常称之为“先生”,两人私交甚笃。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肃宗皇帝。后来,李泌因赋诗讥讽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无法容身,遂归隐颍阳。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至蜀中,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宁夏永宁西南),统领平乱大计,李泌也赶到灵武。对于他的到来,肃宗十分欢喜,史称:“上大喜,出则联辔,寝则对榻,如为太子时。事无大小皆咨之,言无不从,至于进退将相亦与之议。”

这种宠遇实在是世人莫及,在这种情况下,李泌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平静如水。肃宗想任命他为右相时,他坚决辞让道:“陛下待以宾友,则贵于宰相矣,何必屈其志!”肃宗只好作罢。此后,李泌一直参与军国要务,协助肃宗处理朝政,军中朝中,众望所归。肃宗总想找个机会给予李泌一个名号。

肃宗每次与李泌巡视军队时,军士们便悄悄指点道:“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肃宗听到后,即对李泌道:“艰难之际,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绝群疑。”李泌不得已,只好接受,当他身着紫袍上朝拜谢时,肃宗又笑道:“既服此,岂可无名称!”马上从怀中取出拟好的诏敕,任命李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元帅府即天下兵马大元帅太子李亻叔之府署。李泌不肯,肃宗劝道:“朕非敢相臣,以济艰难耳。俟贼平,任行高志。”这样,他才勉强接受下来。肃宗将李亻叔的元帅府设在宫中,李泌与李亻叔总有一人在元帅府坐镇。李泌又建议道:“诸将畏惮天威,在陛下前敷陈军事,或不能尽所怀;万一小差,为害甚大。乞先令与臣及广平(即广平王李亻叔)熟议,臣与广平从容奏闻,可者行之,不可者已之。”肃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实际上是赋予李泌朝政全权,其地位在诸位宰相之上。当时,军政繁忙,四方奏报自昏至晓接连不断,肃宗完全交付李泌,李泌开视后,分门别类,转呈肃宗。而且,宫禁钥匙,也完全委托李泌与李亻叔掌管。

面对如此殊遇,李泌并不志满气骄,而是竭心尽力,辅助肃宗,在平定乱军、收复两京以及朝纲建设上,都建有不可替代之功,实际上是肃代两朝的开朝元勋。

平定安史之乱后,肃宗返回长安,李泌不贪恋恩宠与富贵,向肃宗提出要退隐山林,他说:“臣今报德足矣,复为闲人,何乐如之!”肃宗则言:“朕与先生累年同忧患,今方相同娱乐,奈何遽欲去乎!”李泌陈述道:“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听臣去,免臣于死。”肃宗问:“何谓也?”李泌答道:“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可以说,李泌的这五不可留,还是十分深刻的,尤其是“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更是三项必去的理由。身受宠荣,能冷眼相对,不沉迷其中,这是难得的政治家气度。肃宗听后,有些不以为然,劝道:“且眠矣,异日议之。”李泌则坚持道:“陛下今就臣榻卧,犹不得请,况异日香案之前乎!陛下不听臣去,是杀臣也。”说到这儿,肃宗有些不高兴了,反问道:“不意卿疑朕如此,岂有如朕而办杀卿邪!是直以朕为勾践也!”李泌还是坚持道:“陛下不办杀臣,故臣求归;若其既办,臣安敢复言!且杀臣者,非陛下也,乃‘五不可’也。陛下昔日待臣如此,臣于事犹有不敢言者,况天下既安,臣敢言乎!”

肃宗无可奈何,只好听其归隐嵩山。代宗李亻叔即位后,又将他召至朝中,将他安置在蓬莱殿书阁中,依然恩宠有加。但此时,李泌却居安思危,感受到了他与代宗之间的微妙变化。当李亻叔为太子时,局势动荡,其皇储之位也不稳定,因此,他视李泌为师长,百般倚重,而李泌也尽心辅佐,几次救其于危颠。现在,他是一国之君,对于往昔的这位师长、勋旧固然有道不尽的恩宠,但也有种种道不明的不安与不自如。

这时,朝中有一位专权的宰相元载,这位宰相大人,与李泌是截然相反的人物。他凭借代宗的宠任,志气骄逸,洋洋自得,自认为有文才武略,古今莫及。他专擅朝政,弄权舞智,僭侈无度。曾有一位家乡远亲到元载这儿求取官职,元载见其人年老不堪,猥猥琐琐,便未许他官职,写了一封给河北道的信给他。老者走到河北境内后,将信拆开一看,上面一句话也没有,只是签了元载之名,老者十分不悦,但既已至此,只好持此信去拜谒节度使。僚属们一听有元载书信,大吃一惊,立即报告节度使。节度使派人将信恭恭敬敬地存到箱中,在上等馆舍招待老者,饮宴数日。临行时,又赠绢千匹。这可见元载的威权之重。

就是这位元载,见李泌如此被信用,十分忌妒,与其同党不断攻击李泌。在李泌重回朝中的第三年,也就是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江西观察使魏少游到朝中寻求僚佑,代宗对李泌道:“元载不容卿,朕今匿卿于魏少游所,俟朕决意除载,当有信报卿,可束装来。”于是,代宗任命李泌为江西观察使的判官,这与李泌在朝中的地位可谓天上地下,太不相称,但李泌还是愉快地远赴江西。

客观地说,元载是不容李泌的,但元载虽为权臣,毕竟只是文人宰相,未握兵权,代宗若要除他,易如反掌,但值得玩味的是,在元载与李泌的天平上,代宗明显地偏向了前者,所以,要提出种种借口与许诺。

李泌到江西后七年,也就是大历十二年,代宗方罢元载相,以图谋不轨诛元载及其全家。元载倚宠专权,下场可悲。一年以后,大历十三年年末,代宗方召李泌入朝。李泌到朝中后,君臣之间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代宗对李泌道:“与卿别八年,乃能诛此贼。赖太子发其阴谋,不然,几不见卿。”对这一解释,李泌似乎不能接受,他对答道:“臣昔日固尝言之,陛下知群臣有不善,则去之。含容太过,故至于此。”对此,代宗只好解释道:“事亦应十全,不可轻发。”

李泌到长安刚刚安顿下来,朝中新任宰相常衮即上言道:“陛下久欲用李泌,昔汉宣帝欲用人为公卿,必先试理人,请且以为刺史,使周知人间利病,俟报政而用之。”这一建议,可以说是十分荒唐。李泌自肃宗时即参与朝政机要,多次谢绝任相的旨意,而肃宗也实际上将他视为宰相。代宗即位,召其至朝中,也是要拜为宰相,但李泌又拒绝就任。如今常以代宗欲用李泌为由,要将他放为州刺史,应当是秉承了代宗的旨意。所以,第二年初,代宗便任命李泌为澧州刺史,澧州是偏远州郡,对于这一明显带有贬谪含义的任命,李泌未发一言,还是再次离开长安,走马上任以后,李泌又改任杭州刺史。就这样,这位多次拒任宰相的政治家,在疏远与排斥中,常年在外流连,远离朝政。但李泌从未心灰意冷,无论是在江西,还是在澧州、杭州,他都勤于政务,“皆有风绩”。

至德宗在奉天(今沈阳)被围,又将李泌召至,不久,任命宰相,但李泌还是平心待物,淡泊自然,真正体现了宠辱不惊的宰相气度。

同类推荐
  • 四库全书精编4

    四库全书精编4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汉书(中华国学经典)

    汉书(中华国学经典)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历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而成书,洋洋洒洒,文采风流,记事准确,不偏不向,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接续性就体现在有一部贯穿的二十四史,而列朝正史都仿《汉书》体例,可见《汉书》之重。好多的典故出于其中,学术文章层出不穷……不读《汉书》,不知《汉书》的魅力。
  • 孝经(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孝经(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 素书(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素书(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武巅

    武巅

    三千世界梦几回?只忆一人一剑踏天路,是为武巅!!!
  • 狼烟燎原

    狼烟燎原

    苍山月,破西疆,夜色微澜,何处起狼烟;风里烟,迷九州,孤枳霖泽,残棋濒燎原。
  • 左手今生,右手来世

    左手今生,右手来世

    老天安排她穿越千年,她是21世纪95后新青年,会喜欢韩剧,会跟着薛之谦的歌而难过,会跟着Bigbang的舞蹈而痴迷,她还是一名懂得皮毛的兽医,还是喜欢文物历史的封建女生在她身上还有多少喜好随着她而穿梭千年靠着这些才艺如何发家致富农民翻身把歌唱...
  • 阿末

    阿末

    我有绝世剑法,你学不学?我有独步轻功,你学不学?我有药方一百,你学不学?我有惊人内力,你学不学?……十八大高手纷纷要教穷小子阿末独门武功,如此这般,到底为何?
  • 解语录2

    解语录2

    也许的也许,这些句子会让你心头一暖。曾经的曾经,这些句子会让你刻骨铭心。大概的大概,这些句子会让你豁然开朗。……但,不管怎样,这里总有只属于你的一句话。
  • 长安在歌

    长安在歌

    她任性,她腹黑,她心思细腻,洒脱不羁,有权有势。她因一个卜卦而不得已女扮男装,成了声名在外,无人不知的南国王爷,手握御甲权倾七都。在权衡交错间,她遇见她爱的和爱她的人。长安不仅是她的家也是她的名字,她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可以心怀相思更甚相思。她的生命里遇见了很多人,那些人与她相遇相知,有人留下有人离去。她穿梭于朝野,却也穿梭于江湖。
  • 老子是癞蛤蟆

    老子是癞蛤蟆

    半夜隔壁传来水声,女神在浴缸里做不可描述的事。那夜过后,我想尽办法接近女神,她却骂我是癞蛤蟆。对,老子就是癞蛤蟆,人生要有梦想,哪怕是刀山火海,我也要尝一尝那天鹅肉。
  • 我在时光中没遇见旧识

    我在时光中没遇见旧识

    童小小陪着苏寒从小学到大学,爱了整整十年。新班级门前苏寒说:“童小小,出来”酒吧里苏寒说:“童小小,过来接我”高中毕业典礼苏寒说:“童小小,陪我去大学吧”对于苏寒,童小小无法拒绝,因为他是她深爱的人。童小小陪苏寒从年少无知到成熟内敛,早已习惯他的一切。童小小说,苏寒,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不离不弃,如果你有喜欢的人了,没有关系,我也会像你喜欢她一样喜欢着她。或许这辈子不会经历什么刀山火海,但是,我愿意陪你生老病死。
  • 寄李輈侍郎

    寄李輈侍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运纪

    天运纪

    道者,包罗万象,而承之于天;命者,顺逆无常,而取之于运。应运之人,知天命,体天心,悟大道,奉天承运,是谓天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