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功能分析
1.同业拆借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头寸调剂和准备金管理的工具。一方面同业拆借市场为准备金不足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了快速而低成本的弥补准备金的途径;另一方面它也为有超额准备金头寸的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提供了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了资金的闲置,提高了资产的盈利水平。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得以在不影响其支付能力的前提下,以较少的准备金量支持较大的信贷量,有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经营目标。
2.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能够及时反映货币市场资金供求变化。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因其由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所形成,因而最能反映出金融机构头寸或银根的松紧程度,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基准利率之一,这一利率的变化也成为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3.同业拆借市场在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众所周知,一般性货币调控的“三大法宝”分别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而同业拆借市场及其利率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机制表现如下:当中央银行以抑制社会总需求扩张、通货膨胀作为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时,就可以通过调高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大量卖出政府债券,使同业拆借市场银根抽紧,利率上扬,进而带动其他利率相应上升,通过利率杠杆达到抑制信贷需求、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缓解通胀压力。如果中央银行将刺激社会需求,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时,则采取与之相反的操作过程。
4.同业拆借市场为所有的货币市场交易提供了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结算机制。除了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外,存款准备金还是商业银行间清算的需要,准备金的清算功能最早产生于英国。
现在,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现金的流动都是通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进行转账清算的。不同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资金调拨也大都是通过它们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进行结算。即使使用私人银行机构经营的电子支付系统,在交易各方结清债权、债务后、最终净额的支付也必须通过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来转账。同业拆借市场已成为各金融机构从事各项货币市场交易的清算途径。
二、中国同业拆借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1.中国同业拆借市场早期功能的异化。在同业拆借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要功能有所不同。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初期功能并不是短期融资和流动性管理,相反,它成为了将资金从国有银行拆出,以用于中长期信贷的市场的功能。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同业拆借市场实质上担当了部分资本市场的功能。
如前所述,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允许专业银行彼此间拆借资金。在早期的同业拆借市场中,国有金融机构资金充裕,面对经济发展对资金的渴求以及贷币当局信贷资金计划的约束,基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需求,通过拆借这种方式,以便绕过货币当局对贷款规模、投向及方式的种种限制。中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的初期,由于缺乏其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工具,拆借主要不是准备金管理的工具,而是成为调剂金融机构间中长期资金余缺的手段。
1993年前后,同业拆借市场的操作一度出现极大的混乱,主要表现为信托投资公司从商业银行拆入资金,并将拆入的短期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此举直接导致当局对拆借市场的清理,综上所述,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从一开始便显示出与市场经济国家极不相同的异化特征。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同业拆借市场作为一种“准”正规金融活动,同时承担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功能。应当说,这种状况是在政府对全社会金融活动进行严格控制的背景下,市场力量努力冲破金融管制的反映(李扬,彭兴韵,2001)。
2.中国同业拆借市场功能的初步发展。1996年7月1日起,中国同业拆借市场推出了1天(隔夜)的拆借品种,自此交易期限结构有了极大的改变。自1997年开始,隔夜拆借和7天拆借稳步增加,后者已成为当前拆借市场的主导品种。而长于7天的其他拆借活动不断下降,特别是30天及以上的拆借如今已经基本达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
同业拆借市场中交易期限结构的短期化充分说明,随着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化,随着两大市场之间的进一步协调,中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已经摆脱了诸如为经济发展筹集长期资金等的责任,成为金融机构调节头寸、取得短期收益、平衡风险的重要场所。
此外,中国同业折借市场发展还反映在同业拆利率机制方面。2007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公布报价制基准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2007年8月6日《同业拆借管理办法》实施后,拆借利率波动加大,同业拆借利率经历了多次快速起落,远高于之前的平均波动幅度,说明其敏感地反映了市场短期流动性变化,对于宏观调控政策、资本市场变化、社会公众预期等因素的反映更合理迅速,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货币市场重要信号的功能得到不断地完善。
三、中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的展望
纵观各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历史,其发展模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市场需求和市场调节机制的“自然演变”式,如美国等多数发达国家,此模式虽需时较久,但一般都能保持较稳定、持续的发展态势;另一种是在市场基础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来积极培育同业拆借市场的“政府推进”式,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当前货币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盲目遵循“自然演变”模式显然不可行,在中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建设中应该即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同时发挥市场自主功能。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机制
1.交易主体应进一步多元化。目前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成员已经涵盖了国内的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绝大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对于外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却有严格的限制,同时对外资银行也并非全面开放。但事实上,交易主体的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机制的基础,只有参与主体更广泛,市场才可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市场运行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就目前而言,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经营需要大量的人民币支持,而它们的人民币资金来源有限,因此对进入同业拆借市场有强烈的需求;同时大量的小型金融机构、政府和企业在其他金融市场上无法得到的短期融资需求也应得到重视。因此我国未来的同业拆借市场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进入这个市场,不断扩大同业拆借市场的规模和覆盖面的同时也能为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机制打下基础。
2.扩大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币种。同业拆借市场拓宽拆借币种有助于进一步活跃市场交易,扩大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随着拆借市场外汇交易品种的增加,交易量的扩大,有利于培育国内外汇市场,为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调整外汇政策创造条件;同业拆借市场拓宽拆借币种能够增加市场需求,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拆借币种的多样化,必将增加交易主体对外币的需求;同业拆借市场外币价格的形成及趋势,将会对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3.完善市场经纪人制度。货币经纪作为资金供求双方的中介人,对同业拆借市场起着润滑剂的作用,对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需求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货币经纪业务还处于启动阶段。货币经纪公司数量过少,在同业拆借市场中远远没有发挥出相应的效用。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货币经纪人制度:首先,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同业拆借市场经纪人培训及考试等方法,培育我国自己的专业经纪人;其次,应进一步规范经纪人市场,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同业拆借市场专业经纪机构,在保证其独立的法人资格的基础上,割断经纪公司与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
4.健全代理行制度。目前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交易主体严重单一且不对称,大银行无论是交易金额和活跃度都远远超越其他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此不仅造成供需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一方面降低交易效率,另一方面又会使市场的资金价格偏离真实价值。因此应当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利用其较高的信用和网点分布广的优势开展代理业务,一方面可以增强大银行的表外业务的收入,另一方面使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活跃市场。
(二)完善监管机制
1.加强监管合作,提高监管合力。我国目前金融业采用的是“三会一行”的监管机制,而同业拆借市场目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集中统一管理的。但是由于目前市场中参与成员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因此对于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具体来说应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订颁布同业拆借市场的各项相关政策法规,同时积极加强同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的协作,发挥中国银行业协会对同业拆借市场的自律性管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协作又各司其职的良性合作关系,探索同业拆借市场的监管协调机制与定期工作通报机制,对高风险金融机构和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联合实施动态监测和预警,加强信息披露和信用评估,提高监管效力,防范同业拆借市场风险。
2.培育市场化主体,增强内部风险防控。市场化的主体是同业拆借市场健康正常运行的基础,只有市场主体具备真正的自律意识,有较强的风险控制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非理性的竞争,促进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交易主体应着力于完善金融机构企业制度。
首先,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经营管理机制,明确银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其次,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建立风险控制下,利润最大化的管理思路,从粗放经营向重效益的集约化经营转变;最后,政府应建立起市场竞争机制,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解除不必要的价格管制,使市场发挥作用。构建自身的内控机制,完善授权授信的管理体制,实现金融机构前台交易和后台监控的制度化。
(三)进一步推动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
1.利率市场化的涵义。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帖现率、再贷款率以及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利率市场化是指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使货币市场利率能够充分发挥利率的信号作用和杠杆作用。
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的设想。我国自2007年正式公布上海银行间同业折借利率(Shibor)之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这为中国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调控机制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应进一步理顺各类利率的关系,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效应。具体而言就是理顺中央银行的利率关系;理顺中央银行利率与商业银行利率之间的关系;理顺商业银行各类利率之间的关系:理顺商业银行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资本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
3.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利率只是经济转型中的一个过渡性利率政策工具,是基于“统存统贷”信贷资金管理模式的管理制度。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存款准备金更多的是作为央行为商行提供清算服务的保证金和商行缴纳给央行的风险保证金,因此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一般不付利息或支付很低的利息。为顺应国际潮流,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改革商业银行总分行制,减少商业银行分支行因支付清算需要而保有超额准备金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最终将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合并;二是逐步高低直至取消准备金利率,以促使商业银行减少超额准备金。增加其利用货币市场调节头寸的动力,同时通过降低商业银行准备金乃至取消商业银行在中同银行准备金存款的利率,也有利于完善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货币市场利率能够更好地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图,从而为中国货币调控机制从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向以某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目标转变奠定基础;三是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跟上国际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