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内心恼火,抬头望着讲台上的这位美人迟暮的老师,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这样一位老师,不能真心地爱护我们这样的学生。我们也乖巧,我们也成绩好,我们不惹事,我们努力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件事。我们和别人不同的,只是我们是借读生的身份。
借读怎么了,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期望值高,宁愿交高价借读费,也要送我们接受优质教育资源,这有错吗?没人逼迫你们接收我们,既然收了钱让我们坐在教室里,为什么又要区别对待呢?
当年只觉借读似乎低人一头,如今想来,宁愿市场经济的意识早点席卷小城。不奢望享受上帝般的待遇,只希望,给萧瑟而脆弱的青春还一些温暖的颜色,为今日的凄然伤感的心境铺垫一些可以克制忧伤,温暖自己的能力。
我们班有8个借读生,大家还算亲近,除了许菡文。许菡文很内向,你主动问她什么,她会说,但是她从不主动去找谁说话。你说她自卑吧,看上去也没有,她神色那么坦然,一点不局促,大大方方的,很特别。
发生过那件事之后,黄老师说让全班孤立许菡文,谁也不要主动去跟她交往。这套不知遗传自哪个时代的教育方法,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还经常频繁地被老师使用。
把一个孩子作为全班的公敌,这样的惩罚不知道能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没有人去想。这样的惩罚会对那个年龄段的孩子造成什么不好的心理影响,没有人去想。而这件事,最诡异最可恨的是,这件事中,许菡文有什么错呢?
其实无所谓孤立不孤立的,许菡文原本就沉默,独来独往,置身一切之外。这件事最大的效果就是,为许多孩子闲聊时增添了更多的话题,甚至更进一步的,它更多地挑起了子弟生和借读生的矛盾。当事情的效果开始发酵,许菡文反而像置身事外了一样,对她没有太大的影响,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的。
一共8个借读生,再有积怨也掀不起风浪。更何况,借读生里,成绩排在前面的,只有我和许菡文。所以我们8个人,大家在心理上,尤其在受到排挤和鄙视的时候是很亲近的,但实际上,也没有太深的交往。
我喜欢许菡文,她身上那种难以言喻的气质特别吸引我,甚至说,我太迷恋她了。只是,我们还缺少一个亲近的机会。
那个契机得感谢我们的班主任黄老师。
黄老师是外地人,学校里的多数老师和学生也都是外地人。他们来自天南地北,但都是远方的发达地区,都不是土著。
可以说,他们代表了小城最先进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素质。与本地人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要时髦许多,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工作更好,待遇更好,家境更优越,视野更开阔……总而言之,他们各方面都比我们好,他们是小城本地居民艳羡的对象。
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群体特征更为明显,他们同属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同住一个单位的福利小区,孩子们上着同一所附属学校,他们一开口就会说:咱们厂怎么怎么的……那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我们不能比的。我们能说的,只是自己的家事,我们家里怎么怎么。
我自然不是子弟生,许菡文也不是,我们在老师这里,是有些亲疏关系的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