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知识教育法则9
观察能力是智力开启的门户。经常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刺激的环境,让他们的大脑皮层接收丰富刺激,经常处于兴奋活动状态,其大脑的发育就相对较好,智力也较发达。同时也应注意对孩子观察能力的有意培养。
罗丹告诫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诀窍是:“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是按三条线来研究学生的发展的,这就是: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观察力是智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智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思维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所以有人说:“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
对于孩子们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每天我们要看到很多的事物和现象,如果有一个事情、一个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时候我们就由一般的感觉和观看进入到观察的层次。有了观察我们才可能发现、提出问题,发现、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进入到研究的阶段。
我们知道,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触到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通道传入大脑,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可以说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众人之上。”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没有观察,智力发展就好像树木生长没有了土壤、江河湖海没有了水的源头一样,失去了根本。
观察力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的进步,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人们认识事物,都由观察开始,继而开始注意、记忆和思维。因而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同时又借助于思维提高来发展优良的观察力。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力低,那么他的记忆对象往往模糊而不确切、不突出,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时就常常模棱两可,记忆效果差。于是,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时就不能做到快速而准确,显得理不直、气不壮,综合分析和思维判断能力差,智力发展受影响。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单调枯燥、缺乏刺激的环境中,观察机会少就会使脑细胞比较多地处于抑制状态,大脑皮层发育较缓慢,智力显得相对落后。相反,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活在丰富多彩、充满刺激的环境中,坚持经常到户外、野外去观察各种事物和现象,大脑皮层接收丰富刺激,经常处于兴奋活动状态,其大脑的发育就相对较好,智力也较发达。
因此,要想让孩子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就应该培养他们勇敢地拓宽视野,敢于观察,善于观察,为自己的智力发展开启一扇明亮的窗户,为自己的大脑赋予一双聪明的眼睛!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家长应该为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更多的可能。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通过直接体验,积累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每个人由于爱好、兴趣不同,在同一件事物的观察上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孩子,很难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在培养孩子浓厚的观察兴趣的前提条件下,为了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还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这样才能促使孩子津津有味地进行多样观察。在培养孩子观察力时,父母还应该多提问题,有意识引导孩子去观察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此外,观察过程中父母还应注意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有的孩子在愉快时就有兴趣观察,不愉快时就心情烦躁,观察不下去,甚至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由于心情原因根本无力观察。
观察的成功除了要依赖一定的知识、经验外,还需要一定的方法。因此,父母应引导孩子掌握一些科学的观察方法。
1.回忆法:这是达·芬奇常用的一种方法。他曾让学生先注意某个物体,然后闭目回想它的所有细节,之后重新看这个物体、检查一下头脑中的表象有多少和原物符合,有多少不符合。做这种练习,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个孩子一起互相问问题,切磋琢磨,效果更好;
2.程序法:指的是按一定顺序观察。这种顺序,可按空间部位的不同,排除观察者或被观察物体的观察顺序,也可以按时间区分,排除时间先后或情况变化的顺序;
3.做观察记录:记录有利于收集和整理,也能促进观察的细致和准确,同时孩子的表达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具体方法很多,比如做卡片、写摘要、记日记、整理分析材料等等。
父母应该经常鼓励孩子去揭示出一件事物的新的层面,激起他们在自然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能够抓住他们的心,促使他们进一步寻找、体会观察的兴趣。同时,引导他们养成有目的、有计划观察的习惯,教给他们良好的观察方法,使他们学会完整、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