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精英教育法则15
常青藤教育以哈佛为代表,倡导一种精神,那就是精神的独立与表达的自由。因此,应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应得到赞赏。
哈佛大学塑造的精英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在一次联谊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学者”的讲演。在演讲中,他强烈抨击了美国社会中“灵魂从属于金钱的‘拜金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劳动大分工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强调人的价值。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在民众中造成了巨大的反响。
要知道,爱默生极有可能因为这样的言论而遭到社会多方人士的指责或抨击,但哈佛的教育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动力,他觉得他有义务说出事实的真相,揭露出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以及人们心中的不良思想。即使因此遭到打击或不公的待遇,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说法。他通过对哈佛“求是崇真”的校园思想的深入认识和解析,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思维,爱默生终于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提出了“依靠自我,尊重自我,独立自助,崇尚个性”的观点。
可以说,爱默生代表了哈佛精神,那就是坚持精神的独立与表达的自由。这正是我们需要在教育中输送给孩子的重要观点。
中国的孩子有一个很相似的成长历程,那就是被要求“听话”。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校要听老师的话,大人说话不许插嘴,上课不许说话,长辈批评不准反驳,平时要“少说话,多做事”……总之,在大人眼里,孩子说的话是无足轻重的,是幼稚无知的,所以,他们不该多说。很多中国孩子的话语权就此被剥夺。
这样的教育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中国人不善言辞,在公众场合害怕开口,面对权威唯唯诺诺,少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更少有在众口一词之下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人。很多人都把这种现象当成中国国民的一种劣根性来批判,但少有批判者指出,这种劣根性源于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和我们的家庭与学校教育相反,常青藤教育培养的是能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孩子,而不是仅仅听话、被动接收知识的孩子。孩子要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实际上,孩子是最有创造力的,他们描述一个东西,肯定和别人不一样。中国人总是喜欢让孩子背古诗,实际上,背古诗则是把孩子最有创造力的感性定型化,或者说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感受(什么场景应该用什么诗句表达),抹杀了孩子的个人意志。这样,孩子就变成了机械接受。
如今在美国的汉学家中,大部分都不是从小学中文的,更不用提背古诗了。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有不少贡献超过了国内学者。耶鲁一位文学博士曾谈起为什么西方有那么几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总是对古典文学有独特的感受和见识,而国内的学者则跳不出既有的框框。他感叹说:中国现在的古典文学研究,都是被清代的选本给搞坏了。比如《唐诗三百首》,不能说选得不好。但这个本子一流行,就被视为是唐诗的规范,人们不再从《全唐诗》中挖掘了。在中国的教育中,你还没有开始研究,往往什么是经典、经典讲的什么意思,就全已经定好了。再看美国那几个汉学家:一首在我们从小就熟读的并自以为知道其意思的唐诗,对他们而言是第一次见到的新鲜东西,兴奋得很;而且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全无信心,于是拿一堆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最后看出与我们常规理解不同的意思。再加上人家良好的文学训练,一分析可不就有创见吗?这些美国的汉学家读古诗,就像个刚刚认字的孩子,荡漾着新鲜的生命,所以有创造力。我们的孩子读古诗,则像个暮气沉沉的老人,心灵已经枯萎。
一个孩子的降生,是对这个世界的新贡献。许多孩子,可以成就其父母不可想象的事业。因此,对孩子不仅要爱,也要敬畏。要珍惜他们内心的感受、他们的意见、他们的原创,帮助他们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贡献于世界,而不是让他们机械地接受我们的成见,更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对世界的新鲜感给剥夺掉。我们永远要记住:孩子未来是否成功,取决于她或他给予了世界什么,而不是她或他记住了什么别人告诉他们的东西。
从这一点出发,常青藤的教育强调面对面的讨论班优于阶梯教室的大课。他们认为,好的教育,尊重并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新鲜的感受和原创的表达,即使这些很幼稚甚至有不少错误。
事实上,以表达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不仅增强了孩子的创造力,也使其接受知识的过程变得更有效率。许多家长相信早期的阅读训练,急不可待地让孩子早认字读书,这不免就要死记硬背。但是,孩子今后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少和丰富性。
两位早期教育专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调查了三个不同阶层中的孩子词汇量的发展后发现: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98%是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在四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的孩子会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万个词。这也印证了社会学家Annette
Lareau的研究成果:专业人士和中高产阶层习惯于和孩子讨论、磋商各种问题,使用的语言要丰富得多;劳动阶层则只给孩子简短的指令,用的语言很少。假设这些孩子的智力基因基本一样,他们在不同家庭中的语言经验则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也决定性地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业表现。因此说,讨论得越多,越有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潜能的培养。
学校的讨论班也是如此,面对面的讨论班不仅语言密集,而且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效地吸收了知识。大课语言虽然密集,但学生是否听、听懂多少,很难保证。在大学是如此,在早期教育中当然也不例外。家长、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也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结论。
Project Star跟踪了田纳西州12000名从学前班到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是美国中学的最后一年,孩子一般在13岁以上,后面还有四年高中),结果发现:在13~17人的小班中读书的孩子,考试明显比在22~25人的大班的学生成绩要好,这些孩子的高中毕业率也高。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Peter Muennig最近在《美国公共健康学刊》上发表的研究甚至揭示:从班级规模不超过17人的高中毕业的学生,日后的平均寿命要比同伴长1.7岁!这些研究结果还很初步,不应该武断加以解释。不过,基本的道理还是显而易见的:小班使每个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也有益于面对面的对话和互动,自然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还不应该忘记:最小的班,其实是在家庭,是家长和孩子的一对一甚至二对一。家教重于学校。中国的中小学,许多班级规模达40人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的小“常青藤”就更加重要了。那些放弃自己责任的家长,很可能导致孩子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