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演讲?也就是演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因为定义揭示着事物的本质,只有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演讲,才能说明掌握了其内部规律和特点,才能发挥出演讲最神圣的社会作用。
要想揭示演讲的本质,使其符合“科学的抽象”,就必须从演讲这一现象入手,抓住其最普遍、最基本的东西。
演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直观性、现实性和艺术性。这些是它的主要特征。作为整个的演讲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演讲者(主体)、听众(客体)、沟通主客体的媒介,及主客体同处一起的时境(时间、环境)。这四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构不成演讲活动。是不是由上述四个条件所构成的东西就是演讲了呢?不是的,因为人们的报告、讲话也同样具备这四个条件。由此可见,它还不足以揭示出演讲的本质属性。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蕴涵艺术性的活动,都有其独特的物质传达手段,形成自己特殊的规律,揭示着自身活动的本质特点。演讲活动自然也不例外。演讲者要想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而达到影响、说服、感染他人的目的,就必须通过与其内容相一致的传达手段。作为演讲的传达手段主要有: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和主体形象。
一、有声语言(讲)
有声语言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物质表达手段,是信息传达的主要载体。它是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的。它以流动的声音运载着思想和情感,直接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产生效应。
我们对有声语言的要求,则是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要注意形式美和声音美。它具有时间艺术的某些特点,是听众听觉的接受对象和欣赏对象。
二、态势语言(演)
态势语言就是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等,它是流动着的形体动作辅助有声语言运载着思想和感情,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产生效应。由于它是流动的,只存在于一瞬间,稍纵即逝,这就要求它准确、鲜明、自然、协调和轻灵,要有表现力和说服力。这样,才能在具备“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的听众的心理上唤起美感,并使之得到启示。它具有空间艺术的某些特点,是听众视觉的接受对象和欣赏对象。然而,态势语言虽然能加强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但如果离开了有声语言,它就难以直接地、独立地表现思想感情。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态势语言,它们既不同于其他现实生活中的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因为它们都带有一定的艺术性;也不同于舞台艺术中的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因为它们不是纯艺术。
三、主体形象
演讲者是以其自身出现在听众面前进行演讲的。这样,它就必然以整体形象,包括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直接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而整个主体形象的美与丑、好与差,在一般情况下,不仅直接影响着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传达,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听众的心理情绪和感官享受。这要求演讲者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装饰美。而这装饰美,是以演讲者本人为依托的现实的装饰美,它绝不同于舞台艺术的性格化和艺术化的装饰美。大家熟悉的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同志,他一登上艺术舞台,总要根据他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性格化和艺术化的装饰。然而当他作为演讲家登台演讲的时候,他只要将现实自身的穿着略加装饰一下就可以了。这就要求演讲者在符合演讲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注意装饰的朴素、自然、轻便、得体,注意举止、神态、风度的潇洒、大方、优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思想感情的传达,有利于取得演讲的良好效果。
必须指出,演讲如果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如果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是,“演”与“讲”的和谐必须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必须建立在“讲”的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演讲的意义。现在,可以给演讲的本质下一个定义了: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