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把这些特点和自家孩子进行对照,看看自己孩子是否属于更容易招惹上儿童糖尿病的群体。相信任何一个家长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和糖尿病打上交道,而且一打就是一生。所以,为了避免自己家里出现“糖孩儿”,大家可以听听下面这些建议。
●从胎儿时期开始预防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预防要从胎儿期开始,贯穿孩子整个成长期。孕后3个月、出生后1岁、11岁至14岁这三个阶段是孩子脂肪细胞生长积累的关键时刻。要想避免孩子身体肥胖,就要避免在这三个阶段能量过剩,以免形成过多数量的脂肪细胞。
而妈妈孕期的血糖水平,与孩子肥胖有关。孕期高血糖会增加儿童肥胖风险,而通过妊娠糖尿病的治疗,可以减少巨大儿及儿童肥胖的发生。因此,女性在怀孕期间应该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和能量物质,以有效控制血糖。但是,人们在克服“胎儿越大越好”的错误认识的同时,也应注意孕期体重不能过低,因为低出生体重儿及儿童期营养低下,会导致成年后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预防儿童糖尿病,我们要从准妈妈这里开始控制。
●婴儿时期要进行科学喂养
条件允许的话,婴儿要尽量用母乳喂养,每隔3个月就为孩子测一次体重,避开周岁内的第一个肥胖高发期;如果孩子超重,就要延迟增添辅食的时间,待添时先加菜泥、果泥,后添或少添淀粉类和固体食物。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孩子满周岁,可以自己进食以后,我们要从小就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让他们多吃油炸食品、含奶油的冷饮、精粮及糖分多的食品和饮料,而应让他们多摄取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和杂粮,饮食尽可能健康均衡。
●督促孩子多运动
在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同时,我们还要督促孩子多运动。孩子的惰性强,家长就要尽量多跟孩子一起运动,比如全家爬楼梯、在家里玩动物游戏、骑小车、跑步、跳绳等。不要让孩子经常泡在电视机前,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要控制在1小时之内。
●定期带孩子体检
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或肥胖的高危孩子,父母要定期带他们检查血糖、尿糖,力争早发现、早治疗。父母平时要多关注和掌握孩子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在5~7岁及11~13岁这两个发病高峰期,要定期带孩子去医院体检,以防患于未然。
?
肥胖者这样做,将糖尿病扼杀在摇篮里
在这本书开篇,我就和大家说到,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如果在肥胖的同时出现了其他一些异常情况,那么患糖尿病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如果你是一名肥胖者,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下列困扰时,我建议你最好到医院测一测血糖,看看它们是不是患糖尿病的征兆。
经常感冒。要知道对于正常人来说,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感冒一次是正常的。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病,它和免疫功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肥胖者经常出现感冒的情况,而且恢复得也比别人慢,那就意味着免疫力出了问题,免疫力出了问题意味着机体内分泌代谢系统已经发生了紊乱,而代谢紊乱者是很容易患糖尿病的。
睡觉经常打鼾。你睡觉经常打鼾吗?如果是,就要小心糖尿病了,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因为打鼾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标志性症状。有医院的临床统计显示,关于OSA,成年人的患病率约为4%;在糖尿病患者中,可达到23%以上。而在OSA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超过40%。所以,有打鼾习惯的胖人绝对是糖尿病高发人群。
吃了早饭反而更饿。假如你是一个脑力劳动者,比如办公室白领,不知道有没有在自己或者周围人身上看到过这种情况:当你不吃早饭时,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还不觉得怎么饿,可是吃了早饭后,反而饿得更厉害了。如果你是一名肥胖者,当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说明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不听使唤”了。这个时候,我建议你最好去医院做个口服葡萄糖耐量延长试验,检查一下自己机体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
肢体感觉刺痛麻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不正确的姿势或者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之后,都会出现手脚发麻的现象,这不足为奇,因为我们活动一下这些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可是如果手脚发麻长时间都不能恢复,那么就可能是你的神经末梢出问题了。所以,如果你时不时觉得手指尖、脚指头刺痛、麻木,那就赶快去医院检查一下自己的血糖水平吧,这很可能就是高血糖在幕后捣鬼。
突然变得很胖。如果你属于那种本来体形就比较胖的人,可是有一阵子突然间更加胖了,那就更要提高警惕了。有研究证实,对肥胖者而言,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风险至少增加5%。中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体重变化。如果突然发福,如1个月内体重增加2~3公斤,或腰围增长3厘米左右,最好去测测血糖。
对于肥胖者来说,他们本身患糖尿病的概率就比较高,再加上上述这些有代表性的症状,那么他们患糖尿病的概率就变得非常高。所以,肥胖者一定要多多注意自己平时的一些不正常症状,以便将糖尿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
适当控制体重利于防病
如果大家还记得第一章我们讲到的糖尿病发病原因的话,应该知道,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孪生兄弟。几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会遇到关于体重方面的问题,因为体重的变化是糖尿病的重要伴随症状。所以,控制体重,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那么,我们的正常体重应该是多少?或者说,想要预防糖尿病,体重应该控制在多少才合适呢?临床上我们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评价。
第一种是简易公式计算法。身高在165厘米以上的成年人理想体重是:身高(厘米)-100。如果体重在理想体重的±10%以内,正常;超过理想体重10%~20%为超重;超过理想体重20%为肥胖;低于理想体重20%为消瘦。例如,一位身高170厘米、体重75公斤的男性,其理想体重是170-100=70公斤。70公斤的10%是7公斤,也就是在63公斤(70-7)到77公斤(70+7)的范围内是标准体重,所以实际体重75公斤还属于理想体重。
第二种常用的是体重指数法(BMI),也就是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表示。BMI≥24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
第三种比较常用的是腰臀围法。糖尿病伴有的肥胖多为中心型肥胖,也叫腹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我国以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5厘米,或腰臀比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5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中心型肥胖者容易发生糖代谢和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及缺血性心脏病,所以严守腰围这道防线,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标准已经给大家了,我们现在应该已经知道自己的身材是否标准了。假如发现自己已经超重,就要通过适当减重来预防疾病了。
但是,关于减肥,很多人都有许多误解,尤其是年轻女性,认为身体越苗条越好。还有些人希望减肥速成,采取腹泻药快速减肥或饥饿减肥等,这种方法很不可取。成人体重指数(BMI)低于18.5,便会导致营养不良和抵抗能力下降,而且这一人群的总死亡率高于体重正常的人。所以,还是那句话,过犹不及,减肥不能着急,不能过分,更不能乱减。
人体肥胖或消瘦的原因复杂,至今仍然没有明确,我们只知道,它主要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但无论哪种原因,都是由于能量代谢不平衡造成的。我们拥有的遗传基因由先天决定,无法改变。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改变环境因素,如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所以,体重的控制,说到底最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自我管理。
关于减重的具体措施,目前社会上方法很多,如中西药物、针灸、节食、减肥餐甚至手术等等,效果不一。对于健康的肥胖人群,我一直并不提倡药物减肥,而是提倡节制饮食并且多运动。只要我们摄入的热量减少、消耗的热量增多,体重自然会慢慢减下来,而且是足够健康安全地减下来。
?
每日快步走1小时就可预防糖尿病
三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吃完饭以后我在公园里散步,碰到了一位老朋友,他告诉我,自己受人所托,想咨询一下是不是每天快速行走1个小时,就能够使患糖尿病的概率降低一半。我告诉他,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和我的临床经验,每天快速行走1个小时,确实是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概率的。
我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上看到过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内科医生发表的一项医学研究结果,结果明确表示,增加运动量能显著降低成年人罹患糖尿病的概率。道理其实很简单,高强度锻炼能更有效地减肥,并改善胰岛素敏感度。
所以,为了预防糖尿病,我建议大家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而且一周至少要拿出5天时间来。但据我了解,一般情况下,很多中青年人都会因为缺少时间、没有动力,无法坚持到底,不能达到这个基本目标,更别说快走1个小时了。
可是,假如你看了这个研究结果就会知道,一个人如果每天快步走大约1个小时,就可降低约五成的患糖尿病的危险。我想,那位咨询的朋友也应该是看到了这篇报道,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疑问。
而日本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与日本国内59家糖尿病专科医疗机构的联合调查,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他们以1700多名40~7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调查。
他们根据运动量将患者分为几组,并把他们的运动量与脑卒中、心肌梗塞等合并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其中,运动量最多的一组相当于每天以时速6公里的较快速度步行约70分钟,而最少的一组,除了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活动外,几乎不运动。
结果发现,运动量最多的那一组患者,因心肌梗塞等合并症而死亡的风险,是运动量最少的那一组的约47%,患脑卒中的风险只有后者的约57%。
其实,在我看来,运动的种类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在运动中消耗足够的热量。不过大家也一定要明白:运动量适可而止,太少起不到效果,太大又会适得其反。所以,坚持适度的运动,是一种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我们都知道,快速步行可以消耗大量的体能,减少体内脂肪的堆积,防止发生肥胖,增加自身的糖耐量以及胰岛素敏感性。同时,相对来说,步行也是一种最安全、简便,同时也是最容易坚持下来的运动,比如说,在你上下班的路途上,快速步行不仅可以降低自己患糖尿病的概率,还节能环保,何乐而不为?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快速行走切忌空腹,因为空腹运动会引起胰岛素下降,从而使血糖增加。同时,我们最好选择那些比较安静的自然环境,因为在所有的环境中,自然环境最适宜步行,大自然中不仅有丰富的氧气,而且也不像室内空气那样较难流通,是最适宜的运动环境。
很多人都喜欢在晚饭后运动。在这里我要提醒广大的读者,一定不要放下碗筷就支运动,一定要在饭后半个小时或者1个小时左右再运动,特别是老年人,一开始也不要快速步行1个小时,可以先从15分钟开始,做到有阶段、循序渐进,慢慢增加自己的运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到理想的运动效果。
生命在于运动,即使是健康人也需要运动,对于那些处于糖尿病边缘的人群来说,这句话的分量会更重,更有意义。不要再把所有闲暇时间都花在室内了,让运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你一定会收获更健康的身体。
?
瑜伽有益身心健康,还可预防糖尿病
瑜伽这项身心兼修的运动近年来风靡全球,备受推崇。随着瑜伽的普及,喜欢它的人越来越多,一些中老年人也逐步加入到练习瑜伽的行列中。据说练习瑜伽可以缓解压力,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有着非常非常多的好处。而且,在很多国家,瑜伽已经成为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消化不良等慢性疾病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于是,很多人会问我:“既然瑜伽可以辅助治疗糖尿病,那练习瑜伽能不能预防糖尿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