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位人品、胸怀、智慧、能力、学业、勤奋、节俭、生活很多方面都非常优秀的朋友,面临发展困难而有可能避长就短的时候,在回想自身有过类似经历的教训而辄有遗憾的时候,对于朋友的同类处境能无动于衷吗?不能!于是选择了无私的帮助。
后来被朋友问及:“你为什么这样帮我?”
猛听起来很感突然,仔细想想也属正常。感到突然的是,自己帮助朋友的无私竟然可能没有被朋友理解。觉得正常的是,后来明白了朋友发生疑惑的道理。
帮人不求回报的习惯,使得好心待人的时候,从不过多去想。但是,当这次被朋友问起时,才突然觉得这个问题是否需要仔细想想。而且,越想越觉得朋友的这个问题,应该问,值得问,问得好。也还觉得这个问题不仅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罗列如下。
处事,目的性愈强愈好(愈执著);处人,目的性愈强愈不好(愈卑鄙)。处事,目的性愈弱愈不好(愈盲目);处人,目的性愈弱愈好(愈高尚)。
处事主要是处利益(往往要讲道理);处人主要是处情感(到一定程度往往不讲道理)。
利益都有目的性。在目的性的前提下,有利就处,无利不处;利大多处,利小少处。付出的目的就是要有回报。利益关系可以转化为金钱关系,可以量化。利益关系必然要求对等关系。利益关系必然要用交换的方式。
情感多不表现为目的性。情感往往与利益无关。情感愈深,愈不讲利益,愈会无私,付出不讲价钱,帮助不求回报。情感不能量化。情感也往往不对等。感情不能交换。
处人的时候,可以没有目的性,但是不可没有原因。这种原因往往是对于相处对方的好感,认可。好感愈强愈认可,则情感愈强愈深厚。
在目的性比较强的社会现实下,对于处人时的目的性问题感觉更微妙。目的性愈强愈显得简单清楚,容易被人理解,也容易被认为是正常。反之,与人相处目的性愈弱,愈让人难以理解,让人担心,以为水深摸不透,甚至于被人误会,被认为是虚伪。
担心和误会也很正常。因为处人当中,真正的无目的是高尚,虚假的无目的是阴险。前是坦途,后为陷阱。人品好的人帮人是不求回报的;人品不好的人帮人是必须回报的,甚至是无休止的要回报。因此,任何正常的人,在接受帮助以前,都会对“到底是高尚还是阴险”的问题作出判断。
高尚与阴险的区分,关键是对于提供帮助者这个人的判断。这种判断又可分为:对提供帮助者帮助能力的判断,判断能帮什么的问题;对提供帮助者的人品的判断,判断敢不敢接受帮助的问题。能否接受帮助的关键还是提供帮助者的人品。人品好,能力不足,最差的情况是帮不了忙;人品不好的人却可以帮倒忙,或者当时帮了忙,却留下危机于潜在之中。所以,求助的时候,不管对于被求助者的能力判断不判断,对于其人品必须判断。
判断的风险。人品的判断不是一时一事可以确定,需要较长的时间,较多的事实。求助的时机往往等不及。所以,求助判断风险问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人品好与不好,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别人说了算。是别人的感觉。所以,多向周围的人了解,特别是向那些被公认人品比较好的人了解,有利于降低求助风险。
对于好人好心做好事,而往往出现“好人没好报”、“好人难做”的结果,也应该理解。这也有必然性的一面。一般地讲,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有原因。无目的的帮人,对于帮人者来说,原因就是无私而乐于助人。但是,如果要让人理解,别人必然要给其假设一个理由。如果假设的是一个正常的理由,那么帮人者可能被定为高尚。否则就被认为是阴险。无目的帮人者如被认为是阴险,就是“好人没好报”,必然产生“好人难做”之感。
无目的帮人,不仅不求物质回报,也不在乎别人的认可。一般来说,其为诚心待人的本能反应,对于感觉好的朋友对待更好,感觉最好的朋友也对待最好,也只是按照自己的良心和习惯去做。
在别人没有求助的情况下,主动地、无目的地帮助别人,这样的“无求而助”是最大的好心,但是,也最容易被误解。所以,才有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老子做马牛的说法。
看来“有求而应”是比较好的助人选择。
但是,即使在“好人没好报”、“好人难做”的环境下,对于没有坏心只会做好人的人来说,没有中间道路可供选择。在别人有求的时候会帮,在别人有需无求的时候也会帮,知道别人需要帮助,自己可以帮助而不帮别人的事情是做不来的。那么只能是:该帮就帮,只要自己愿意,别管他人感觉。
感情重,则投入大;情商低,则效果差。故不免伤害别人,也难免伤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