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围打的孤竹国知道打不过齐燕联军,想要和姜小白谈判。姜小白此次率大军过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彻底解决中原诸侯国北部边境的后患。在这样的决心指导下,谈判自然是谈不拢的。
谈不扰接着打,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永恒的定律。
孤竹国打不过姜小白只得玩起诈降的把戏,派出一名将军(不知名)率部投降,并献上了山戎王密卢的首级做投名状,降将告诉姜小白孤竹国的国君因为惧怕姜小白弃国而逃了,孤竹国的人民早就忍受不了自己的国君和山戎与大周为敌的政策,欢迎姜小白进城,愿意接受齐国的领导。
这番话说中了姜小白的心坎,正合他此次攻打孤竹国的心意,决定率军攻占孤竹国的国都。
那会没有导航设备,想去陌生的地方而不迷路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找当地人做向导,而降将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毕竟人家是提拎着山戎王的脑袋当投名状来的,这样的投降方式相对被怀疑的程度就降了好许,所以中国古代做卧底的规则基本上都是提拎着一个人头当投名状的,方便卧底,能让审查的方式少许多程序。
降将做为齐燕军的向导引领着姜小白向孤竹国的腹地进发,一路上果然是没有什么抵抗长驱直入,看来降将说的并不是虚言。在这样的情景下姜小白放松了警惕,不知不觉中齐军被引入了沙漠地域,待醒悟过来,降将已经不知所踪了。
不用说中了孤竹国诈降的计谋了。
此刻,一望无际的沙漠,时不时刮上一阵沙尘暴,飞沙走石,齐军顿时乱了阵角。春秋时的中原地区可是风调雨顺,沃土富饶,沙尘暴还吹不进大周国。齐军那里遇过这种恶劣天气。到了夜晚,寒风凌厉,士兵个个冻的瑟缩着脑袋。
姜小白心里大大地骂敌人狡猾狡猾的,自己上当了。纵是春秋第一霸主遇上这样的状况也是心急心烦的,忙召集管仲、隰朋开会商讨对策。如不尽早脱离困境,大队的兵马在沙漠里只饮水一项问题足以让齐军覆灭。
管仲想出了方法:大王,臣听说老马识路,燕国的马很多来自漠北,还有我们缴获的山戎的马匹,不妨让马在前面带路,也许就走出沙漠了。
没有办法的办法有时还就是有用的办法。
果然,凭着引路的马,姜小白走出了沙漠困境,也就因为管仲想到利用马识路途的本领突围沙漠,中国从此多了一个成语:老马识途。
却说孤竹国的国王用诈降计引诱姜小白进了沙漠,并以为姜小白死定了,趁着燕国空虚就势攻击燕国与齐国边境的无棣城。正当孤竹国国王为攻占无棣城开庆功会狂欢时,姜小白率大军包围了无棣城。
姜小白的怒火全部扑向无棣城里的孤竹国军队,一阵酣畅淋漓的痛殴,孤竹国全军覆灭,孤竹国君乱刀砍死。
姜小白掉头挥师,一路往北,彻底灭了孤竹国残存势力,并顺带着把孤竹国盟国令支国也灭了,这一仗姜小白扩拓疆土500平方公里。令各诸侯吃惊的是姜小白并没有将扩拓的土地据为己有,而是发挥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将土地悉数给了燕国,作为山戎等国侵掳燕国的赔偿金,补助给了燕国。
真是豪迈的大手笔!
各诸侯国见姜小白如此豪迈的义举,相信了他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囗号不是玩虚的,纷纷放弃诚见,拜在姜小白齐桓公手下,表示跟着姜大哥混了。
之后期间,北方安定了,最大的敌人是强盛的楚国。
楚国打郑国(这会的郑国早不是小霸郑庄公时期的郑国了),姜小白率各诸侯国抗楚救郑。姜小白亲率大军压境楚国边境,对付崛起的南方国家楚国。
此时的楚国国力强劲,但看到姜小白率大兵压境,也不敢冒然开战,两军军力对峙整整半年。楚国迫于压力收敛起北进的野心,同齐国签订同盟协议,南北两军对峙的局面体面地收场。
悬在中原诸侯国头上两把刀因为中原出了个姜小白,被化解了,团结和平景象暂时出现在中原大地。
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会盟”会议上,中原各诸侯国正式签署协议,拥戴姜小白为中原诸侯国的盟主。
春秋第一霸主姜小白因为有了历史上最了不起的管仲等人的辅佐,通过自己努力,彻底成就了霸业,青史留名。
圣人孙子评价道:齐桓公正而不诡,晋文公诡而不正。
曹操《短歌行》: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青史留名的霸主却以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死去,实在是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