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仅乾隆朝就有: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胡中藻诗狱起,四月结案,被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段昌绪以藏吴三桂檄文加圈详赞狱被诛。同月,彭家屏因藏明末野史,又有意焚毁灭迹,使他同其子皆处斩监候,家产籍没。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十月,王锡侯字贯狱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尹嘉铨文字狱起,旋被处绞。而在此前,在雍正朝,文字狱更甚。雍正五年(1727年)五月,査嗣庭案结,时已死,戮尸,其兄、侄等被流放。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吕留良案起。最奇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徐述夔诗狱起,十一月案结,本人戮尸,其孙徐食田、徐食书处斩监候。徐述夔,浙江人,康熙举人,著《一柱楼》诗,乾隆以为其中有讥刺语,故遭此祸。在这当中,和珅更能网罗罪状,制造株连。硬说,案起这年,正是王尔烈任江南乡试主考官这年,亦应同案追办。亏着乾隆了解王尔烈,未有形成冤狱,未能担当莫须有罪名。然而,此事遗下的隐患,直至王尔烈逝去,又曾风声再起,此处就不一一累述之。
那是在乾隆四十三年(1788年),王尔烈外放江南,任戊戌科乡试主考,取江西大庾戴衢亨事。论其才,王尔烈曾说,是科状元非戴衢亨莫属。果然这年秋闱,以殿试第一名告捷。于是身为文华殿大学士的和珅,便有了把柄,硬说王尔烈有弊,私通关节,欲以查办。也是由于乾隆挡着,再加上其父戴第元、叔戴均元、兄戴心亨,皆为当朝翰林,素有“江西四戴”、“大庾四戴”之誉,声名甚重,和珅阴谋才未得逞。戴衢亨非但没有遭到阻止,反而步步晋升。取中状元后,授翰林编修,命值军机。此后,累官典试湖北、江南、湖南乡试,督属山西、广东学政,历迁会讲、侍讲学士,军机行走,加三品卿衔。随即,又是礼部侍郎、兵部尚书,兼顺天府尹,直至成协办大学士,兼值南书房,并翰林院掌院学士,晋太子太傅。这些,不能不说,有王尔烈品端学正影响之结果。然而,待戴衢亨殿试出任主考阅卷,欲引洪莹为进士第一时,又遭花杰诬陷。花杰本是位给事中,但却能奏章弹劾戴衢亨营私舞弊,结帮拉伙,累及洪莹,说策试试卷,纯属伪造。因此,使得朝廷特派满洲军机章京传供,将洪莹由福园门带至皇上读书的上书房,命二阿哥监看。随即,令其默写试策。经核对,与原卷相符。帝称乃真才实学,赏纱二件,至此才真相大白。此事,已是和珅被赐死后近十年事了。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事?皆为和珅所安排下的党羽,尚未除尽。当年,和珅遭到灭顶之祸时,王尔烈及群臣,便奏章嘉庆严查。然而,嘉庆竟是草草收场,未予详办。当时,曾身为嘉庆的老师王尔烈,亦只好长叹一声了之。而今那些尚在世间的老臣,都为王尔烈的忠耿,以及眼明心亮,连连叹服。然而为时已晚了。洪莹,字宾华,号铃庵,安徽歙县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己巳恩科会试,内阁大学士费淳、礼部尚书王懿修、吏部侍郎英和、内阁学士贵庆任考官,题“君子喻于”、“思知人不至知天”、“得天下有”诸句为论。是科会元浙江钱塘孙传纶,殿试拔洪莹为第一,授翰林编修。其父洪榜,字汝登,一字初堂,乾隆举人,官中书,粹于经学,著述甚多,皆未卒业。因急虑,病中举所著,悉火焚之,刊行者唯《新安大好纪丽》一书。洪莹宗其父,淡静于仕,对五经各有撰述,传播于世。
王尔烈平生好讲状元。
其实,自隋唐以来,历朝历代,对于考进士,当翰林,中状元,都非常看重。朝廷视其为国家兴瑞发端,民间视其为盛世富贵荣华。因此,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武城即今河北清河人孙伏加,自天下开科以来,中了第一位状元。到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恬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直隶肃宁人,即今河北肃宁,天下开科以来,最后一名状元。其间,亦包括未有统一立朝的在野的太平天国,江苏南京人傅善祥,于太平天国元年,即1851年辛亥科,中女状元,都有列名。更值得一说的是,太平天国是科主考官,竟是巾帼女儿洪宣娇,乃洪秀全的胞妹,其考题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上述这些状元,专门有典籍记载。即便是进士,在北京国子监,都有进士题名碑题名。笔者曾到过那里,一一看过。发现共和国当代领导人沈钧儒,在进士题名碑上都有名。当然,这些进士题名碑,并非为全貌,只有198块。其中,元代皇庆元年(1312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间存有3块,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间存有77块,清代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间存有118块。有人要问,为什么元代只有三块呢?原来,明代进士题名碑,往往将元代进士题名碑,其上面的刻名磨去,然后再刻上当代进士题名,因而变得少了。物以稀为贵,这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已被视为珍宝了。关于状元,不仅朝廷这样重视,即便到了孔庙,都会发现,那里设有棂星门、状元桥,以及泮池等,都是供状元专门走的地方。文庙中,还建有魁星楼、文昌庙,那是盼着上天文曲星降临,盼望真的能出现个大魁天下的状元郎来。不仅朝廷,不仅孔庙,如此重视,就是民间,也多有状元的期盼和赞语。如,民间绣工女红,其绣花枕头,枕头顶子,幔帐套穗,就绣有“状元及第”、“连中三元”、“独占鳌头”、“大魁天下”等字样。
王尔烈说状元,好说贫苦家庭出身的状元。
他说,蔡以台,字季实,号兰圃,清浙江嘉善人。少年家贫,徒空四壁。但又极为孝顺。为供养老母,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把发妻卖给一财主家。妻子不忍离去,到得财主家,也是泪水洗面。财主见此,问曰:“到我家来,吃穿不愁,何必伤心?”蔡妻将自家窘境,如实述之,然后恳求道:“请把我改为一般佣人使唤吧。”财主感其忠耿,甚是怜悯,便安排她为灶房厨工,执火烧饭。一日,欣临春节,财主召了一个会写对联的书生,来到斋室。书生恰好与妻相逢。原来这个书生就是蔡以台。二人相见,不禁失声痛哭。财主见此情形,经过盘问,知其内故,很为同情,便放她同蔡回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科廷试,时任刑部尚书刘统勋,礼部侍郎介福、余德瑛任考官。题“藏文仲其”、“在上任不”、“一箪食一至加焉”。蔡以台以会试、殿试,连捷会元、状元,授翰林编修。屡典文衡,多取寒士。激励寒士时,常现身说法,奋发向上,颇不以自身寒楚为讳。
王尔烈说,蔡以台乃真士也。
他说,吕蒙正,字圣功,或作望功,宋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三年,即978年丁丑科,太宗赵炅即赵光义年间,为进士第一,后官至相国。岂知,他青少年时期,竟是个讨饭郎。相传,在他讨饭期间,曾遇上这样两件事。其一,一年端午节那天,吕蒙正照样拿起破瓢,走出窑门,沿街乞讨。这时,他的夫人刘月娥,想到今天是节日,家里没有什么了,便到河边,掐根菖蒲,横在清水碗上,放于门口,以为讨个吉利。她也是个识字人。待将碗放好后,便用烧成炭的柴枝代笔,在寒窑墙壁,题写一诗,道:
命薄佳人配穷夫,今日端午件件无。
时节岂能空让过?也将白水敬菖蒲。
写毕,她微微一笑,便捡起篮子,挖野菜去了。
正在这时,吕蒙正讨饭回来,见墙壁上有题诗,便拾起地上扔掉的焦柴枝,随即和了一首,道:
看罢娘子所题诗,今日端阳岂不知。
贫贱有朝能富贵,如此佳节何挂齿!
从此,吕蒙正更加发奋读书。后来高中状元,成了太子御师,封许国公,大富大贵。但他仍不忘本,常常反思,一日三省。
一年寒冬腊月,吕蒙正身穿狐裘貂袍,端坐八抬大轿,出门办事。可是轿夫迟迟不起轿。他问为何?轿夫让他试试外面天气。吕蒙正将一手指,探在轿帘外面,没想手指已发紫,回家便病了。
御医叩诊,说他患了“一指伤寒”病,吕蒙正以为惊异。心想,怎么会有这种病症!他又想,当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沿门乞讨,怎么未能凉出病来,如今仅露一指,安会就得寒症!他想不出原因,顺口吟了一诗,曰:
曾记当年困寒窑,敢冒雪剑并风刀。
如今吃穿不用想,何能伸指病难熬。
这时,其寒门发妻刘月娥听了,步其韵,也和上一诗,以为作答,云:
实非鲜花郊外草,鲜花自比野花娇。
贫贱不移人至宝,富贵无淫品格高。
吕蒙正听了,很有触动,知道这是自己娇生所致。他一着急,竟出了一身透汗,结果病全好了。
从此,他更加体恤民情。粗茶淡饭,大布着装,成一代名相,廉吏清官。
吕蒙正的故事,曾被编入坊肆小唱,作为书帽,这样唱道:
张良韩信朱买臣,打鸟王子杜存根。走马登山汉刘秀,蒙正赶斋学苏秦。……
王尔烈听了,不以小唱为卑,也曾将这个小唱,传唱给家人。人说,堂堂的一个翰林郎,一位传胪公,怎么能唱这些乡曲俚谣?他随即以吕蒙正、刘月娥夫妇原韵,和诗作答道:
俚曲乡谣大雅雕,听来是处蕴民膏。
诗经熟读三千岁,本色无移品亦骄。
吕蒙正心胸开阔,气量宽宏,也感染着王尔烈。
吕蒙正在朝当参政,即副宰相时,有一个官员,竟瞧不起他,向身边的另一个高官,边掣肘,边说道:“一个乡下人,一个住过寒窑,沿街乞讨的人,怎么能够当参政呢?”
这话,被吕蒙正听到了,他跟没听着一样,若无其事。当时,在一旁的几位大臣,都很气愤,要弄清楚那个小看人的朝臣是谁。吕蒙正听了,却说:“不用了,如果知道他是谁,会一辈子也忘不掉,不如不知为好。”后来,吕蒙正当上了正宰相,并被封为许国公,高高地居于那人之上。他呢,却总不提及那事。
王尔烈说:
笑话人者不如人,随着屁股撵上人。
待到回头再一看,原为耻辱乃自身。
其实,吕蒙正的品格阅历,学习勤勉,盖来自于他发妻刘月娥的影响。刘月娥从不嫌弃吕蒙正穷。一次,吕蒙正乞讨,只讨到一只南瓜。然后,待他去河边冲洗时,又落水了,没再浮起。他以为沮丧,闷闷不乐,便回到家中了。刘月娥见势,笑脸相问。当她知道详情后,亲切地说道:“南瓜落水,都有浮不起来的时候;人求考试,也有不第的境遇,何必愁苦!”吕蒙正听了,知道这是妻子在鼓励自己,要大器晚成,不要计较眼前。于是,他在墙壁上,用柴炭写诗道:
南瓜随水一程漂,吾苦读书走几遭。
日落自逢东上时,人穷莫把亲戚瞧。
这事也是出在宋朝。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山东渤海人胡旦,中了状元,累迁右拾遗,直史馆。由于他直言敢谏,敢触时政,表明利弊,遂晋升为秘书监。他很喜欢读书,常废寝忘食。后来导致双目失明。然而,他仍然没有停止学识的探讨。他曾雇佣他人,听诵经史,著书百卷。
王尔烈说状元,好说真才实学的状元。他说——
裴枢,字怀中。父耀卿,唐山西闻喜人。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765年)甲辰科状元。正当他准备赴京应进士考试时,已被任命为主考官的姨夫蔡邕获知,特地找上门来,说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本次应试,我一定让你荣登榜首,独占鳌头。”不料,裴枢却说道:“贺姨夫荣任主考官,不过,我决不去参加本科考试。”姨夫问:“为什么?”他答曰:“正因你是我姨夫。”他父母也责怪,说他不知好歹,不识抬举。他仍坚定地说:“我要自抬自举,自己争出一名状元来。”于是,他没有参加是科考试,到了翌年下科考试,他仍大魁天下。
他说——
李固言,字仲枢,祖李并,父李现,唐河北赵郡人。唐宪宗李纯元和七年(812年),癸巳科状元。在此上一年,他进京师,做考试准备,寄居在表兄柳氏家中。那时,似乎有个不成文的条例,即临考前,考生往往都要向社会名流,特别是朝中重臣,尤其是那些能担当主考官的人,投递名刺,即名片,也叫帖子,或试作诗文,以疏通关节,让人能够了解。固言因离京城远,又首次来京,没有熟人,便恳求表兄相陪。
这个表兄,很好开玩笑。随即,便在他的帽沿后,悄悄地贴上一个纸条,上面写道:“此帽若房,房上无梁,如果出贷,燕子彷徨。”固言不觉,照样在大街上行走。行人见了,都以为笑场。
当时,有个叫许孟容的朝官,在别人眼里很不为重。固言的表兄,也没有更广泛的交际,便信手投给了他。许孟容,仅任右常待,没有能力引荐他,却把他的名字,记在心里了。为什么能把他的名字记住呢?固言表兄贴的那个纸条,尚在帽沿上。许孟容看到了,知道他是个实诚人,遭人戏弄了。没想,到了第二年开考时,朝廷竟派许孟容为主考官。于是,李固言大魁天下。
他说——
秦大士,字鲁一,又字涧泉,晩号秋田老人,清江苏清江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状元。他未第前,以卖字为生,精篆隶行草。前来求书者,络绎不绝。有个富人,多出他人几倍的钱,前来买字。他不肯收多余的钱,当场退回。时人见其有志,赞叹不已。又有一人,是他亲戚,见他卖字,说道:“不好好读书,只求眼前小利,何能成为大器。”他闻之后,自此拒绝卖字,闭门读书,终中魁元。他家临淮水,他的秦淮诗中,有云:“淮水而今始姓秦”句,一时脍炙人口,传遍天下。
庄培因,字本淳。父南村。清江苏阳湖人。他与兄存与,字方耕,少年同负盛名。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存与获一甲二名,成榜眼,乡人争夸。而培因却不以为然,赋诗云:“他年令弟魁天下,始信人间有宋祁。”宋庠、宋祁二兄弟,宋湖北安陆人。宋仁宗赵祯天圣二年(1024年)甲子科,同举进士,章献太后见了,以为不易以弟先于兄,而擢兄宋庠为进士第一,置宋祁为进士第三。培因以二宋激励自己。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内阁大学士钱维城任考官,培因大魁天下,成进士第一。此后,朝廷盛典大祭,诏告天地宗庙,恭奉山川百神,接待外臣使节,所用之典章祭文,诗词歌赋,几欲都出自他手。庄培因兄弟双双成鼎甲,一时闻名天下。
王尔烈说状元,好说勇于荐人的人。
他说——
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二年(796年)丙子科,礼部侍郎吕谓任主考官。甘肃举子李程落榜。待李程昏昏沉沉、踉踉跄跄步出考场时,恰逢省亲归来的员外郎杨于陵。杨于陵素知李程的才华,便要来李程抄写的并装入靴筒中的赋卷。杨于陵看过赋卷,同情加慷慨,说道:“此赋不要说中进士,就是考个状元也绰绰有余。”于是,他便去找主考官。主考官调来试卷,让杨于陵过目。他在诸多试卷中,发现一卷与李程抄留下的试卷相一,但是没有署名。原来,李程的誊抄试卷,忘了写名。但是,杨于陵不好直指主考官阅卷不细,只拐弯抹角地说道:“我阅过这份试卷,发现有个人的草稿,与试卷一样。”主考官说:“怎么会有这事?”杨于陵反问道:“若有咋办?”主考官道:“要是这样,我一定取他为状元。”于是,杨于陵道:“看来主考,是不甘心遗贤了。”说着,杨于陵拿出李程草卷。经主考官核对,一字不差,于是李程魁元天下。李程,字表臣,父骕伯,皆为陕南俊拔之士,汉中名流,诗坛巨子,陇西名士。
其实,杨于陵,亦是状元出身。他乃浙西人,十九岁中进士第一,二十岁夺博学鸿词榜首,两度魁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