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思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人生充满精彩,渴望有一个完整的人生,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时时会上演一些让人无法预料的事情。不断前行的人生,充满了情感的失意、事业的挫折、生活的艰难、机会的渺茫 ……唯有顶着凛冽的寒风,倔强并执着地选择坚强,付出百倍于他人的努力,才有机会在人们的羡慕中,伴着鲜花和掌声登上成功的奖台。而我们依然守候着的,那份已经飘逝的牵挂,更多的时候,也 只是为纪念曾经拥有的快乐。所以,要时时地鼓起希望,燃烧起勇气,努力地面对生活,让自己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微笑着脚踏实地走下去……
人生的完整性,在于有成功也有遗憾,有笑声也有痛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经历的那些悲痛、苦难、辛酸,才造就了人们不屈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人生也因那些灰色的记忆而更显生命的宝贵。 因此,作为一个坚强的智者,就应该懂得在现实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缺陷,勇敢地丢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坚强地承受人生的苦难。俗话说,“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失败是成功之母”,古圣先贤们, 无一不是在生活的苦难中培养了自己坚强的品格、坚韧的毅力、执着的精神,最终赢得了功名,建立了伟业。佛教也有类似的说法,如“道在日常生活中”,《坛经》中也说“行住坐卧皆是道潮,要求 人们要把生活的磨难当做是修道的资粮,戒除贪、嗔、痴三毒,获取身心的解脱,进而进入极乐西方。
这样,如果想获得快乐的人生,每个人就必须要做到人生的收支平衡。只想获得而不想付出的人生不可能会有幸福;只想听到赞美、奉承而不愿接受批评的人也永远活在虚构的人生之中。一个有智慧的 人,懂得在艰难的逆境中寻找新的出路;懂得在他人的批评中获得成长的秘诀;懂得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懂得通过困难的磨砺,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所以,让我们赶快放下吧。人生的完整性在于懂得放下。放下一切我执、我慢,学习惭愧,学习虚心,学习谦卑,学习自省,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做一个生活的“傻子”。俗语 说“傻人有傻福”,因为只有“傻人”才会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傻人”真正肯听话、肯放下!而一般人自以为聪明,样样都要争,他们把功名利禄当成了人生的境界,认为功名愈大、利禄愈厚,人生 也就愈美妙滋润。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 诈、争斗。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没法自在与逍遥。正所谓“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人生的完整性还在于有舍也有得。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既然有了选择,那就必然有“得”有“舍”,舍得是人生的艺术,包含着审时度势的大智大慧,当断则断的大勇大谋。从某种意义上 讲,人生既是“舍得”的过程,也是“舍得”的结果。如壁虎在危险的时候,果断地抛弃自己的尾巴,所以保全了自己弱小的生命;田忌与齐王赛马,舍弃了对“战无不胜”的追逐,获得了全局的胜利 ;苏轼仕途坎坷,舍弃了名利和荣华,获得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你要去打听,那不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没有必要读的书,你要去读它,阿赖耶里头落印象,你怎么会清净自在?清净心是觉心!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都要保持清 净心,修道才会成就。
没有必要认识的人,最好不要认识!如果你喜欢热闹,喜欢交际应酬,你的道业决定不能成就。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你要去攀缘,记他的名字、记他的电话,那不叫自找麻烦?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这是帮助我们保持清净心的好方法。不需要认识的人,你不去认识,你的是非就减少了;世间拉拉杂杂的事情,你不放在心上,你的心就清净了。你的心清净, 你读诵闻法,容易开悟、容易成就。
──净空法师《净空法师开示》
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是,要说得有意义则不简单。例如:解决他人烦恼,彼此沟通了解,引导他人学佛……等等,如果只是在制造是非,则自己与他人,常常都会两败俱伤。
常常听到别人说“××人很坏、很差劲。”等的评论。如果,我们没有与当事人相处过,也并不了解他的做人,如此,听一听也就算了,千万不要再二度宣传,因为,人往往透过主观来评断人、事、物 ,难免与事实是有所差距的。
而一般学佛的人,常会犯的一种毛病,那就是到一个道场参访,如果看到不好的现象,常喜欢妄加批评,而忘了自己是为了修行以及听闻佛法,才来亲近道常
所以,高雄文殊讲堂的四大根本戒规就是: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打妄语。全部跟我们的这张嘴有关。
说话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如果我们将说话视为一种“享受”,不想负责任,最后很可能因为话太多而伤害了自己。
有时候会听到一些人告诉我:“××人不好。”
我只是随便听听,如果真的听进去了,又依据他的话加以二次诽谤,那不就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了吗?
所以,我常劝这些讲别人的人:“修行人不该谈论他人是非。”但是,一般说人是非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辩解道:“他真的就是这样!不是我在说他的是非。”
“薄薄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
谈论是非,只会蒙蔽自己的心性,障碍解脱之道,谈是非时,内心呈现的是纷扰的情况、不安的状态。而且,“说人者人恒说之”,若不谨言慎行,可以预见的,这个人将永难挣脱是非的困扰了。
——慧律法师《慧律法语》
乐与苦皆由自心所造
回顾自己的生命,从经验中了解到,乐与苦端赖于自己的心,自己的诠释,并非源自外物或他人。所有的乐,与所有的苦,皆由自己所造,由自心所衍生。
苦与乐全依自己的心,例如,若心随嗔念,则会感受到痛苦。若心持慈、悲和忍辱,则会感受到安乐。人类的痛苦和快乐,其实是平日如何维系自心的结果。很明显的,快乐和痛苦,并非其他众生,或 所谓的神佛所造成的。唯有自己才是快乐和痛苦的造作者。
乐与苦都是空性的化现。
一旦认识苦的好处,就会称它们为好的,视它们为好的,会使自己高兴。这种快乐,全倚仗自己对问题好处的认知,及将之确定为好。于是这样思维:“这不是问题。我不苦,我很快乐。”这快乐源于 自己的心,无自性的快乐。那看似有自性的快乐,其实是空的,它的存在全凭自己的感受,及如何将之命名而定。因此,快乐是空性的示现。
苦也是如此,不思维问题的好处,而只觉得它们是干扰时,会视它们为真正的难题。对此特别的感觉你会将之命名为“这是问题”。于是你所命名的那种感觉就出现了。如果你称之为难题,于是它就成 了你的难题了。既然问题只不过是名言假立,即使它看似独立存在的,但它完全是空的。由此,可以明了为什么苦也是空性的示现了。
在审视或思维“我”时,这看似自性存在的“我”,其实是藉着假名的“我”。因妄执四大(地、水、火、风)和合的“我”,所以认为它是真实存在。如果没有四大,“我”这个名言假立的基础也就不 复存在,即使这假名“我”的心仍存在。一旦这心不存在,纵然四大皆在,“我”也早就不存在了。
可以明了的是,四大之名相,是心以名言假立为“我”。而这四大的各种不同的活动,只不过由思维将之命名为“我正在坐”、“我正在聆听教诲”、“我正在禅坐。”心只不过是依四大而假立“我” 正在坐、听及禅坐。事实上,这个看似存在且做各种行为的“我”,只不过由妄分别心藉上四大方假立的,仅只如此而己。“我”的存在就只是这样。事实上,“我”,只不过由妄分别心依四大假立的 而已。
纵使“我”只是由妄分别心所命名的,但它却看似有自性地存在。这看似有自性存在的“我”,不只因为它是由心依四大基础而假立的名言而已,其实是完全空的。“我”只不过名言所假立的。纵然它 看似自性存在,但完全是空的,只不过是幻觉而已。“我”之中,毫无自性的成分,只是依四大而假立的名言而已。
这空无却又看似独立存在的我,其自性其实是空的。“我”只不过在四大上,从事各种活动,历经轮回,藉以修持佛法成就正觉而已,只不过是妄分别心依四大而假立的罢了。至此,可以很清楚的了解 ,所有以其他方式,使我看似存在的,也完全是幻觉。除了假名外,任何以其他方式存在的我,都是应当破除的。
无论如何思维,总之一切事物的自性都是空的。因此,就这一点,没有为之起贪恋及恼怒的必要。应该完全弃绝烦恼才是(烦恼即贪嗔痴三毒)。
——堪忍尊者《智慧的能量》
有位少妇与婆婆小姑不睦,日积月累遂抑郁成疾,浑身疼痛,夜不安枕。中西医皆束手无策,乃恳求王凤仪善人解救。王善人诊脉结果并无异状,即问生病原因?少妇满腹苦水,平时无处可诉,现有人 询问,即将积历已久的怨气全盘吐出。善人细心倾听后,告诉她明日再来。次日,善人说:“欲治好病,必须充分合作。”少妇答应了,王善人继续说,“你只是心病,还要心药医。只要实践两句话: ‘找别人好处,认自己不是。’”且又教她如何自我反省,并向婆婆小姑承认自己不对。少妇起初犹豫不肯,但久病求好心切,加上王善人谆谆劝导,终于回去向婆婆小姑表示歉意;婆婆小姑接受致歉 ,欢喜之余也回报予慈祥的态度来待她。少妇经过自我反省并尽量找他人优点,婆媳、姑嫂和睦了,心情也日渐开朗。未花一文钱,未吃一粒药,多年毛病竟霍然痊愈。
原来的悲观、怨尤的阴气,因为心念的移转而立刻换成了乐观、感恩、谦虚的阳气。我们因心理而引出的病痛,只要设法改变观念,即可不药而愈。所谓:“欲治病,先当治心。心邪邪至,心正邪灭。 ”根据物理学法则,人的思维起念会立即散播至大气中,引起一连串的振动,给虚空天地带来相对的影响。若是自私、怨恨的恶念,即起污染、纷争、灾难的闷气。倘若仁慈、喜悦的善念,则产生祥和 、吉利、安乐,自他两利的温暖气氛。
——果真法师《果真法师开示》
知足知不足
“知足”并不等于放弃生存的权利
也不等于放弃工作的责任
更不等于放弃努力进步的机会
而是顺应自然、适应社会
因应所处的环境
──圣严法师《是非要温柔》
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有多少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穷尽一生的心力追求幸福,换来的却只是白发苍苍和一声声的唏嘘,这都是因为 他们不明白幸福的真谛。
虽然财富、健康、名位、权势都是一般人所喜爱的,但这些并不等于幸福。幸福的真谛应该是“平安就是福”,能不能够平安?虽然和外在环境有关系,但是决定性的关键,还是在于主观的自我心态, 如果自己的心态能平安、知足,就是幸福;如果不知足,要获得幸福就很难。
真正的知足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没有也知足”,这是平安常乐的基本条件。不过“多也知足”还容易理解,“少也知足”和“没有也知足”就很难体会了。一般人大概会觉得纳闷:东西都不够用 了,要怎么知足呢?更何况当什么都没有时,讲知足不是很奇怪吗?
其实东西多不一定就能满足,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绝对的多,所有的“多”都是透过相对、比较而来的。而且即使真的拥有很多,既不可能永恒不变,也不可能永远维持正面的成长。所以 ,当“有”的时候就应该知足,至于“少”或“没有”也是一样,因为“少”或“没有”都可能是“有”的开始。
因此无论将来“有”或“没有”,都一样要努力,不要和别人比较、不要和过去比较、也不要和未来比较。只要活着,就要凭自己的心力来做事,如果做错了事,就要懂得忏悔、反省;如果做得不够好 ,就要继续努力把它做好、力求完美,以求不愧于天、地及自己的良心,这就叫做“知足”。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开示》
佛经里有一段譬喻──
一位年轻人在岸边看到水中有一块闪闪发亮的金块,他看了很高兴,赶快跳进水里去捞龋但是,任凭他怎么捞都捞不到;精疲力竭、全身既湿又脏的他只好上岸休息,没想到在水波平静之后,金块又显 现了。
他想:“水中的金块到底在哪里呢?我明明看到了,为什么捞不到呢?”于是他又跳下去捞,还是徒劳无功,他实在很不甘心!
这时,父亲出来找他,看到儿子全身湿淋淋又脏兮兮的,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子回答:“我明明看到水中有金块,但是不管怎么捞都捞不到。”
父亲看看平静的水面,再抬头望着树,说:“你看,金块不是在水中,而是在树上。”
这则故事是在譬喻凡夫总是为名利、空幻的东西奔波、辛劳,而这一切都只在一念心。
有的人是因为“人生很苦,要赶快找到解脱的方法”或“我要求神通”所以才修行,但是修行若没有正思、正见、正念、正业,路就会走偏。所以,学佛就是要了解道理,了解人间空幻犹如水中的金块 一样。
我们要常保知足的心,对人、事、物善解、包容、感恩,如此才能圆融、圆满,才不会一直想要争平等。
世间难有平等,幸福的人生一切从心起,要时时多用心啊!
──证严法师《知足才是真公平》
傻人有傻福
我们修念佛法门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是带业往生。烦恼一品也没有破,下下品往生或者是中下品往生,到那个地方去,我们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圆证三不退的菩萨。这个话谁相信?没 有人相信,所以念佛法门叫难信之法。难信不是讲我们这些人,声闻、缘觉、菩萨都不相信,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他们修了多生多劫,辛辛苦苦在修,修到那个阶位,没听说这个事情。
这个法门最重要的是要生信心,不能生疑惑;有疑惑就是障碍,有疑惑就是罪业!我们这些人糊里糊涂的就成功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比他高明,这是叫“糊涂有糊涂福”。世间人讲“傻人有傻福”, 我们都是傻人,遇到阿弥陀佛,真有傻福!有傻福的人,真正懂得感恩、懂得忏悔。
有人说他感恩的心发不起来,忏悔的心发不起来,我肯定地说,他这个人不知道什么叫恩?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忏悔?他看到别人都搞名闻利养,他也去搞,整个社会是这样,他认为那是正常的,如果不 要名闻利养,他认为是傻瓜一个。
诸位要晓得,谚语所谓“傻人有傻福”,这个傻人将来他做佛了。聪明人怎么呢?聪明人都堕三途去了。还是傻瓜好!傻瓜是佛菩萨,聪明人是凡夫,我们要搞清楚!可见得世间人认为傻,实际上不傻 ,他自己才傻!
聪明人很会欺负人,聪明人很会作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罪”,《地藏经》上讲的。傻瓜不会做这个事情,愚痴人不会做这个事情,这都是聪明人做的,这个我们要知道。
什么人与人无争?什么人于世无求?傻人。傻人真正肯听话、肯放下!俗话说:“傻人有傻福。”真的,傻福在极乐世界!“傻人有傻福”,阿弥陀佛接引他到西方去了!一般人自以为聪明的,样样都 要争,最后都争到三途去了!所以一定要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