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村工作队注重调动和发挥白岩坪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事的能力,使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工作队配合村委修订完善村级财务管理、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议事恳谈、村民代表会议、党(村)务公开、党员学习教育等多项规章制度,经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后统一规格悬挂上墙,使村干部与村民更加贴近,增强了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在“尊民意、顺民意、称民心”的氛围里,征地、拆迁及补偿等以往难缠的问题,在相互理解中迎刃而解。村民们通过参与议事恳谈会、代表会、村干部会、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极大地激发出主人翁意识。在建设新农村中,全村干部群众携手同心,集思广益,共同商讨新农村建设方案,积极建言献策,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民主管理水平。同时积极构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共青团、妇联、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相互配合的新型乡村治理机制模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管理民主、安定有序的浓厚氛围。
自从白岩坪村被省民宗委列为帮扶对象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联系点后,省民宗委的各位领导不断深入白岩坪村检查摸底,具体指导。历届驻村工作队怀着对老区人民的一片真情厚意,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和白岩坪广大的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恪尽职守,为白岩坪人民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
下面是一份送温暖活动中最普通的清单,上面写着:1。为十户困难户分别送去两包化肥;2。组织村干部和优秀青年到民族示范村和省民宗委开展学习和联谊交流;3。帮扶5万元,用于村里三条断头路维修;4。帮扶资金50万元,用于民族旅游创业园建设;5。帮扶资金50万元,用于解决2008年民居改造遗留问题;6。帮扶资金8万元,用于4个高标准“农家乐”建设。在省民宗委农村工作队来白岩坪的近十年时间里,这样的事例很多。
在省农村工作队无尽的关怀和无私的奉献中,白岩坪变了,生活变富裕了,环境变美了,人也变得有信心了。
是新农村建设谱写了白岩坪历史的新篇章,圆了白岩坪人的脱贫致富梦。
三
有人说过,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中国农村大趋势就是中国命运大趋势。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农业兴国的希望。
白岩坪村“两委”一班人,正是沐浴着时代的春风,抓住民族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用“打基础、促发展、强后劲、抓长远”的战略思想作指导,引导农民“站在田头看市场,瞄准市场巧种田”,立足自己的资源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开创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富村的希望之路。那么,他们的具体做法又是怎样的呢?
1。培育合适的支柱产业
怎么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引导农民加入到生态产业链中来,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家园,生活上得到实惠,真正甩掉过去的穷帽子,是白岩坪村“两委”班子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多方参考,他们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在支柱产业上下功夫,培育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
新建茶园,在茶叶产业上下功夫。借助省民委工作队的帮扶机遇发展茶叶,茶园每年以500亩的速度递增,实现了全村茶园人平1亩的目标,使全村茶叶总面积达到了3105亩;之后又采取“挂靠名牌、借船出海”的方式,引名牌厂家进村,将资源整合,带动农民参与进来,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增加茶农的收入,企业又得到实惠,一举两得。
新建蔬菜基地,在蔬菜产业上下功夫。利用高山无污染的土地资源,大张旗鼓地发展无公害蔬菜,通过发挥农村科技文化中心户、种田能手、营销大户的示范作用,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00亩,蔬菜产值达到400多万元。
发展养殖业,在生猪产业上下功夫。采取“扶持引导、示范带动、龙头牵动”的办法,把品种改良,把规模扩大,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2009年,养殖户达20多户,实现了规模养殖,生猪出栏达5000头以上。
培养“农家乐”,在第三产业发展上下功夫。以柴埠溪、后河、壶坪山等优美的环境为依托,以村里田园风光作辅助,抓住商机发展乡村旅游,把“农家乐”建成集吃、住、玩于一体的服务区,促进了产业的发展。现在,以大松树为中心的商业营运户已经达到80多家,营业收入450万元,为国家创税近50万元。
接待旅客吃住赚钱、卖农产品赚钱、当导游赚钱、跑出租赚钱,未来还有一个更大更加诱人的蓝图等待着他们。
2。改变旧式的村容村貌
在新农村建设中,白岩坪村两委班子首先对村组公路进行了改造,新修和改造公路35公里,使全村所有的自然组和95%的农户公路到家;其次进行农田整治,对狮子包1200亩低产农田进行综合整治,对低洼地进行整理,改变从前“不怕干,就怕淹”的环境,使农田得到了合理的应用。之后,针对全村饮用水最难的山下,新建供水工程3处,铺设饮水管网11公里,分户建蓄水池70口,解决了389个农户、1所学校、2个企业1800多人的饮水问题,全村95%的农户基本达到安全饮水标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以上。
2005年,民居改造工程启动,按照“上级帮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投入资金15万元,对120余户民居住房进行改造。2007至2008年,按照“民委帮扶、地方配套、农民自筹”的办法,共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对137户民居住房进行改造。在最初实施民居改造工程的时候,大部分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特别是针对“上级帮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村民想,又不是我要改造的,凭什么我还要“自筹一点”?在这项工作上,罗东来和村“两委”一班人没少费心思。罗东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站在体贴村民的角度上说话办事。接着又实施了“一池三建”工程,有420户受益,在此基础上,启动了“猪—沼—茶(菜)”的生态循环经营模式,使全村55%的农户达到了清洁卫生、经济实用、增效增收的环保效果。2006年再投资35万元,对中心村950米街道进行了绿化、亮化改造,使中心村布局合理、环境舒适、交通方便、街道宽阔整洁、集镇功能日益健全,成为白岩坪及周边最大的人流、物流集结的中心。
白岩坪村彻底改变了过去“垃圾随手丢,污水遍地流”的状况。住在规划设计一体的住房里,有自来水、卫生厕所,猪羊还是和从前一样地饲养,粪便用来制造沼气,既解决了以往做饭烟熏火燎的痛苦,又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还节省了劳动力,保护了青山免遭砍伐,使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了很好的自我修复。
3。建设自己的和谐家园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村子里一些矛盾,通常是在干部与群众的聊天中慢慢化解消除的。罗东来说,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你有再大的本事,不会发动群众,不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村里通过开展“双联双带”的活动,制定了一套村干部工作责任制,以“干部联产业”来发挥产业党小组的龙头带动作用,村“两委”班子分别联系了蔬菜、茶叶、旅游、生猪等项目,目标任务到人,奖励考核到人;以“党员联农户”把有活动能力的党员集中起来,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户,全村18名有活动能力的党员对口帮扶贫困户18人,通过这项活动,让全村党员和干部成为致富的领头雁、主心骨。村里还借助省、市、县三级各部门的帮扶,发动党员、群众义务投工投劳6000多个,奋战三个多月,新修、改造公路12。5公里,加宽扩建公路20余公里,一部分交通死角、断头路、运输难的问题迎刃而解,100%的自然小组都能开进大卡车,95%的农户通路,为蔬菜和烟叶运输拓宽了绿色通道。
物质生活提高了,怎么提高群众的精神生活呢?2007年,村里集中一批文艺骨干,组建文艺演出队,把锣鼓、唢呐、南曲、花鼓子、撒叶儿荷等民间艺术挖掘开发出来,请县文化部门进行集中培训,每年定期举办4次大型文体活动,以宣传家庭、邻里和谐、宣传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题进行,提高了大家的文明意识,又使村里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村里还进行科技培训、电脑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定期向农民发放各类书籍和资料,把科学技术知识送到家家户户。这些活动,在和谐家园的建设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白岩坪村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公路盘山转,水珠一串串,房子似宫殿,恰似神仙湾”的美丽情景。
罗东来还告诉我,最初说起“示范村”的时候他很反感,怕是搞花架子走形式主义,这样不但帮助不了农民,反而增加了村里的工作负担,伤害了农民的热情。在新农村的实施过程中,他逐步认识到了发展、带动和促进的强大作用,不再回避村子的示范意义。罗东来说,只有以人为本,引导农民发展自己的产业,让农民有一个生活美好的家园,人人得到实惠,农民就会满足,就会安居乐业。
通过努力,白岩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发展的代表村。当然,谈起这一切的成绩,人们自然会想起罗东来。一个年近古稀的人,为了村里的发展,山上山下来回奔波,有一段时间因为山上的公路和山下的水源,两个自然村相互扯皮各不相让,是他的苦口婆心和真情感动了大家,让矛盾化解了。
三组的王业锋,在外出打工期间,左手不幸被机械压断致残,本来还很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帮助王业锋家走出生活的困境,罗东来帮他解决了部分医药费后,又帮他筹集了生产投入所需的资金,支持他发展1亩烟叶、2亩蔬菜,还养了两头肉猪,在集镇上帮他爱人找了份收入相对稳定的工作,使这个家庭走出困境。如今,王业锋年收入已过了万元,达到了小康水平。
四组张必军一家四口,因为生活上不会安排、不懂料理,日子越过越穷,房子越住越烂,两个过了适婚年纪的儿子也找不到媳妇,这种状况与周围的邻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罗东来没有坐视不管,一方面安排人帮助指导生产、料理家务,一方面筹资给张家建了新房,他要带着这家人一步步迈出贫困的沼泽。罗东来说了,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裕。
正是有了罗东来“老班长”的务实作风,有了白岩坪村“两委”班子的团结融合,齐心协力,白岩坪村才走上今天的康庄大道。
当你走在白岩坪规划整齐的街道上,走进人与自然协调的居住环境中,硬化干净的水泥路,碧玉似带的绿化林,繁荣昌盛的商业区,以及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的悠扬与豪放并存的土家山歌、薅草锣鼓……古老与现代的气息就会一齐扑面而来。在这里,我们嗅到的不仅仅是白岩坪春天的气息,更是白岩坪未来发展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