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如果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所以,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自己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便可造成一种对他的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需“点到为止”。
如果把每个人的失误当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制造笑柄的失误。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制造出一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或职务,礼节有些失当,等等。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肆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以为“这回可抓住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对你心生反感,而且也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的英军元帅凯旋返回伦敦时,英国举办了一个相当隆重而盛大的庆祝宴会,不仅所有的士兵都参加了,而且还有许多名流和各阶层的人士。晚宴开始,宾客落座,每人面前置一碗清水。这时候,竟有一位士兵端起清水喝了起来,所有的贵宾都窃笑不已,这个士兵不知自己为什么会被人取笑,整个脸都涨红了。其实这碗清水是餐前洗手用的,士兵不懂得这一礼节,这才闹出了笑话。这时,元帅端起清水:“各位,这位英勇的士兵在战斗中曾被围困在荒山,7天没喝到水。让我们用这碗清水来敬他一杯!”宾客一听这话,不由得对那位士兵肃然起敬,士兵才从紧张尴尬的气氛中解脱出来。
其实,很多时候你不仅帮别人摆脱了难堪,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那时,人们称赞的往往不是你的语言功夫,而是你的人品。最重要的是,你因此而赢得了许多朋友。
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不但要尽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别人的尴尬,而且要学会在对方可能不好下台时,巧妙及时地为他人解除尴尬。既要为当事者体面地解除尴尬,又尽量不使在场的旁人觉察,这才是最巧妙的。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你自己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只有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一般来说,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分两类,即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当缺乏自尊时,就会感到自尊无望,甚至可能导致绝望和神经失常的行为。而最稳定的,也是最健康的自尊是以别人给他应得的尊敬为基础的,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名声、荣誉和谄媚。
某家电影院曾发生这样一件事:年末,电影院经理把员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都请到电影院来参加一个茶话会。会前,专门制作了这些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生活纪录片,会上放给大家看。每个人,尤其是离退休职工非常感动。原因很简单,这些人一辈子干的工作就是给别人放电影,从来未感受过自己上银幕是什么滋味。今天他们有机会在给人们放了一辈子电影的电影院里,看自己走上了银幕,感到影院领导没有忘记自己一辈子的辛苦,他们能不感动吗?因而很自然地加深了对自己单位的感情,同时也使在职职工感到振奋,团体的凝聚力大增。
互尊是礼仪的重要原则。与人交往,不论对方职务高低、身份如何、相貌怎样、才能大小,只要与之打交道,首先就应尊重他人的人格,做到礼遇适当、寒暄热烈、赞美得体、话题投机,让人感到他在你心目中是受欢迎的和有地位的,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到与你交往的心情很愉快,这样才可能深入沟通,建立感情,达到目的。要想在社交中体现对别人的尊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礼仪上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礼仪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人品,还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好感。在社交场合,男方将女方的手握得太紧、时间太长,是对女方的不尊重,会给人以轻佻之嫌;参加朋友的婚礼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和异性朋友保持过密的距离,甚至凑到对方耳边“窃窃私语”,是对对方的不尊重;站着与别人交谈而脚不停地“啪啪”打地,会使人产生“不耐烦”的联想;与朋友特别是长辈、上级、新朋友坐着交谈而大跷“二郎脚”,甚至上下摆动,在对方看来,这是轻佻的表现、傲慢的外露,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2.态度要真诚而热情
热情的态度,意味着对别人的隆重接纳,会给人留下受欢迎、受重视、受尊重的感觉,而这本来就是礼仪的初衷和要旨。然而,热情不能过火,过分的热情会使人感到虚伪和缺乏诚意。所以,待人热情一定要出自真诚,是尊重他人的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果心存不敬,却又要故意表现出热情,只会让人感到做作,引起反感。
3.不要伤别人的“面子”
在一些人的眼里,面子比里子更重要,没有面子就不体面,不体面就吃不开。了解了这一点,你就该知道,即使是对最亲密的人,也要给他留面子。所谓面子,即自尊心。即便是一个毫无廉耻之心的人,也存在着一定的自尊心。失去自尊,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难以容忍的事情。所以,伤害别人的自尊是严重失礼的行为。如果是故意而为,那就更不道德了。
我们中国人爱面子、讲面子,古人有“宁折勿弯”的训诫,说到底都是自尊心的问题。维护自尊,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因此,与人交往,一定要避免有可能伤害他人自尊心的言行。比如,谈话中不要涉及他人的隐私;不要提到对方的生理缺陷,更不能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对他人做错的事,要善意地委婉指出。维护朋友面子是你和朋友都应该做到的,这种方式如同给你们的亲密关系罩上一层保护网,这样友情才能不断生长。
4.尊重别人的意见
每个人都有表达思想、表现自身的愿望。社会的发展,为人们弘扬个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个性色彩和多元思想的共存,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现代社交中的互尊原则,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彼此宽容,尊重他人的思想观点和个性。与人交往,就应给人表达自己思想、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应尊重他人的这种权利。当他人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与个性特征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交往,应尊重对方的人格和自由。
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如果你能照顾到别人的这一心理,你就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好感,当然,你的人缘也就会越来越好。
给同事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
台湾学者黄光国在《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一书中,这样写道:“在中国社会中,‘做面子’是个人炫耀其权力的一种手段,以‘面子功夫’影响资源分配者,使其依照自己的意思改变资源分配的方式,则是中国人常玩的一种权力游戏。”我们姑且不管面子是否就是一种权力游戏,但我们必须明白,人要脸,树要皮,每一个人都很看重自己的面子,所以与人相处,最好不要去伤害别人的面子,应该尊重别人的面子。只有互相给面子,大家才会觉得彼此都有面子。在行政机关中,更是如此。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这样写道:
“不给人以面子,是不可宽恕的无礼,犹似欧美人的向人挑斗。许多官吏一夜须应酬三四处宴饮,宁可伤害正常的消化机能,万不能使任何主人失面子。许多失败的军阀理应斩首或监禁,却常遣送出洋,被以考察实业、考察教育的名义,所以为其投降的代价。这办法保全了他们的面子,也就是中国周期循环的内战的原因。四五年前,全体内阁因为避免某一阁员之撤职而提出辞呈,解散整个内阁以保全此一阁员之面子,其实此人老实不客气地说应该滚蛋,或许还得受徒刑的处分(撤职将使阁员失面子,因为此时并无内阁之更迭)。人情,一切太讲人情,这个吾们的‘面子’!但它又是志气的刺激物,力能克服中国人贪爱金钱的心理。它曾使一位教员先生感觉老大没趣,因为他的外国校长坚决要增加他的薪水,从十八元增至十九元。他情愿受取十八元,否则须二十元,不然则宁可自杀,却不愿被呼为‘十九块人’。一位丈人以不肯留其无聊赖的女婿吃顿夜饭,这样下了他的面子,恐怕丈人的本意仅欲使其女婿改过做个像样的人:或许当此女婿垂头丧气,踽踽独行的归途中,反而就是他的努力向上的起点。”
现在时代不同了,但是,人类爱面子的本性并没有改变。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好像越来越爱面子,在某些场合,面子所代表的就是人情世故的潜规则。
沃恩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单位的杂志评审工作,这个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参加了!沃恩年年有此“殊荣”,让大家都羡慕不已。
他在年届退休时,有人问他其中的奥秘,他微笑着向人们揭开谜底。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别人“面子”。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来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的缺点。
因此,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也正是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因此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每年会找他当评审!
听了沃恩的点拨,大家可能会觉得事情原来如此简单,其实不然,多数春风得意的机关干部在有机会表现自己时,往往会犯自以为是的毛病,为了表现自己,他会对别人的工作大肆批评,仿佛那就是一个靶子,只有把它打得体无完肤才能证明自己的枪法是多么精准。可实际上,这种不给别人留面子的做法会使自己在不经意间失去面子。
在处理机关同事之间的关系时更是如此。人往往把自己的脸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不给同事留下余地,当你一不留神出现过失时,也会被同事打击得失去体面。相反,如果你给同事留下了面子,那么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你回个面子”。有来有往,在人情的账户上,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
一天晚上,海德太太拿电话账单给海德先生看:“瞧瞧,儿子在我们去欧洲的时候,打了多少长途电话。”海德太太指着其中一项“单单这一天,这一通,就打了一小时四十分钟。”
“什么?这还得了!”海德先生立刻准备上楼去批评儿子,可是,他才站起来,就又坐下了,海德想自己在气头上,还是不说为好,而且独生子这么大了,要说,也得有点儿技巧。
海德把话忍到第二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对儿子笑着说:“你要回学校了,查一查资料,找一家长途费率最低的电话公司。”然后,又来个急转弯,“咳,其实你上博士班,恐怕也没有时间打,我是多操心了。”
“是啊,是啊。”儿子不好意思地说,“你是不是看到了我上个月的电话账单?那阵子因为要回台湾,一大堆事急着联络,所以确实打多了。”吃完饭,海德很得意,觉得自己把要说的“省钱、少打电话、别误了功课”这些话,全换个方法说了,却没有一点儿不愉快。而在儿子方面,父亲的做法给足了自己面子,自己也理所当然地更加尊重父亲。
当然,我们所说的给面子,是建立在不违反原则和政策的基础之上。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大意是说,我们中国人往往可以为了脸面而宁可自己吃亏。这样做,可能会使自己在周围的人中有“面子”!可是,在“面子”面前,你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以牺牲原则而得到的“面子”,只能使你获得暂时的满足。然而,因此造成的损失很可能使你失去更多的“面子”。
翻开一些贪官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官吏在位时,无不风光、显赫,在家人、朋友面前挣足了“面子”,结果怎么样?在贪欲的诱惑下,失去了原则的尺度,最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锒铛入狱、颜面尽失。所以,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知道给同事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的同时,心里应该有一杆秤,有一把衡量原则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