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者,知道该舍便舍;该不争就不争;该糊涂时,就不要自作聪明。世人都知道懂得装傻者绝非傻子,显得木讷憨厚有时却是最高智慧者才能为之。在待人处世中,精明的人往往斗不过糊涂人,所以做人要有一种大智若愚的本领。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待人处世中许多事情往往都坏在“较真”二字上。有些人对别人要求得过于严格以至近于苛刻,他们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一尘不染,事事随心,符合自己的设想。不允许有任何一件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不然他们就怒气冲天,大动肝火,怨天尤人,摆出一种势不两立的架势。有些读书人,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过于天真,过于理想化,过于清高。总觉得世界之上,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用这种天真的眼光去看社会,许多人往往会变得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我们说“水至清则无鱼”,主要强调的是做人做事都不能太“认真”,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未尝不可。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谈论的不是一般的清,而是“至清”。所谓“至清”者,一点杂质都没有,这岂不是异想天开?然而,现实中更多的人往往是大事糊涂,小事反而不糊涂,特别注意小事,斤斤计较,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偏要用显微镜去观察,用放大尺去丈量。普天之下,可以与言者,也就只有“我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
这并不是说你可以随波逐流,不讲原则,而是说对于那些无关大局、枝枝蔓蔓的小事,不应当过于认真,而对那些事关重大、原则性的是非问题,切不可也随便套用这一原则。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都不拘细节,从而才能成就大事业。”这里的“不拘小节”,就包括了该糊涂时别精明的待人处世之道。
吕端是宋太宗年间的宰相,他书生出身,肚子里有不少墨水。虽然经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战乱,人情艰苦历练不少,但仍是满身读书人的呆气,似乎是个十足的糊涂宰相。有人为此说吕端糊涂,可宋太宗赵光义却偏偏认为他小事糊涂,大事清楚,决意任命他为宰相。
后来赵光义病重,宣政使王继恩害怕太子赵恒英明,做了皇帝以后会对他们这一党不利,于是串通了参知政事李昌龄、都指挥使李继熏等,密谋废掉太子,改立楚王为太子。此时,吕端到宫中看望赵光义,太宗快不行了,吕端发现太子却不在旁边,就怀疑事情有变,其中很可能有鬼,便在手板上写了“大渐”二字,让心腹拿着赶快去催太子尽快到赵光义身边来,这个“渐”字的意思就是告诉太子皇帝已经病危了,赶紧入宫侍候。等到赵光义死后,皇后让王继恩宣召吕端,商议立谁为皇帝。吕端听后知道事情不妙,他就让王继恩到书房去拿太宗临终前赐给他的亲笔遗诏,王继恩不知是计,一进书房便被吕端锁在房中。这时,吕端便飞快来到宫中。
皇后说:“皇上去世,长子继位才合情理,现在该怎么办?”意思很明显,想立长子赵元祐。吕端立即反驳道:“先帝既立太子,就是不想让元韦占继承王位,现在先帝刚刚驾崩,我们怎么就可以立即更改圣命呢?”皇后听了无话可说,心里只有认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吕端仍不放心,他要眼见为实,太子即位时,吕端在殿下站着不拜,请求把帘子挂起来,自己上殿看清楚,认出是原先的太子,然后才走下台阶,率领大臣们高呼万岁。
吕端事先能明察阴谋,有所防范;事中能果断决策,出奇策击破奸主;事后又能眼见为实,不被现象迷惑,不仅明智,实在是功夫老到。在皇位继承的关键问题上,吕端的“小事糊涂,大事精明”体现得淋漓尽致。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批“封王”中最年轻的军事将领,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他同杨秀清、韦昌辉等同为洪秀全的重要辅臣。在天京事变中,他又支持洪秀全平定叛乱,成为洪秀全的首辅大臣。之后,洪秀全隐居深宫,将朝政全权委托给无能的洪氏兄弟,以牵制石达开,矛盾日益激化。
从当时的情形看,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是诛洪自代,形势的发展需要石达开那样的新的领袖。石达开尽管在战场上战无不胜,但他脸不厚、心不黑、不够果断,害怕落个“弑君”的骂名,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公元1857年6月2日,石达开选择率部出走,认为这样既可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进行推翻清朝的活动,又可以避开和洪秀全的矛盾。石达开率大军到安庆后,如果按照他原来“分而不裂”的初衷,本可以安庆作为根据地,向周围扩张,在鄂、皖、赣闯出一片天地来。安庆离南京不远,还可以互为声援,减轻清军对天京的压力,又不失去石达开原在天京军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石达开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石达开却没有这样去做,而是决心和洪秀全分道扬镳、彻底决裂,舍近而求远,去四川自立门户。石达开虽然拥有20万大军,英勇转战江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历时7年,表现了高度的坚韧性,但最后还是免不了一败涂地。
公元1863年6月11日,石达开部被清军围困在利济堡,手下谋士献策决一死战,而军辅曾仕和则献诈降计,石达开接受了诈降。他想用自己一人之生命换取全军的安全,这又是他的决策失误,再次在大事上犯糊涂。当军中部属知道主帅“决降,多自溃败”,已溃不成军了。此时,清军又采取措施,把石达开及其部属押送过河,把他和2000多解甲的将士分开。这一个举动,顿使石达开猛醒过来,他意识到诈降计拙,暗自悔恨。
回顾石达开的失败,主要是其决策的错误,大事上犯了糊涂,其根源是他对分裂后的前途缺乏信心。因为太平天国能打仗的名将几乎都不响应石达开的出走。他邀英王、忠王一起行动都被拒绝;赖汉英、黄文全、林启容等战将也不愿跟着石达开出走。此外,石达开出走的目的不明确,政治上、军事上都没有魄力提出新的构想和谋略,只是消极地常年流动作战。他想用不分帜来表示他对天国的忠心,但他出走的实际行动却是十足的分裂。这种不分帜、不降清、不倒戈的“忠义”形象和他出走天京的实际行动大相径庭,这种拖泥带水、不伦不类的行动,决定了石达开走后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可见,在为人处世上,对小事情不加计较、适时糊涂,而对大事情要坚持原则,绝不含糊便是做人的一种智慧!
待人处世,学会装醉
看电视连视剧《水浒传》时,最喜欢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段: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飘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身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
“醉拳”之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不堪一击,而其实呢,醉眼朦胧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如果说装醉打拳乃格斗之上乘技法,那么装疯卖傻则是厚黑处世中的超一流功夫。在待人处世中,许多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傻一点、糊涂一点,往往比过于敏感更有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在中途岛之战前成功地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得到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作战准备。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嗅觉灵敏的美国新闻记者得到了这一绝密情报,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作为独家新闻在芝加哥一家报纸上给捅了出来。这样一来,随时都可能会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更换密码和调整作战部署。
发生了如此严重泄露国家战时军事情报的事件,作为美国战时总统的罗斯福却对此置若罔闻,既没有责成追查,也没有兴师问罪,更没有因此而调整军事部署,而是装出一概不知的糊涂样子。结果事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根本没有引起日本情报部门的重视。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靠“糊涂”得到了大便宜。
懂得装傻者绝非傻子,显得木讷憨厚有时是最高智慧者才能为之。在待人处世中,精明的人往往斗不过糊涂人,就是这个道理。归纳古往今来,待人处世中这类“装醉”的谋略,不外乎以下几种:
1.假装认错人,摆脱困窘
有一女子高台晾衣,不小心将竹竿掉下,正打在恰好路经此处的彭玉麟宫保大人头上。彭玉麟自然极为恼火,大声呵斥,女子心里很害怕,因为她已经认出了被砸之人是彭玉麟。但惶急中,该女子却有意将彭玉麟认作旁人,居然也厉声说:“你喊什么?听你这腔调简直像个行伍人,没一点文明气!你可知道彭宫保彭大人就在这里?他老人家可是爱民如子,我若告诉他,怕要砍了你的脑袋!”一番装痴卖傻,以攻为守,寓“捧”于“攻”的巧语,居然化解了一场大祸。因为彭玉麟本来非常窝火,但一听这不认识自己的民女竟然如此敬重自己、夸自己,也就不觉转怒为喜,一声不吭地走了。
2.假装不认识对方而当面嘲讽他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巧骂洪承畴。洪承畴原为明朝总督,抗清兵败降清而助清灭明,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夏完淳。夏完淳恨透了这为虎作伥的叛徒,受审时决意要嘲骂一下他。洪承畴对夏完淳不屑地说:“你小孩子家,造什么反?只要你归降,一定前途无量!”夏完淳说:“人各有志,我岂能跟你们一样!我最仰慕我朝的洪承畴先生,要做他那样的英雄!”他假装不认识洪承畴,不知洪承畴已叛明投清。洪承畴愣了一下:“你仰慕洪承畴?”夏完淳说:“当然仰慕。当年洪先生在关外与清兵血战于松山、杏山一带,矢尽援绝,仍坚强不屈,最后英勇就义。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先帝为之垂涕。这样的英雄难道不值得仰慕吗?”一番话说得洪承畴面红耳赤,非常狼狈。洪承畴的左右忙插话说:“你不要胡说,洪大人就在堂上!”夏完淳说:“你们才胡说呢!洪老先生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你们这些贼子还想冒充他、败坏他的名声,先生在天之灵也不会放过你们的!”一番装痴卖傻、别出心裁的挖苦嘲骂,把洪承畴羞得无地自容,只好慌慌张张地叫人把夏完淳押走,结束了这次尴尬的审判。
3.以一种怪异的“傻子”之举,扬自己某种名声
英国曾有一个名叫琼斯的中年女人,曾状告宇宙足球厂,指控宇宙足球厂生产的足球引诱她丈夫,是“第三者”,应该赔偿自己“孤独费”。而球厂老板竟然愉快地接受了此项指控,主动赔给琼斯太太10万英镑孤独费。是他们疯了、傻了,专门胡扔钱?非也!宇宙足球厂的老板是想以此奇怪的赔偿案,传扬他厂足球的魅力——看,我们的足球啊,已完全吸引了男子汉,以致使妻子都视它为“第三者”,要与丈夫离婚,并让厂家赔偿孤独费!
藏才隐德,大智若愚
智者为人,心平气和,宠辱不惊。智者处事,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其实,他们用的是心功。
人的资质各种各样,有聪明人和糊涂人,而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大勇未必要大肆张扬,卖弄聪明,不是徒有其表而要看实力。具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反倒如同糊涂人,这就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宽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和傻气。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魏晋时期的王湛,是一个很懂得隐藏自己的人。他平时不言不语,从不表现自己,别人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地方,他也从不去计较,因此很多人都轻视他,认为他是个大傻瓜,连他的侄子王济也瞧不起他。
吃饭的时候,明明桌子上有许多好菜,可是王济一点都不客气,好鱼好肉都不让这位叔叔吃。王湛一点都不生气,叫王济给他点蔬菜吃,可王济又当着他的面把蔬菜也吃光了,要是平常人早就发怒了,可是王湛还是不言不语,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有一天,王济偶然到叔叔的房间里,见到王湛的床头有一本《周易》,这是一本很古老又很晦涩的书,一般人是很难读懂的。在王济眼里,这位“傻”叔叔怎么可能读得懂这样一部书呢?肯定是放在那里做做样子。于是就问王湛:“叔叔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干什么呢?”王湛回答:“闲暇无事的时候,坐在床头随便翻翻。”
王济心里非常疑惑,便故意请王湛给他说说书中的一些内容。王湛分析其中深奥的道理,居然深入浅出,非常中肯,讲得精炼而趣味横生,有些地方恐怕连当时最有名的学者都比不上。
王济从来没有听到这样精妙的讲解,心中暗暗吃惊,于是留在叔叔的住处向他请教,接连好几天都不愿回去。经过接触和了解,他深深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和学识跟这个“傻”叔叔相比,简直差了一大截。他惭愧地叹息道:“我们家里有这样一位博学的人,可我这么多年来却一点都不知道,真是一个大过错啊。”几天后,他要回家了,王湛又非常客气地送他到大门口。
后来又发生几件事情,让王济对这位叔叔更加刮目相看。王济有一匹性子很烈的马,特别难骑,就问王湛:“叔叔爱好骑马吗?”王湛说:“还有点爱好。”说着一下子就跨上这匹烈马,姿态悠闲轻巧,速度快慢自如,连最善骑马的人也无法超越他。王济又一次惊呆了。
王济对他平时骑的马特别喜爱,王湛又说:“你这匹马虽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干不得重活。最近我看到督邮有一匹马,是一匹能吃苦的好马,只是现在还小。”王济就将那匹马买来,精心喂养,想等它与自己骑的马一样大了,就进行比试,看叔叔说的是否正确。将要比试的时候,王湛又说:“这匹马只有驮着重物才能体现出它的能力,而在平地上走显不出优势来。”王济就让两匹马驮着重物在有土堆的场地上比赛。跑着跑着,王济的马渐渐落后了,过了一会儿居然摔倒了,而督邮的马还像平常一样,走得稳稳当当。
通过这些事情,王济从内心深处佩服叔叔的学识和才能,知道他不仅学识渊博,在骑马、相马各方面都很精通,不知道还有多少知识隐藏起来呢。回到家后,他对父亲说:“我有这样一位好叔叔,各方面都比我强多了,可我以前一点也不知道,还经常轻视他、怠慢他,真是太不应该了。”
当时的皇帝武帝平时也认为王湛是个傻子,有一天,他见到王济,就又像往常一样跟他开玩笑,说:“你家里的傻叔叔死了没有?”
要是在过去,王济会无话可答或者配合皇帝的玩笑,可这一次,王济却大声回答说:“我叔叔其实根本就不傻!”接着,他就把王湛的才能学识一五一十讲出来,武帝半信半疑,后来经过考察,发现王湛确实是个人才,于是封他当了汝南内史。
像王湛这样,平时只管发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现和虚荣,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生智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有智慧的人总会受人赏识,王湛善于隐忍,不追求虚名,才获得他人真正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