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使这座小城的颜色日渐斑驳脱落,当年那光鲜丰腴的爱情也逐渐被生活的琐碎磨掉痕迹,销蚀得瘦骨嶙峋,惨不忍睹。女孩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感觉幸福在他们的生活中来说,始终是遥远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她满身风尘地赶回母亲的家,看到母亲那熟悉脸庞的那一刻,她立刻泪雨滂沱。母亲问她说:“是不是他心里有另外一个更为深爱的人?”女儿无言地点点头。“是不是他总站在那个人的立场上,而不顾你的内心感受?”女儿依然沉默地点点头。“是不是他对那个人从来都是言听计从,而不管你是不是受了委屈?”女孩惊诧地答道:“是的。”“你嫉妒,甚至怨恨那个人却又无可奈何?”女儿更加吃惊:“是的。”“那个人就是他的妈妈,对吗……”
女儿十分迷惑,她无从得知母亲究竟是如何未卜先知的:难道母亲去看过她?于是她开口问道:“妈,你怎么会知道?”母亲叹了口气,对她说道:“你的父亲也是独子,由于我和你奶奶之间的关系不好,导致了我和你父亲之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缝,到他去世,我也没有原谅他。一个和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无法沟通的人,我不知道他如何去处理自己、妻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当时竭力反对你和他交往的原因。”
“妈,我想和他离婚,好不好?”女儿说。
母亲一言不发,只是从果盘里拣了一个橘子,递到她手里。她看着女儿剥下橘皮扔在一边,缓缓说道:“我们总是只想着吃掉那金灿灿的橘瓣,可是却忘了橘皮和橘瓣是一个整体。不管你是否乐意,橘瓣离了橘皮就不能成为完整的橘子。就像婚姻,你不单单是与自己喜欢的人结婚,还要与他身后的整个家庭、背景结婚。你不仅要爱你爱的人,还要爱与他关联的所有亲朋好友。因为他不是纯属于你一个人的,他还有父母与朋友。婚姻的良好与否往往不是取决于婚前爱情的浓烈度,而是以你与他的家人相处的情况为标准。”母亲说完,意味深长地拍拍女儿的手,“如果你还爱着他,那就回去,学会好好地与他的家人相处,学会包容与忍耐。”
这位母亲用朴实的话语教会我们,在生活中要拥有一颗包容、忍让的心。假若凡事都能以宽广的心胸来面对,能够以忍让的态度来包容别人的失误,原谅别人的过错,改正自己的错误,生活就会更加轻松,更加完美……
是啊,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谦让别人,丧失自己既得的利益;但是,更不能一味地争。有时候,在与人相处中退一小步,不但会帮助别人,同时也是给自己开辟了一条道路,甚至,退一小步就会带来一大步的发展。
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忍让、退避并不是懦弱的表现,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假如在遇到争执的时候,双方都坚持己见,没有丝毫的退让,结果就只能僵持下去,最终不仅耽误了双方之间的时间,还有可能耽误其他人的时间。更有许多时候,会使双方的感情受到伤害,从此分道扬镳。就比如说,在职场上,如果同事之间明争暗斗耍手段的话,最终就一定会落得个两败俱伤;而假如两个人或者两个小团体同心协力,工作就会完成得极为出色。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对别人好,别人却丝毫不领情。其实对别人的宽容永远不是徒劳无功的。假如我们能够勇敢地去包容别人,大度地为别人的快乐而高兴,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别人所不能取得的幸福。
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皆须经得起忍、让的考验。忍,不是示弱的表现,而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失落中休养生息,在逆境中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让,就是退一步而进两步,不轻易认输,最终失而复得,发展壮大,达到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把包容理解成忍让,容忍别人的过失,在与人争执的时候让步。
忍让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修养,一个人假如拥有忍让的智慧,就能够在面对荣辱的时候宠辱不惊,心静如水。忍让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气度,就像一泓清泉能够浇熄那哀怨、嫉妒的火焰。忍让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冲突为祥和,假如别人伤害了你,其内心必然会感到不安,能够以忍待人,宽容别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感激。忍让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谋略,拥有忍让智慧的人往往不计较一时的高低和眼前的利益,而是放眼全局,胸怀未来。拥有忍让的美德,拥有宽广的胸怀和无私心灵的人,会懂得去容纳人、感化人、团结人。
拥有忍让智慧的人一定是具有深厚涵养的人。忍让让人们达到一种善待别人、善待自己、善待生活的境界,它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们心灵宁静、恬淡享受。拥有忍让的智慧,就拥有一把敲开良好人际关系大门的钥匙,就能很好地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我们没有必要总是和别人斤斤计较、争强斗狠,只要给别人一条路,我们自己的路也就会顺畅许多。
宽容别人的误会,走自己的路
对于别人的误会,要宽容。如果你能确定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不要犹豫不决,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1786年,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初演。落幕后,拿波里国王费迪南德四世说:“莫扎特,你这个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国王不懂音乐,我们不必苛责,但是美国波士顿的音乐评论家菲力普·海尔也于1873年表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要是不设法删减,早晚会被淘汰。”
乐评家也会有误解,音乐家自己就懂音乐吗?也不尽然。柴可夫斯基1886年10月9日在他的日记里说:“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这家伙毫无天分,眼看这样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为天才,真教我忍无可忍。”原来音乐家也会对别人的乐曲有误解。1962年,还未成名的披头士合唱团向英国威克唱片公司毛遂自荐,但是被拒绝了。公司负责人的看法是:“我不喜欢这群人的音乐,吉他合奏已经太落伍了。”
艾伦斯特·马哈曾任维也纳大学物理学教授,他说:“我不承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如我不承认原子的存在。”爱因斯坦对这种批评并不在意,因为早在他10岁在慕尼黑念小学的时候,任课老师就对他说:“你以后不会有出息。”
被人误会,遭人反对、小看,并不是坏事,有时候还可以提醒人们不断进步。可是,人身攻击就令人难以忍受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曾遭受过恶毒的人身攻击:“这个作家的愚蠢在他眼睛里表露无遗。那双眼珠有一半陷入上眼皮,如在看天,又像狗在小便。他注视你时,你会觉得为了那愚蠢与无知打他100记耳光仍然吃亏。”
就算西方文学的大宗师莎士比亚,也曾被人误会。以日记文学闻名的法国作家雷纳尔在自己的日记中说:“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亚;第二,我未必喜欢莎士比亚;第三,莎士比亚总是令我厌烦。”“只有讨厌完美的老人才会喜欢莎士比亚。”
英国作家王尔德,也以修辞技巧为把柄批评萧伯纳说:“他没有敌人,但是他的朋友都深深地恨他。”思想家卢梭54岁那年,即1766年,被人讽刺为:“卢棱有一点像哲学家,正如猴子有点像人类。”
这些被人误会、批评、讥讽的人士和他们的作品,都被证明是多么的伟大。如果他们当时不能宽容,被批评和嘲笑所打倒,那么这个世界的损失将是无比惨重的。他们宽容别人的误会,坚信自己,并且勇往直前地做下去了,才有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甚至曾遭受到被迫退学的厄运。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被父亲斥责为“放着正经事不干”。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说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他的演奏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当作曲家的料。
写出《战争与和平》等经典名著的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他在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歌剧演员卡罗素美妙的歌声享誉全球,但当初他的老师说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罗丹的父亲曾感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罗丹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3次还考不进去。
每一个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英雄人物,都有被人误会、遭人批评的时刻。事实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评就越多。只有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遭别人的批评。真正的勇气就是宽容他人,坚信自己,秉持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我们不可能成为别人,更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复制品。如果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模仿别人的事情,就无法从内心深处投入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在这样的状态下,就算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往往会事与愿违。
想取得成功,就要做最好的自己。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宽容别人的误会、批评甚至攻击,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下去,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
其实,财富、名利等外在指标往往是社会整体意识强加给个人的镜子、标尺和参照物。大多数追求名利的人其实都是在竭尽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视了自己的特点、潜能和兴趣。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迫于家长或社会的压力,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作自己终生奋斗的方向,那么,他所从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他把这件事做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宽容,既要宽容他人,也要宽容自己。事实上,那些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所以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也会得到终身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