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倘若不能宽容他人,那么他人也很难与你相处,最终会导致关系不和谐,结怨成仇。而真正的聪明人,不仅会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人,也会用柔中有刚的方法妥善解决矛盾。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优秀的人的人格魅力往往来自于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拥有自律性格的人能够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那些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总是对别人宽容,对自己严苛;而那些总是轻易就失败的人则总是严格要求别人,宽容自己。而放任自己、苛求别人的人,往往最易招致他人的怨恨,成为孤家寡人。
如果想要要求别人做到,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好,否则便没有资格去要求他人。只有常思自身之过,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宽容别人,才能换来真诚的友谊。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休假的时候目睹了一艘轮船的遇难。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毙了。于是哲学家就痛骂上苍的不公道,只是因为一位罪犯正好乘坐这条船,竟然让众多的无辜者受害。
正当哲学家陷入这种思绪之际,他发觉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原来他站的位置距离蚂蚁窝不远。这时,突然有一只小蚂蚁爬到了他的身上,并叮了他一下,他就立刻把那只蚂蚁蹍死,并用脚踩死了旁边所有的蚂蚁。
就在他踩死蚂蚁的时候,天神现身了,并用手中的拐杖敲打着哲学家的脑袋,说道:“你既然以类似上苍的方式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那么你又有什么资格去批判上苍的行为呢?”
宽容待人,严格要求自己,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现代人为人处世所应做的正确选择。但是,在我们的周围总是存在有这样一些人,当评判别人的事情的时候,总是慷慨激昂,头头是道,教导别人不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然而一旦他自己身陷其中,身份由旁观者变成当事人的时候,往往就没有了标准,一不小心就会犯与他人相同的错误。
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对事情的处理往往会以自己看到的景象为标准,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判断,因此对待别人的要求与对自己的要求就有了双重的标准。表现在工作中就是:一方面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行为、失误,对他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而另一面却又放纵自己,任由自己发挥,毫无标准可言。殊不知,当我们在用放大镜的眼光对待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同样对待我们。那么,我们可以想象,由此产生的冲突有多么的后患无穷。
有那么一些身在职场的人常常会抱怨公司缺乏一种融洽、和睦温馨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也缺乏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氛围,而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主动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只是在一味地抱怨而已。事实上,人在职场,当你主动问候别人,对别人微笑,你也一定会得到别人同样真诚的回应。俗话说得好:“不要总是抱怨别人的不好,看到别人是如何对待你的,你就会知道你是如何对待别人的。”
其实,改变自己工作的环境很简单,只要每天早上都面带微笑地去上班,在遇到他人时,能够礼貌地点头致意,微笑地说出“早上好”之类的话;下班时,再以真诚的道别作为结束,你的心情一定会保持一整天的轻松快乐,并且会把这种快乐传递到他人的心里。身在职场,本来就是一件无奈且繁杂的事,在这种时候,你需要牢记的一点就是:永远不要期待别人或者是外部环境的主动改变,相反的,只要改变自己,环境就会因你而改变。
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的责难少一点,我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必定会轻松愉悦许多。否则,我们面临的便只有无穷无尽的误会与烦恼,怎样选择,其实答案显而易见。
世界上,不同的事物各有长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皋敏而不工,相如工而不敏”……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又何必囿于成见不肯多一分包涵呢?
在生活和工作当中,要见人之长,容人之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别人宽容自己,自己就应该宽容别人;不情愿别人苛求自己,也就不应该苛求别人。学会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以爱己之心爱人。这样的话,我们就一定能豁达地宽容别人。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达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人和人之间朝夕相处,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矛盾和误会,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就一定要严于律己,主动承担责任,多想想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化干戈为玉帛”,增进与他人的友谊。并且需要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即便是受点委屈,也要从大局着想,做到有礼让三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是现代人际关系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假如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和他人一语不和就“针尖对麦芒”,那么,一句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极有可能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假如你与他人的利益相冲突时,只要略作让步,或许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假如别人犯了错误,请不要急着教导人家,先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责任,这样会使自己在人群中的威信和魅力倍增;假如你觉得长期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赞赏,那么请先检查一下自己各方面的表现,而不是郁郁寡欢,长吁短叹,甚至懈怠工作。那样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只要调整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周围的环境就会豁然开朗。
悦纳对方,包容他人
包容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美德。它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精神上的一种成熟。同时,它还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智慧,是人们在看透了生活以后得到的一份从容和超然。包容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非常重要,它常常融入在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当中,包含在人们的生命里。
能包容他人的人往往能让人感到特别亲切,他们一般都有比较好的人缘,而这种好人缘正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助推力。
有一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大多都有包容之心。能够包容别人的人身边往往有许多朋友,而且都是不容易背叛他们的朋友,这正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包容朋友的许多过失,使朋友都乐于和他们相处,并适时帮助他们。
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有豁达大度的胸怀,这样才能更快地找准成功的方向。所谓豁达,即性格开朗;所谓大度,即气量宏大。能够包容他人的人,能和不同性格的人和谐相处,能够听得进批评自己的话,也能够做到忍辱负重,面对误会和委屈,他们也能很好地处理。善于包容别人的人能够不计较小事,常常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别人。
一个善于包容别人的人身边会有许多知心朋友,他们能够与别人求同存异,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他们还能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与自己观点相反的意见。善于包容别人的人往往能不计前嫌,虚心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一旦发现自己的过失就会立刻改正,当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能够主动检讨自己,而不是先想到推脱责任。
有的人之所以与人交往得不愉快,就是因为心胸狭窄,喜欢在小事上纠缠,时间一长,对他人的意见就变为成见,一时的怨气也就变成了怨恨,在感情上就会排斥对方甚至到反目成仇的地步。
包容对方,首先要学会悦纳对方。朋友之间相处,如果你不能接受他,那么你就不可能包容他。事实上,不仅友情是这样,任何感情都是从接受开始的。
美国有个越战归来的士兵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可以吗?”
“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的。”
儿子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可是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哦,天啊!我很难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帮儿子出主意,“儿子,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也许事情会比较麻烦。”
通完电话之后,父母一直在等待儿子归来,然而,他们再也没有收到儿子的消息。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的一个电话,是警察局打来的,告诉他们去辨认儿子的遗体。当他们到达现场时,看到的是死去的儿子。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事实上,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与故事中的父母一样喜欢完美,然而,现实并不尽如人意。问题不在于对方完美与否,而在于你是否能悦纳、接受他。在对待朋友时也是这样,即使有了伤害,你也要学会接受,学会包容。
有两个人在沙漠中旅行,在旅行的途中,他们发生了争吵。其中的一个人扇了另一个人一个耳光,被打的人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但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在沙子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我的朋友扇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前进,一直走到了沃野,于是他们打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可是被打的那个人由于蹲错了地方,差点被水淹死,幸好他的伙伴救起了他。被救之后,这个人拿起一把小刀,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朋友救了我一命。”他的同伴看到他这个举动后很好奇,于是问他:“为什么我打了你,你要写在沙子上,但是我救你之后,你却刻在石头上呢?”这个人微笑着回答道:“当我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会把伤害写在最容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把这些伤害抹去的;当我接受了帮助后,我要让这些帮助留在我心底,任何外在因素都不会抹去它。”
朋友之间相处时,伤害往往不是有心的,而帮助却是出自真心的,学会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包容朋友的过失,你会发现与朋友的相处将会更加融洽。
事实上,如果在小事上多一些包容,就会让你更加受人敬佩。包容是一种度量,想要学会包容,就要学会原谅别人,待人接物都不能过于苛求,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于苛求别人往往会把自己孤立起来。
包容是一种别样的魅力,它可以令人更愿意靠近你,它可以让你的形象更高大。当然,包容别人不是一味地退让和不分对象的宽恕,而应该是有原则的。
包容他人不仅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润滑剂,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包容他人的度量从根本上说来自一个人宽广的胸怀。一个有远大生活理想和目标的人,其心胸必然是宽广的。因此,只有从个人利益的小圈子中解脱出来才能进入更广阔的空间,才会具备宽广的胸怀,领略到海阔天空的境界,进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莫计前嫌,懂得宽恕他人
纷纭世界,我们无法拒绝被伤害。有时,甚至眼睁睁看着智慧被夺走,成就被贬低,爱情被摧折……屡屡遭遇锱铢必较的烦腻、争奇斗巧的排斥以及阴险的谋算,我们的努力与真诚换回的可能仅是一身伤痕。
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在乎某些东西。于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你就用甚至几倍的伤害去重创他们。心理得以平衡之后,有一天你又被伤害,然后再报复。周而复始,终日被报复充斥,成了报复的囚徒,陷入了报复的恶性循环。苍白了信仰,空虚了精神,丢掉了理想,可惜了美德,得到的只是伤害。
当遭遇排挤伤害时,我们不妨大度一些,忘掉那些过去的伤害,宽容地忍受。甚至,连目光也不瞥过去。疼痛之中,问一问自己:“我凭什么就不可以被伤害?”而后,宽容地活着。
在社会交往中,有些人以攻击的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伤害或不愉快的人发泄不满,这种情绪就是报复。试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仇必报”的话,社会又怎么能够平静安稳?
当我们遭受别人的伤害时,要尽量去原谅对方。多一点宽容,消除报复心理,就能够赢得更多的朋友。缔造和平的最后步骤是宽恕。通常,人在受到某种冒犯时,都会有报复的欲望,会觉得报复侵犯他的人是正当合理的。宽恕则意味着放弃报复的权利。要宽恕别人很不容易,然而宽恕是终止紧张关系不可或缺的办法。
做人如果能够谨记宽恕,就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许多的好处和奇迹。确实,一个有智慧的人明白原谅别人不仅是为了别人好,而且也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平静。
有一个男孩被父亲的下属以报复的手段受到伤害。该男孩被砍数刀后奄奄一息,但幸运地逃过死亡,逐渐恢复了健康,只是一只眼睛失明。致伤他的人被捕下狱。男孩长大成人后去寻找那位致伤他的人,此时这个人已经出狱,并且又老又病,男孩不计前嫌地侍奉那位老人直到老人去世,他俩成了知己。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可以宽恕甚至服侍那罪犯?男孩回答说:“我必须宽恕他,我无法想像不这样宽恕他时我会怎样。”
他用宽广的心胸包容了对方对自己曾经实施的杀戮,使自己得到了心灵的自由。因此,他身残心不残,能自由地爱别人甚至仇人。
由此我们不难懂得,宽恕者能使当事者双方重新开始建立新的关系,这使双方能够从过错造成的负罪感中解脱出来,使双方关系出现新的可能与机会。由此可见,宽恕能够打开使彼此间沟通交流的新管道,铺平互爱的道路。这一过程的中心要素在于改变一个人想要伤害对方的态度和行为,使之转向,转向美好的无私、谦让、慷慨与服务。
我们在遇到烦恼时,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体验那种特有的和谐与静谧。为什么大自然能让人产生这种感觉呢?原因之一是因为大自然毫无阻滞地按照宇宙法则运行,在各种不同层次上的互动都是协调的,呈现出无可比拟的和谐之美。
生活中,我们常常难于避免遭遇他人的攻击和冒犯。也许你的电话被人晾在一边,也许你的车被人抢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你。很不幸,对于他人的行为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对他人冒犯的反应。
因此,我们要懂得宽恕,因为宽恕他人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永不原谅只会使你们的关系无法修复。事过境迁,已经忘记别人所作所为的你,还是会对他们迁怒,因为你已经习惯如此了。如果你过分关注他人的错误而不是尝试去纠正他们,可能会使事情偏离正确的轨道。不要被气愤牵着鼻子走。也许你认为希特勒不可饶恕,我们绝不反对。因为,人们认为对他的宽恕意味着正义的折损。但是对于那些只是对你提出粗鲁批评的人呢?你有必要记恨他们一辈子吗?为它饱受压力血压升高值得吗?为何不一笑而过?你怪罪他们是正常反应,但不是最佳选择。
与人相处为何不能多一些宽容和友爱呢!有时候我们觉得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并不是责怪,而是相互容纳和体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快乐些、充实些!
真诚是交友的前提,观察力是交友的保障,宽容是培植友情的沃土。不管是谁,都可以这样对朋友说:亲爱的朋友,如果我曾有意无意地伤害过你,恳求你原谅我的过错。因为宽容固佳,遗忘尤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