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半个世纪以前,美国洛杉矶郊区有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才15岁,却拟了个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表格,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驼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子,参观月球……”他把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当他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实行。
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佐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兹探险。从那时起,他按计划开始逐个逐个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49岁时,他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这个美国人叫约翰.戈达德,他获得了探险家的荣誉。
如果你能像他一样精心设计目标,总有一天,你也会发现自己是那个走得最远的人!
目标,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蓝图,又是人的精神生活支柱。
美国著名整形外科医生马克斯韦尔·莫尔兹博士在《人生的支柱》中说:任何人都是目标的追求者,一旦达到一个目标,第二天就必须为第二个目标动身起程了。人生就是要我们起跑、飞奔、修正方向,如同开车奔驰在公路上,有时偶尔在岔道上稍事休整,便又继续在大道上疾跑。旅途上的种种经历令人陶醉、亢奋激动、欣喜若狂,因为这是在你的控制之下,在你的领域之内大显身手,全力以赴。
爱因斯坦为什么26岁时就能在物理学的几个领域作出一流的贡献?美国波士顿大学生化教授阿西莫夫为什么能够令人难以置信地写出200余部科普著作?达·芬奇为什么能成为“全才”?仅仅是由于他们的天赋吗?
当时爱因斯坦20多岁,学习物理学的时间不算长,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他的时间更是极为有限;而物理学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他没有运用直接目标法,就不可能在物理学的3个领域都取得第一流的成就。
许多人一辈子懵懂浑噩,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目标。他们只是靠着过一天算一天的心理活着。那些从人生中收获最多的人都是警觉性高、积极等待着机会、机会一到马上就能发现的人。他们都有确定的目标。
在长期的计划中,最好是把每5年划分为一个阶段。
安·海渥德引用她一位顾客所说的话:“我希望我丈夫永远不会因感到自我满足而迟滞下来。我们结婚5年了,每一年都有一个目标——首先,是他的学位,接着是进修课程,然后是一年的自由投稿工作,现在是他自己的事业。等到他告诉我他的钱够了,教育够了,经验够了,我就知道蜜月已经结束了。”
一个目标达到之后,马上立下另一个目标,这是成功者固定的人生模式。
对目标要有专注的精神。
一位美国作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第一次遇见贾金斯,是在多年前,当时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
“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才锯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就再也不见他回来了。”
贾金斯无论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他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贾金斯进而发现,完全掌握拉丁语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可这就更加旷日废时了。
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些本钱。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而办起煤矿来。可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
他恋爱过好几次,但每一次都毫无结果。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迹。为使自己配得上她,他开始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在星期日学校上了一个半月的课后便自动逃遁了。两年后,当他认为问心无愧、可以启齿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给了一个愚蠢的家伙。
不久他又如痴如醉地爱上了一位迷人的、有5个妹妹的姑娘。可是,当他上姑娘家时,却喜欢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后一个也没谈成功。
贾金斯的情形每况愈下,越来越穷。他卖掉了最后一项营生的最后一份股份后,便用这笔钱买了一份逐年支取的终生年金,可是这样一来,支取的金额将会逐年减少,因此他要是活的时间长了,早晚得挨饿。
与贾金斯的朝三暮四性格完全相反,勒韦则是一个非常专注于目标的人。勒韦是美国的著名医师及药理学家,1936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勒韦1873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喜欢艺术,绘画和音乐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他的父母对犹太人深受各种歧视和迫害的情形心有余悸,不断敦促儿子不要学习和从事那些涉及意识形态的行业,要他专攻一门科学技术。
勒韦是一位勤奋志坚的学生,他不怕从头学起,相信专注一心必定会成功。他带着这一心态很快进入了角色,专心致志于医学课程的学习。心态是行动的推进器,他在施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攻读时,被导师的学识和专心钻研精神所吸引。这位导师是淄宁教授,著名的内科医生。勒韦在这位教授的指导下,学业进展很快,并深深体会到医学也大有施展才华的天地。
勒韦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欧洲及美国一些大学从事医学专业研究,在药理学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于1921年聘请他为药理教授,专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在那里他开始了神经学的研究,通过青蛙迷走神经的试验,第一次证明了某些化学物质可将刺激从一个神经细胞传至另一个细胞,又可将刺激从神经元传到应答器官。他把这种化学物质称为乙醚胆碱。1929年他又从动物组织分离出该物质。勒韦对化学传递的研究成果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对药理及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1936年他与合作者戴尔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勒韦的成功可以说明,成功之本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人生态度和才能资质。当然,仅靠这个“本”还不够,必须兼具高远志向和实现目标的的毅力,特别是要有一心一意的精神,这样更有利于成功。
伊格诺蒂乌斯·劳拉有一句名言:“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在太多的领域内都付出努力,就难免会分散精力,阻碍进步,最终一事无成。
在对有价值目标的追求中,坚忍不拔的决心是一切真正伟大品格的基础。充沛的精力会让人有能力克服艰难险阻,完成单调乏味的工作,忍受其中琐碎而又枯燥的细节,从而使他顺利通过人生的每一个驿站。在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各种令人沮丧而且危险的磨炼,才造就了天才。在每一种追求中,作为成功保证的与其说是卓越的才能,不如说是追求的目标。目标不仅产生了推动它实现的能力,而且产生了充满活力、不屈不挠为之奋斗的意志。因此,意志力可以定义为一个人性格特征中的核心力量。概而言之,意志力就是人本身,它是人的行动的驱动器,是人的各种努力的灵魂。真正的希望以它为基础,二者是同一的。在伯特尔修道院镌刻着一条格言:“希望就是我的力量。”这条格言似乎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不能及时地付诸行动和成为事实,就会引起他们精神上的委靡不振。但是,目标的实现,正像许多人所做的那样,不仅需要耐心的等待,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奋斗和百折不挠地拼搏,就像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那样。切实可行的目标一旦确立,就必须迅速付诸实施,并且不可发生丝毫动摇。
那些对奋斗目标用心不专、左右摇摆的人,对琐碎的工作总是寻找遁辞,懈怠逃避,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我们把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不可回避的事情来看待,就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迅速地将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