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烟台,他才发现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烟台街角的垃圾箱差不多和他的身高一样,望着那样的高度,他只有叹息。他忘记了在来之前考察一下当地垃圾箱的高度了。没有办法,只能到处转着去拾一些人们随手扔掉的瓶瓶袋袋,那份微薄的收入连糊口都困难。父亲拉着他上街去乞讨,他说他不愿意去做不劳而获的乞丐,但最终还是因为生计,他加入了乞讨的行列。拾荒乞讨的间隙,他坐在人来车往的大街边捧着书本旁若无人地看,父亲说讨饭的看书有什么用。他反驳父亲说,乞丐也有两种,一种是形式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他是第一种,他要尽早地脱离这种乞讨生涯。父亲对儿子的话大为不解,乞丐就是乞丐,就是讨饭的,一个讨饭的人还谈什么理想。他不同意父亲的观点,到处留意着招工招考信息,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做的工作。阅报栏前,他垫起三块砖头才能昂头看清楚上面的信息,他一条条贪婪地读着,用手中的笔又写又记;他更加用功地学习,在拾荒与乞讨的间隙,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与决心,学完了高中的所有课程;他珍惜身边的每一点机会,收购来的破旧书刊也成了他绝好的教材;他到烟台各大高校门前转,不仅仅为了拾荒,他要自己去感受那份神圣殿堂的气氛……他有一个小小的梦想,他也想自由地飞翔,而知识是唯一能让他飞翔的翅膀。2003年6月的一天,他带着自己整理的故事走进了烟台晨报记者的办公室,他要向人倾诉,他有一个梦想。他的故事感动了记者,很快见报,并很快感动了那个城市。市民们纷纷打电话到报社,要求资助这个自强不息的孩子。他真的不负重望,那年,他参加高考并以超出本科线30分的成绩被重庆工商大学录取。
他就是袖珍男孩,名字叫魏泽阳。
有人问他为什么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从容地说:“我可以贫穷,却不可以低贱,我可以矮小,却不可以卑微!”一份稚嫩的童音,一张充满自信的脸,我为之感动。
魏泽阳,这个袖珍男孩,一直在寻梦的路上跋涉。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事迹感动了那么多的好心人,他们资助他去读书,他们给他关爱,他们一点一点帮助他向他的梦想靠近。而他的这份幸运却不是从天而至,回首看看他走过的每一步路,无不洒着一个自强不息者的汗水与泪水。当离毕业还有一年的时间时,好心的人们已在忙着为他联系工作单位。烟台一家企业向魏泽阳发出了邀请信,希望他毕业后到他们公司任策划顾问。那位企业领导说:“我们并不是同情魏泽阳才决定要他,我们只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和尊重!”
而更让人欣喜的是,在这漫长艰辛的拾荒求学生涯中,魏泽阳不断得到热心人的帮助,他理解了什么是无私、包容、博爱,明白了自己要学会坚持、学会感恩。用他一句话来概括他对自己那段经历的感想也许再合适不过:“我要把自己得到的爱释放出去,让更多的人因我而幸福!”这种循环的感动与爱又变成一种新的力量注入魏泽阳的体内,他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将别人传递给他的爱再传递给更多的人。相信他在未来的路上会走得更好!人们记住了这个袖珍男孩一张自信快乐的脸,还有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我可以贫穷,却不可以低贱,我可以矮小,却不可以卑微!矮小成卑微,也许只在一念间,矮小的魏泽阳,终于凭借自己一份不卑不亢的自尊与坚持,赢得了他想要的生命尊严。
业精于勤荒于嬉
他出生的时候,恰逢抗战胜利,父亲欣喜之下,就给他取名凌解放,谐音“临解放”,期盼祖国早日解放。几年后,终于盼来全国解放,但是凌解放却让父亲和老师们伤透了脑筋。他的学习成绩实在太糟糕,从小学到中学都留过级,一路跌跌撞撞,直到2l岁才勉强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后,凌解放参军入伍,在山西大同当了一名工程兵。那时,他每天都要沉到数百米的井下去挖煤,脚上穿着长筒水靴,头上戴着矿工帽、矿灯,腰里再系一根绳子,在齐膝的黑水中摸爬滚打。听到脚下的黑水哗哗作响,抬头不见天日,他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自己已走到了人生的谷底。
就这样过一辈子,他心有不甘。每天从矿井出来后,他就一头扎进了团部图书馆,什么书都读,甚至连《辞海》都从头到尾啃了一遍。其实,他心里既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远大的目标,只知道,如果自己再不努力,这辈子就完了。以当时的条件,除了读书,他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改变自己。
书越看越多,渐渐地,他对古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部队驻地附近,有一些破庙残碑,他就利用业余时间,用铅笔把碑文拓下来,然后带回来潜心钻研。这些碑文晦涩难懂,书本上找不到,既无标点也没有注释,全靠自己用心琢磨。吃透了无数碑文之后,不知不觉中,他的古文水平已经突飞猛进,再回过头去读《古文观止》等古籍时,就非常容易。当他从部队退伍时,差不多也把团部图书馆的书读完了。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正是这种漫无目的的自学,为自己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他又开始研究《红楼梦》,由于基本功扎实,见解独到,很快被吸收为全国红学会会员。1982年,他受邀参加了一次“红学”研讨会,专家学者们从《红楼梦》谈到曹雪芹,又谈到他的祖父曹寅,再联想起康熙皇帝,随即有人感叹,关于康熙皇帝的文学作品,国内至今仍是空白。言谈中,众人无不遗憾。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决心写一部历史小说。
这时候,他在部队打下的扎实的古文功底,终于派上了大用场,在研究第一手史料时,他几乎没费吹灰之力。盛夏酷暑,他把毛巾缠在手臂上,双脚泡在水桶里,既防蚊子又能取凉,左手拿蒲扇,右手执笔,拼了命地写作。几乎是水到渠成,1986年,他以笔名“二月河”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从此,他满腔的创作热情,就像迎春的二月河,汹涌澎湃,奔流不息。他的人生开始解冻。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在部队的自学经历,就没有后来名满天下的二月河。他在21岁时跌入了人生最低谷,又在不惑之年步入巅峰,从超龄留级生到著名作家,其间的机缘转折,似乎有些误打误撞。但二月河不这么理解,他说:“人生好比一口大锅,当你走到了锅底时,只要你肯努力,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向上的。”
有目标才有方向
目标是未来生活的蓝图。
大多数人都幻想他们的生命是永恒不朽的。他们浪费金钱、时间以及心力,从事所谓的“消除紧张情绪”的活动,而不是去从事“达成目标”的活动。大多数人每周辛勤工作,赚够了钱,在周末把它们全部花掉。
大多数人希望命运之风把他们吹进某个富裕又神秘的港口。他们盼望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退休,在“某地”——一个美丽的小岛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倘若问他们将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回答说,一定会有“某种”方法的。
如此多的人无法成就他们的理想的原因在于: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标。
目标是对于所期望成就的事业的真正决心。目标比幻想好得多,因为它可以实现。没有目标,就不可能发生任何事情,更不可能采取任何行动。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任何地方。
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目标对于成功也有绝对的必要。如果没有空气,没有人能够生存;如果没有目标,没有人能成功。
马亨黄先生能够从周薪25美元的工作,迅速升至副董事长的职位,不久后又升任优良幽默公司的董事长,是因为他有目标,随时鞭策自己的缘故。他对目标的解释是:“你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将来想要获得什么成就才最重要。”
“罗马不是一天之内建成的!”你一定听过这句话,一定从这句话中很清楚地知道了凡是杰出的成就都是历经多年努力才能获得的道理。
一切有志者都想成功,憧憬着“一步登天”,但要把美好的梦想转化为现实,尚需付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劳动。体育运动员在一个赛季开始之前,都要长年累月地进行训练。通过训练,他们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力求每天都能提高一步,这样,到了比赛那天,他们才可能创造出好的成绩。
每个成功者也只能如此: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时间、耐心和努力。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托马斯·高特·摩尔根说得好:“不要把志向立得太高,太高近乎妄想。目标不妨设得近点,近了,就有百发百中的把握。目标中的,志必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