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社交礼仪具有广泛的内涵,包含着会面、邀请、接待、交谈、拜访、赠受、舞会等社交方面。掌握和运用社交礼仪知识,能够大大提升自己的社交魅力。
一、出门在外,别忘了带上礼仪
(一)问候礼节礼仪
问候就是在与他人相见时,以专用的语言或动作向他人询安问好,表示善意的一种常规的致意形式。在社交活动中需要问候对方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规范问候内容
问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因人、因时、因事而有所区别。如每天不同时间问候客人:“早上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和“晚安!”与宾客见面时应主动说:“您好,欢迎您到来!”“您好,欢迎光临!”“您好,见到您很高兴!”等等;与多位宾客会面时,可统一对其问候,不再一一具体到每个人,例如可说“大家好!”“各位早上好!”遇到生日、节日等喜庆日子,应说“祝您生日快乐!”“祝您节日快乐!”“新年好!”等等;向客人道别或给宾客送行时,一般问候语是:“祝您一路平安!”“谢谢光临,欢迎再来!”
2.讲究问候顺序
社交活动中会面问候的先后顺序是颇有讲究的:主人应先问候客人;职位低者先问候职位高者;晚辈先问候长辈;男士先问候女士。在向多人问候时,按惯例可以“由近而远”或“由尊而卑”依次进行,若对方首先向自己进行问候,则应立刻回应。
3.注意问候态度
问候客人态度要热情、友好、真诚,做到“眼到”、“口到”、“意到”。问候时一定要正视对方的双眼,来表示自己全神贯注;声音清晰响亮,表现内心真诚;面带微笑,显示衷心欢迎。
问候语里蕴涵着对对方的尊敬之意和关心、关怀之情,适时恰当的问候能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
(二)握手礼仪
握手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握手作为一种社交礼仪是有一定讲究的。行握手礼时,一般应与受礼者有一步之远,起身两脚立正,上身略微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掌心向内,手的高度大致与对方腰部上方持平,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专心致志,深情一握,微微上下摆动几下,以示真诚和热情,同时讲问候语和敬意语。
同时应该注意以下礼节。
1.握手的时机。会面、道别皆握手,此时无声胜有声。但何时握手,却是一个微妙的问题,它涉及双方的关系、现场的气氛和交往的发展。所以,交往中应该适时把握时机,热情握手。
2.握手的次序。握手的次序取决于不同的场合。一般来说,在公务场合握手的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在社交休闲场合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婚否。握手遵循先后顺序原则才符合礼仪规范。
3.握手时间、力度。握手力度要因人而异,把握分寸,既不能有气无力,也不可过分用力,以不轻不重、适度为好。一般而言,与亲朋故旧握手时,力度可稍大些;与初识、异性握手时,力度要稍小些,也不能握得太紧。若握得太轻,会使对方感到你傲慢或缺乏诚意;若握得太紧,用力过大,会使对方觉得你粗鲁、轻佻、不庄重。
握手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关系来定。初次见面者,握手时间一般控制在2~5秒钟以内,尤其与异性握手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是失礼的表现。
握手,是见面时最常见的礼仪。因为不懂握手的规则而遭遇尴尬的场面,是谁也不愿意遇到的。行握手礼是一个并不复杂却十分微妙的问题。作为一个细节性的礼仪动作,做得好,它好像没有什么显著的积极效果;做得不好,它却能突兀地显示出负面效果。
(三)鞠躬的礼仪
行鞠躬礼时必须用右手握住帽前檐中央,将帽取下,双手垂放,双脚立正,双目凝视受礼者,然后上身弯腰前倾。男士在鞠躬时,双手应放在大腿两侧的裤线稍前的地方。女士则应将双手放在身前腹部处轻轻搭在一起,也可放在正前方。行鞠躬礼时,头和颈部要处于自然状态,以腰为轴上身前倾,视线随着鞠躬动作自然下移,礼后起身迅速还原。另外,行礼时要表情严肃,忌手中拎东西,施礼后与对方交谈时,不必马上戴上帽子。
一般来说,行鞠躬礼时,下弯的幅度越大和次数越多,即表示敬重的程度越大,但也要注意场合,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问候、打招呼时应施15°左右的鞠躬礼,迎客与送客时分别行30°与45°的鞠躬礼,喜庆场合行40°左右的鞠躬礼,这些场合一般只需要行礼一次。唯在追悼会时才采用较大幅度的三鞠躬礼。
当别人向你行鞠躬礼时,同辈之间无论男士、女士双方都应以鞠躬还礼,而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女士对男士,还礼可以不鞠躬,而用欠身、点头、微笑示意以示还礼。
行鞠躬礼时,最重要的是心诚,即由衷地敬重对方才能得体。鞠躬的要领是“礼三息”,即:第一,吸一口气后弯下上半身(或低头);第二,在吐气时间内完成鞠躬礼;第三,在吸气中抬起上半身和头,恢复行礼前的姿态。
鞠躬的礼节源自中国,但现在作为日常见面礼节在中国已不多见,如今的鞠躬多出现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场合,或用在向他人表示感谢、领奖、演讲结束、演员谢幕,以及婚礼、悼念等特殊场合。
(四)脱帽的礼仪
在国际交往中,每逢正式场合以及一些社交场合,人们往往会向自己的交往对象行脱帽礼。所谓脱帽礼,是指以摘下本人所戴帽子的方式,来向交往对象致意。
行脱帽礼时,戴制服帽者,通常应双手摘下帽子,然后以右手执之,端在身前。戴便帽者,则既可完全摘下帽子,又可以右手微微一抬帽檐代之。不过越是正规之时,越是要求完全彻底地摘下帽子。
通常情况下,男士与人见面时,应摘下帽子或举一举帽子,并向对方致意或问好;若与同一个人在同一场合多次相遇时则不必反复脱帽。在进入他人居所时,客人必须脱帽。与人交谈、握手或行其他会面礼时必须脱帽。在升降国旗、演奏国歌等庄重、正规场合,应自觉脱帽。
本着“女士优先”的精神,一般准许女士在社交场合内不必摘下帽子,而男士则不享有此项特殊待遇。
(五)拥抱礼仪
在西方,特别是在欧美国家,拥抱礼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见面礼和道别礼。多用于官方或民间迎送宾客或表示慰问、祝贺、致谢等场合。
拥抱礼视场合和关系的不同,可分为热情拥抱和礼节性拥抱两种。但无论是哪种拥抱礼都要注意掌握规范的姿势:两人正面对立,右手环抚于对方的左后肩,左手扶住对方右腰后侧。首先各向对方左侧拥抱,然后各向对方右侧拥抱,最后再一次各向对方左侧拥抱,礼毕。拥抱时,还可以用右手掌拍打对方左臂的右侧,以示亲热。
抱礼在我国社交礼仪中尚不多用,不过在亲密朋友相互表示祝贺、慰问、道别时也有采用拥抱礼。
(六)吻礼
吻礼一般分亲吻礼和吻手礼两种。
1.亲吻礼
行此礼时,往往与一定程度的拥抱相结合。不同身份的人,相互亲吻的部位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夫妻、恋人或情人之间,宜吻唇;长辈与晚辈之间,宜吻脸或额;平辈之间,宜贴面。在公开场合,关系亲密的女子之间可吻脸,男女之间可贴面,晚辈对尊长可吻额,男子对尊贵的女子可吻其手指或手背。非洲某些部族的居民,常以亲吻酋长的脚或酋长走过的地方为荣。在古罗马与古波斯等国,同阶级的人可以吻唇,不同阶级的人只能吻面。
西方现代的亲吻礼,在欧美许多国家广为盛行。美国尤其盛行此礼。法国人不仅在男女间,而且在男子间也多行此礼。法国男子亲吻时,常常行两次,即左右脸颊各吻一次。比利时人的亲吻比较热烈,往往反复多次。
遇到喜事或悲伤时,一般也行亲吻礼,以示真诚祝贺或慰问。行贴面亲吻礼时,应先贴一次右侧,再贴一次左侧。
2.吻手礼
吻手礼的受礼者只能是已婚妇女。男士对尊贵的女士表示尊敬时,可亲吻女士的手背或手指,但手腕及其以上部位是行礼时的禁区。在行吻手礼时,男士应走到女士面前,立正垂手致意。女士若将右臂微微抬起,则暗示男士可行吻手礼,这时男士以右手或双手轻轻捧起女士的右手,并俯身弯腰使自己的嘴唇象征性的去触及女士的手背或手指。行亲吻礼时一定要稳重、自然,落落大方,但不能发出“吮”的声音,吻后抬头微笑相视,再把手放下。如果女士没将右臂抬起,则不行此礼。行吻手礼时,若女士身份地位较高,男士要弯腰作半跪式,再抬手吻之。
吻礼多见于欧美和阿拉伯国家,是人们表达爱情、友情、亲情的一种见面礼。
(七)合十礼、拱手礼、点头礼
合十礼
行合十礼时,双掌十指在胸前相对拼合,五指并拢向上,掌尖与鼻尖基本齐高,手掌向外倾斜,双腿立定,笔直站立,上身微欠低头。行礼时,合十的双手举得越高,越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但原则上不可高于额头。
行合十礼时,可以口诵祝词或问候对方,也可以面带微笑,但不可手舞足蹈,或反复点头。在交往中,当对方用合十礼行礼时,则应以合十礼还礼。
拱手礼
拱手礼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会面礼。目前主要在团拜、向长辈祝寿、向亲朋好友喜庆祝贺、向他人表示深切感、与海外华人初次见面表示久仰大名等场合采用此礼。
行拱手礼时应起身站立,上身挺直,双臂前伸,双手在胸前高举抱拳(左手包在右手之外),自上而下或由内而外,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
点头礼
点头礼一般是同级或平辈间在以下一些场合运用:路遇熟人,又不便交谈时;在会场、剧院、歌厅、舞厅等不宜交谈之处;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时;遇上多人而又无法一一问候时。行点头礼时,面带微笑轻轻点一下头即可。行点头礼时应该不戴帽子。行点头礼虽然动作很简单,但无限深情尽在不言中,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见面礼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见面礼节,千万不可乱用,以免弄出尴尬的事情。
(八)他人介绍礼仪规范
作为介绍者在为双方介绍时,要注意以下礼节:
1.遵守“尊者优先知情”的规则,按顺序逐一介绍。
2.要讲究介绍的礼仪,为人们介绍时,最好先说明一下:“请允许我来介绍一下……”“很荣幸向大家介绍……”之类的介绍词,切勿上去开口就讲,让人感到突如其来,措手不及。
3.要根据社交的场合、目的的不同,采用恰当的介绍方法。比如,是简介式的还是复杂式的;是强调式的还是平叙式的;是引见式的还是推荐式的,等等,不可千篇一律。
4.介绍的程度应是双方对称的,不可厚此薄彼,否则是失礼的。
5.要掌握分寸,实事求是,特别是涉及的职务、职称、头衔等一些最基本的信息,一定要真实、准确。
6.介绍别人时,仪表要端庄,表情应自然,手势动作要文雅,除拇指外四指合拢,伸出手掌用指尖所指的方向示意,而不能直接伸出食指、用一个指头进行指示,且眼神要随着手势转向被介绍人,并向另一方点头微笑。
7.介绍时不能背着任何一方,跟谁讲话,眼睛就要注视谁。
8.介绍他人时不要使用易生歧义的简称,也不要使用捉弄人的话语。
介绍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最常见的礼节,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相互结识的最基本形式。介绍的作用在于它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了解;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在素不相识的人与人之间起沟通的作用。
(九)自我介绍的礼仪规范
自我介绍,即将本人介绍给他人。从礼仪上讲,作自我介绍时应注意下述问题:
1.要抓住时机,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自我介绍,对方有空闲,而且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这样就不会打扰对方。
2.态度一定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镇定自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又不能虚张声势,轻浮夸张,以表示自己渴望认识对方的真诚情感。
3.自我介绍时还要简洁,言简意赅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以半分钟左右为佳。不宜超过一分钟,而且愈短愈好。为了节省时间,作自我介绍时,还可利用名片、介绍信加以辅助。
4.自我介绍的内容包括三项基本要素:本人的姓名、供职的单位以及具体部门、担任的职务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这三项要素,在自我介绍时,应一气连续报出,这样既有助于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又可以节省时间,不说废话。自我介绍要真实诚恳,实事求是,不可自吹自擂,夸大其辞。
5.进行自我介绍,应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如果有介绍人在场,自我介绍则被视为不礼貌的。
在人际交往中如能正确地利用自我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广交朋友,而且有助于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在交往中消除误会,减少麻烦。
(十)名片礼仪
1.递送名片的礼仪
在社交场合,如果递送名片,必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要送到,不能只送这个而不送那个。
在社交活动中,遇到下列情况时,需要将自己的名片递给对方,或与对方交换名片:第一,表示自己重视对方;第二,被介绍给对方;第三,对方提议交换名片;第四,对方向自己索取名片;第五,初次登门拜访对方;第六,通知对方自己变更情况;第七,打算获得对方的名片。
递送名片时,态度要谦恭、诚恳,举止要文明、礼貌。一般情况应起身站立,走向对方,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拿住名片上端的两个角,名片正面朝向对方,双手递上,眼睛注视对方,并真诚地说“请多指教”、“请多关照”、“请多联系”。递送名片,切不可用左手,也不能用手指夹着名片递给别人。
名片递送有着一定的顺序。当同时与多人交换名片时,要注意“先尊后卑”和“由近而远”的顺序依次递送。切不可挑三拣四,采用“跳跃式”的方法,特别忌讳向同一个人重复递送名片。
2.接受名片的礼仪
接受名片时态度要恭敬,举止要得体。当他人把名片递送过来时,要立即停止手中的工作,应尽快挺身起立,微笑着注视着对方,并双手或以右手捧接。接过名片后可以说“谢谢”,随后有一个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衔念出声来,并注视着对方,使其产生一种受重视的满足感。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时,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名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当今,交换名片更是社交场合中一种重要的自我介绍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名片在社交中的作用,应该特别注意递送和接受名片的礼仪。
(十一)称呼礼仪
1.生活中的称呼礼仪
(1)对亲属的称呼礼仪
对亲属的称呼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敬称或谦称,但必须合乎常规,合乎礼仪。
对本人的亲属可采用谦称。对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称呼时可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兄”等。对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可直呼其名,或使用其爱称。在家庭内直接称呼时,不必加“家”。
对他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对其长辈可在其称呼前加“尊”字,如“尊母”、“尊兄”等。对其平辈或晚辈,可在称呼前加“贤”字,如“贤兄”、“贤妹”、“贤侄”等。
(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礼仪
对长辈和平辈称呼时,应用“您”来称呼,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