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警察自律意识定义
所谓自律,就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提醒,即:能够自觉地遵章守法,不做犯法违纪的事情。人民警察自律意识是维护和巩固正确权力观的一个重要基石。因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使人成为“清官”流芳百世,如:焦裕禄、孔繁森。也可使人成为“贪官”遗臭万年,如成克杰、慕绥新。人民警察要想把握好这个界限,就要靠自律来时刻敲响警钟。有些人民警察由于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中不拘小节,缺乏自律,逐步使权力观甚至人生观一点点的错位,反而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局面,如李纪周等。
古语云:珠莹则尘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人民警察要做到两袖清风,清正严明,就必须要筑牢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苦乐观、荣辱观,不仅仅在工作圈,还要在生活圈、社交圈及亲属圈都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自己。做到“自重”即时刻想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珍重;做到“自警”即时刻想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力周围布满了“陷阱”,要处处把握好道德、纪律、法律这三道防线;做到“自省”即要贵有自知之明,敢于正视缺点,敢于挑战缺陷;做到“自励”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永葆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更要在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下做到“慎独”,即在没有组织监督独处时能够洁身自爱,力戒贪欲,淡泊名利;“慎微”,即从细微处做起,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慎终如始”,即要从始到终全过程都一以贯之,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怠慢。
人民警察如果缺乏自律意识或自律意识不强,那么《人民警察法》上所规定的人民警察必须做到的“秉公执法,办事公道”就将成为一句空话;而《人民警察法》上严禁警察作为的行为,如“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犯罪活动”、“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人犯”、“敲诈勒索、或者索取、收受贿赂”等,将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如果没有足够强的自律意识,面对太多的诱惑,几乎每一个警察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各种各样的好处。
人民警察自律的标准与他人不同,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人民警察法》第26条规定的担任人民警察应当具备的六项条件说明,对警察有其特殊要求。例如要“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第20条的规定也说明,人民警察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应当高于社会其他人群,是“模范遵守”而不是一般遵守。与其他公务员相比,人民警察代表国家执法,直接与广大群众接触,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群众不满。因此,人民警察的自律意识显得更重要。
(二)铁军精神的形成与意义
1.铁军精神的形成
“铁军”是人民群众对参加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赞誉。第四军之所以能在北伐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取得辉煌战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部队中有一大批共产党员在起着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作为北伐先遣队的叶挺独立团,大部分连以上干部及一部分班排长都是共产党员,形成连有党员,营有党小组,团有党支部的组织系统,从而能使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得到贯彻执行。以后从第四军分出一部扩编而成的第十一军因同样英勇善战,也获得“铁军”称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及广州起义,其主要军事力量都来自铁军;我军最早的一批军事将领如叶挺、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张云逸、粟裕等等,亦出自铁军。铁军中的政治工作传统,也为我军所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曾指出:“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1927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党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第一支革命武装——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即“叶挺独立团”。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立下赫赫战功,赢得“铁军”美誉。1927年,叶挺独立团主力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4月,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井冈山,与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1934年工农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留在南方八省、十四个游击区只有6000余人,三年游击战争中,将几十万国民党军吸引在中央苏区及其周围,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红军主力和中央领导机关的战略转移。在人员少装备差,被分割、被封锁的恶劣环境里,各自独立地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战士们经常是“草丛当床、草根当粮”,缺医少药。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描述道:“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然而正如陈毅所说:“能坚持到底的就是将来革命的骨干,留下一点星火,定能燃遍万里江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新四军战士面临着许多考验,由反蒋到联蒋,由打土豪到打日本,由苏维埃救中国到抗日救国,由红五星到青天白日,说明新四军是一支高度自觉的、顾全大局的、纪律严明的部队。这支特殊的队伍,在刚组建时才一万人,他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民族解放,为祖国独立,为人民幸福,与日本侵略者、与投降派、与反共顽固派作了殊死斗争,在斗争中以少胜多,由弱变强,成为华中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民族解放的希望之光。
发生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无疑是新四军最壮烈的一曲铁血悲歌,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怀着惜别之情,踏上了北移的抗日征程。时值寒冬季节,天黑下雨,道路泥泞,衣被潮湿,十分疲劳。国民党以十万兵力围剿,新四军战士以一敌十,不畏惧、不退却、不逃跑,忍饥耐寒,拼死作战。许多将士壮烈牺牲,突围出来的2000多人又转战在抗日战场。被俘的600名新四军战士,他们面对欺骗利诱,残酷刑讯,野蛮屠杀,始终不投降,不出卖同志,保持了革命气节。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电话中痛斥何应钦:“你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并悲愤地题写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挽诗。皖南事变并未挫败新四军的锐气,这支浸染了志士鲜血的铁的军队,反而愈挫愈奋,愈战愈勇。新四军的十年战斗史,是一部求独立、求解放,为国家、为人民的史诗,是一部艰苦奋斗、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英雄史诗。一支部队精神的形成,仅凭志向、感情、道德是不够的。它要有理论武器和精神支柱,还要有铁的纪律和对行为的约束。皖南事变以前,新四军隶属国民党指挥,在建制上,在工作上,在思想教育上,都受到一定的制约。军部重建又是在仓促形势下进行的,许多问题还来不及研究和处理。从1941年5月至1942年3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分会相继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在总结皖南事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了党性的学习与教育,提出了正规化军队建设的要求,要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有高度的军事素养和坚强的战斗力,有模范的政治、军事、群众纪律,有统一的编制、制度和科学的组织分工,有充满革命热情、富有革命朝气的作风和气概。从此以后,新四军恢复和健全了政治委员制度,加强了党组织和政治工作机关,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加强了干部培训,兴办了各级抗大,加强了军事教育和战术研究。从而为新四军的建设和发展,为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为粉碎日伪顽夹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7年1月,新四军改为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新四军从1937年10月12日成立,到1947年1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前后十个春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支英雄的部队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在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以及反对侵略的空前惨烈的生死搏斗中,对敌作战2.46万余次,毙伤俘敌41万余人,光复国土25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00余万,主力部队从组建时的1万多人发展到31万余人。坚持在华中地区的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关内战场日军总兵力的22%(12个师团),伪军总兵力的30%强。不仅独立支撑了大江南北半壁河山,也屏障了华北抗日根据地,为战略反攻,夺取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人民赞誉为英雄的“铁军”。在战争和根据地建设中,新四军涌现出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著名将领。叶挺、项英、刘少奇、陈毅、粟裕、李先念、张云逸、袁国平、周子昆、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高敬亭、肖望东、方毅、张劲夫、张震、陶铸、徐海东、曾山、赖传珠、叶飞、郑位三、梁从学、张爱萍、洪学智、陈丕显、曾希圣、彭雪枫、罗炳辉、黄克诚、傅秋涛、孙仲德、任质斌、谭希林等都是军政中的奇才,他们是中华民族中的优秀分子,有着远大的胸怀、非凡的气质,这群将领和领导,是铁军的主心骨,也是铁军精神的塑造者和宣扬者。新四军是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的精英,他们卓著的业绩与不朽功勋,名垂青史,彪炳千秋,世代相传。在新四军中,名将的垂范更让铁军熠熠生辉。
2.铁军精神的基本内涵
“铁军”这支诞生在血雨腥风中的特殊队伍,它继承着北伐第四军、红军第四军和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红色游击队的光荣传统,汇聚了南方八省健儿,身肩抗日和反顽的重任,在日、伪、顽三方的夹缝中求生存,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求发展。队伍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历经磨难和战火的洗礼,终于成长为勇猛、顽强、既有铁的纪律,又文武兼备的威武之师、智慧之师,并形成了“铁军精神”。铁军精神是以叶挺独立团为代表的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培育形成的,是我军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指引部队攻坚破难、团结奋斗、无往不胜的传家宝。铁军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以爱国主义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动力,以挽救民族危亡为职责。铁军精神主要指“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的精神。
第一,铁军精神集中体现了矢志不移跟党走、坚决听从党指挥的铁的信念。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三湾改编”,在这支部队的红一连建立了我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和“党指挥枪,而绝不允许枪指挥党”的光荣历史。这支部队之所以能够屡创辉煌战绩,锻造无敌铁军,续写着对党忠贞的历史,就是因为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履行我军使命中,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铸就了矢志不移跟党走、坚决听从党指挥的坚定信念。
第二,铁军精神集中体现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的意志。在著名的刘老庄战斗中,这支部队的“刘老庄连”82名官兵,与1000余名装备精良的日寇展开激战,直到全部壮烈牺牲,充分展现了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威震敌胆的悲壮战歌。这种铁的意志锤炼了一代又一代钢铁战士,成为官兵愈挫愈勇、克难破险的精神利刃。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们传承和弘扬铁的意志,无论任务多么艰巨、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从不服输,永不言败,体现了“铁军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铁军”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三,铁军精神集中体现了志同道合、生死与共的铁的团结。“朱德的扁担”这个著名故事,就是井冈山时期这支部队官兵一致、官兵团结的生动体现。这支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靠的就是在共同理想、共同目标追求下的钢铁般的团结统一。南昌起义后,在朱德、陈毅领导下,部队依靠团结的力量,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支革命武装同仇敌忾、并肩战斗,亲如兄弟、情同手足,成为我军精诚团结的典范。新的历史时期,他们不断发扬光大这种铁的团结的光荣传统,视团结如生命,十分珍惜和维护班子团结、官兵团结、军政军民团结,部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第四,铁军精神集中体现了军令如山、步调一致的铁的纪律。叶挺独立团初创时期,就以纪律严明著称,被老百姓盛赞为“仁义之师”。1928年3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首次在这支部队进行了试点。战争年代,铁军部队攻如猛虎,守如泰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令行禁止,秋毫无犯,一切行动听指挥。“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正是这支部队长期革命斗争经验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他们始终把严明纪律作为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核心来抓,培养官兵高度自觉的纪律观念和行为规范,树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