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梅邹灏
近十多年来,荆门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依据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在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同时,精心组织舞台艺术精品生产,相继推出了10多台大戏,其中《高玉莲》、《翁与媳》、《桃林深处》、《九·二六壮歌》、《荷花洲头》、《闹龙舟》、《十二月等郎》等9台是反映现代农村生活的,深受观众的欢迎,尤其是被称为“长湖三部曲”的《荷花洲头》、《闹龙舟》、《十二月等郎》最受欢迎。这些剧目大都演出超过百场,并多次荣获各种奖项。其中,现代花鼓戏《荷花洲头》,应邀晋京参加国庆45周年献礼演出,荣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新剧目奖”;《闹龙舟》应邀晋京参加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2001年度“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现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2005年立于舞台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她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独特视角和全新的艺术形式,征服了专家,征服了观众,入选2005—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荣获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金奖第一名,将于2007年11月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荆门市为何能在10多年中陆续推出上十台大戏,而且社会反响如此之好呢·我们觉得,最主要的是他们在创作演出过程中,注重凸显戏剧地方特色,准确把握时代精神,着力精心打造精品,致力于服务群众文化生活,致力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创作演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精品大戏,必须按照精品戏剧基本要求反复打磨提高荆门着力创作生产的精品大戏,之所以能够有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因为,这些精品大戏的打造,首先着力按照精品戏剧的基本要求精心打磨提高,使其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其一,具有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精神、建设和谐文化的主题。无论是上世纪末推出的《高玉莲》、《翁与媳》、《桃林深处》、《九·二六壮歌》、《荷花洲头》,还是本世纪初出名的《闹龙舟》、《十二月等郎》等戏剧,无不紧扣时代,紧贴基层群众,紧贴民众生活,充分体现了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主旨。
其二,具有反映现实生活,引导当今生活的亲和力。这些精品大戏,浓缩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从一个个侧面反映身边活生生的人、身边活灵活现的事、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小人物。观众普遍认为,这样的精品大戏,既有艺术品位和艺术档次,又离自己很近。所以,老百姓很喜欢看,有不少群众看了还想看,有的甚至连看四五次。
其三,具有深受观众喜爱的表演形式。荆门这些年推出的精品大戏,都是采用具有荆门地方特色的花鼓戏为表演形式。花鼓戏在荆门流传时间很久,曲调优美,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非常受群众喜爱和欢迎。这就为每台精品大戏开拓市场,深入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农民群众人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四,具有较高的戏剧艺术水准。荆门推出的这些大戏,都是经过反复打磨的,在创作上达到较高质量。在演职人员方面,他们在充分利用荆门现有戏剧编导、演员等专业人员的同时,还在全国诚请著名编剧、导演、作曲人员,通过共同努力将大戏打造成精品,从而使每台戏都有较高艺术水准,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不仅耐看,而且使广大群众在享受美的戏剧艺术大餐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陶冶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其五,具有较大的受众面。荆门推出的这些精品大戏,大都演出100场以上,观众达十多万人次。有的精品大戏在电视台反复播放,有的被制成光碟,发送到千家万户。对一些经典唱段,则通过电视、广播等形式教唱,组织音乐辅导人员到单位、进社区、下农村教唱,还组织专题演唱大赛,使之广为传唱,深入人心。总之,采取多种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扩大受众面,从而力求使每部精品大戏的受众面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创作演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精品大戏,必须把握精品戏剧生产的关键环节总结荆门多年创作舞台艺术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他们在创作演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精品大戏方面,之所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主要做法是:探索精品生产必须遵循的规律,制定“剧本高质量、主创高品位、演职人员高追求”目标,牢牢把握精品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坚持念好“六字经”。
第一,在题材的选择上紧扣一个“贴”字。“贴”,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所谓贴近实际,就是紧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立足于编演现代戏。所谓贴近生活,就是努力从现实生活中找灵感、抓题材。他们创编的剧目全部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所谓贴近群众,就是以群众爱不爱看作为检验剧目成败的标准,努力创作排演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为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第二,在生产的目标上瞄准一个“精”字。题材选定后,从剧目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开始,就按精品的标准去要求。由于出自荆门的《荷花洲头》和《闹龙舟》分别得到了很多奖项,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因此,对于《十二月等郎》,荆门人在打造精品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过去、超越自我”的更高、更优、更精的崭新目标。只有敢于树立更新更高的目标,才有可能为实现这些目标去加倍努力。
第三,在艺术资源的组合上着眼于一个“引”字。就是要以聚天下优势艺术资源、纳八方优秀艺术人才的开放胸襟,本着采百家之长,展荆门风采的信念,把艺术精品生产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舍得下力气,花本钱,诚邀知名专家加盟创作,优化配置编、导、演、舞、音、美以及灯光等主创人员。为了把《十二月等郎》打磨成精品,荆门请来了著名编剧盛和煜、著名导演张曼君、一级灯光师邢辛、一级作曲王文训、一级音效设计师黄建、中央戏剧学院舞美设计系副教授修岩等知名专家,组成了由湖南的编剧,天津的导演、灯光和音效,北京的舞美,陕西的舞蹈,四川、湖北的作曲和唱腔设计,以及本市的演员和乐队于一体的联合创作集体,使艺术生产力得到了最优化的组合。
第四,在剧目的编创上突出一个“新”字。荆门在创作精品大戏中体会到,像花鼓戏这样的地方小剧种,按传统的路子走下去是“走不出汉阳”的,只有大胆创新才有出路。比如,他们在创作排演《十二月等郎》的过程中,编剧打破以线性思维和因果关系链来演绎故事的传统,采用情境式的结构,通过一个具体情境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音乐的创作上,他们立足传统花鼓戏的基础,大胆吸收和借鉴歌剧的创作手法,运用交响乐伴奏和无伴奏的演唱方式等,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灯光、舞美的创作上,他们也进行了许多创新,著名戏剧导演余笑予先生看后做了很高评价,称其是“灯光能说话,舞美也能表演”的“全面创新的作品”,“是‘全国粮票’,打磨好了可以走出去的那种好戏。”
第五,在剧目生产的过程上着力一个“磨”字。《十二月等郎》从选题到立于舞台,历经了3年时间,修改了6次。立于舞台后,他们先后又邀请了文化部、中国剧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省剧协的领导及专家来荆门观看演出,召开了多次剧目评介会,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在荆门各县市巡回演出以后,他们还面向普通观众征集到了200多条意见。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剧目的音乐、舞美、服装、道具等进行了反复的打磨,直到今天仍在修改,以力求使其更加完美。
第六,在发挥剧目的效益上立足一个“演”字。抓艺术精品的生产,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得大奖。一台戏是否为精品,不仅要得到专家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只有这样,才会有广阔的市场和长久的生命力。《十二月等郎》立于舞台后,除了举办多场专场演出之外,还在荆门全市开展了为期几个月的集中演出活动,演出场次逾百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创作演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精品大戏,必须解决事关精品戏剧成败的重要因素为了切实打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戏剧精品,根据荆门的经验,除了念好“六字经”外,还必须解决领导重视、群众基础、继承发扬创新、演职人员无私奉献和社会支持这五个决定精品戏剧成败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
第一,领导重视是关键。荆门《十二月等郎》从创作到立于舞台,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文化部、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荆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们多次到文化战线调研,为剧院和演员解决具体问题。为邀请编导等主创人员,荆门市委分管领导数次上北京、下长沙,为引进主要男演员亲自上阵跑调动,帮其选购住房并请来施工队帮助装修。市里专门成立了剧目生产领导小组,前后投入经费近千万元。有了组织上的保证、资金上的投入、政策上的倾斜和领导身体力行的参与,才为《十二月等郎》的生产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第二,基层繁荣是基础。以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促进精品生产,以精品生产带动基层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一直是荆门市文化建设中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多年以来,荆门市坚持举办了12届群众赛歌会、6届“农家乐”杯文艺比赛、4届民间文艺表演及8届社区文化节,逐步形成了一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品牌,培养了一大批文艺创作人才,形成了全国较有名气的“乡土作家群”,创作了一大批体现地域特色和荆楚文化特色的乡土文学作品,《荷花洲头》和《十二月等郎》等精品大戏,就是根据本市基层业余作者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有了基层文艺创作的繁荣,就有了创作精品大戏的基础;繁荣基层文艺创作,才能推动舞台艺术精品的生产。
第三,勇于创新是生命。精品生产离不开继承,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赢得大众、才能赢得市场。《十二月等郎》之所以取得成功,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令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刮目相看,很大程度就是源于她创新的品质。
第四,广大艺术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是根本。荆门建市较晚,这些年来,经济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社会事业底子薄、条件差,文艺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艺术剧院的演职人员待遇仍然偏低。但是在舞台艺术生产上,从著名编、导到一般演职人员,大家都不计名利和报酬,表现出了乐于奉献、勤奋敬业的良好素养和风貌。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使荆门市舞台艺术呈现出好戏连台的良好局面。如果没有荆门市内外一批戏剧艺术家的无私奉献,荆门就不可能精品大戏接连不断,更不可能有几部大戏获得全国性大奖,在全国戏剧界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和支持是动力。从《荷花洲头》到《十二月等郎》,荆门市每一台精品舞台艺术剧目的生产都是全市人民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十二月等郎》立于舞台后,一方面为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同时也为筹集剧目生产资金,他们在全市开展了巡回演出活动,许多单位和广大市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献智。单位包场、群众包票,200多场演出筹集了近200万元资金,还有许多观众以打电话和来信方式述说他们的感受,提出修改意见。可以说,荆门这些精品大戏,都是全市人民共同培育成长起来的,这是他们不断追求艺术理想的内在动力。
我们觉得,对一个地方、对一个宣传和文化部门、对一个演出院团来讲,在创作精品大戏方面,只要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着力精品创作生产,致力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宗旨,突出精品大戏的基本特点,坚持念好“六字经”,把握好“五个重要因素”,就一定能创作生产出有看头有影响的大戏来,而且,这些大戏投排演出后,一定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一定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一定会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罗安梅,荆门市文联党组书记。
邹灏,荆门市委宣传部文体科科长。